早戀是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感到棘手和無奈的敏感詞。中學課本,尤其是高中語文課本中引入大量的涉及愛情的詩文。中學生該不該進行愛情教育,婚戀作品對中學生早戀的發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還是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情感之一的愛情。如何正確進行婚戀作品的教學,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早戀,這是擺在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面前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性話題。
一
我對高中課本(人教大綱版)中涉及婚戀的作品進行了統計(不包括文學讀本):第一冊4篇(首),第二冊3篇(首),第三冊9篇(首),第四冊11篇(首),第五冊1篇,第六冊2篇,總計30篇(首),也就是婚戀作品的教學累計要用一個多學期來完成。
中學生在經歷了青春期的“生理大革命”后,伴隨著生理的性成熟,他們心理的性意識萌生,自然會對異性產生好奇、愛慕等思想感情,處于對性朦朧渴望狀態,青春萌動期的孩子內心充滿希望與幻想,他們強烈地渴望與異性在一起的這種依依不舍的感覺,我們姑且就稱它為中學生最初的愛情吧!加之社會文化等原因,如小說、影視、互聯網等信息傳媒有關愛情內容的表現,以及街頭淫穢書刊的泛濫,對于性科學知識缺乏,性道德觀念尚未形成的中學生成了“擋不住的誘惑”。尤其在廣大落后地區的農村學校教育中視性科學教育為禁區,高中生年齡普遍也比城市學生偏大,再加上有些留守學生缺乏親人的關愛,他們就異常渴望通過傾訴來排解生活學習中的孤獨、苦悶,而異性也就成了他們的首選對象。有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還會心理扭曲,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因爭風吃醋而產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毆致人傷殘,有些學生私奔,有些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對這些非正常的現象我們該如何面對?是仍避而不談、視之如洪水猛獸,還是用正確的方法來疏導孩子,讓他們正確地看待感情,走出青春的沼澤地呢?就像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在青少年衛生講座中講到:“早戀并不是洪水猛獸,你越是壓抑他的欲望,那種偷偷摸摸的愛情,反而讓他覺得更具誘惑力,所以,你要允許他有適當的接觸。”我認為,在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學,利用課本中的婚戀作品的導讀,讓健康、美好的文苑精品來陶冶孩子們的情操,讓他們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這個任務義不容辭的落在我們語文教師的身上。
二
在感情的三大分支中,愛情和親情及友情一樣,也是文學和藝術中表現的永恒主題。教材中的婚戀作品也和其他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樣,是“人的生活教科書”,對凈化人的心靈,塑造真善美和諧統一的人格具有重大作用。它同樣承擔著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具有認識、教育、美感三方面的作用。
教師在教讀婚戀題材的作品時,首先自己要對婚戀作品做深入透徹的分析,把握住講的度;其次在態度上既不能在講臺上大講特講大肆渲染;也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再次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我們要懷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思維和理性的認識來正確理解課文,從而讓他們逐步了解愛情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對異性產生好奇、好感是很正常的,區分友情不等同于愛情,從戀愛到婚姻是個涉及到責任、義務、能力諸方面的復雜問題,不是中學階段的學生所想的那么簡單、浪漫、美好。
現行人教版高中課本中涉及的婚戀作品古今中外的皆有。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1)歌頌愛情的美好和純真,如《詩經》中的《關雎》、《蒹葭》、《邶風·靜女》,《邊城》,李商隱的《無題》……(2)強調了愛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責任、奉獻、付出,像《致橡樹》、《我愿意是急流》等。(3)批判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扼殺美好愛情,歌頌愛情的堅貞,如《孔雀東南飛》、《羅密歐與朱麗葉》、《牡丹亭》、《訴肺腑》……(4)譴責男子喜新厭舊、始愛終棄的丑惡行為,像《衛風·氓》、《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這些婚戀作品內容豐富,涉及到了愛情婚姻中的方方面面,既歌頌了愛情的美好、純真,也要看到愛情婚姻中的丑惡的一面,同時也告訴我們愛情婚姻雙方的責任、義務,愛情這個神秘的字眼對世界觀尚未形成,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還較幼稚、片面,思想還未真正成熟的中學生來說,確實需要我們的社會、學校、師長以寬容、理解、疏導的態度來打開他們美好而又神秘的心靈之窗,把愛情的神秘面紗坦然地在他們面前掀開。
三
文學的教育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人們的行為,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幫助人們認識美丑善惡,辨別是非。婚戀作品我認為亦有這樣的作用。
教學第一類作品時,比如《詩經》中的《邶風·靜女》,我讓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關雎》和《蒹葭》,同學們幾乎都能背下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我發現同學們眼睛發亮,女孩子羞赧地低頭誦讀,而男孩子則面帶笑容地大聲朗讀。我觀察學生的神情知道,這些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少男少女被古老的愛情詩撥動了他們心中渴望而又隱秘的那根青春的弦。我還發現學生們的習作中有的也透露出了對愛情的向往。學習這些詩文時,我向學生指出: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一對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內心中形成的對對方的最誠摯的仰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生伴侶的最強烈的、最穩定的、專一的感情。愛情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的愛情能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給人創造出工作上、學習上的良好條件和有利環境,不斷推動事業的順利發展。老師在講臺上這樣“談情說愛”,難道不是在鼓動學生早戀,對學生的早戀在推波助瀾嗎?我認為,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愛情是人類的美好情感,我們承認它的美好與純潔,也就是充分尊重和承認并正視孩子們青春期正常的情感,讓已早戀或已有此傾向的孩子,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情。這樣比簡單的“殺一儆百”或采取強制防范措施等一系列手段來壓抑學生正常的青春期心理要明智得多。為正確的疏導打好心理基礎。
《孔雀東南飛》、《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一中一西,但他們的愛情結局是一樣的。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掛東南枝”,羅密歐和朱麗葉雙雙殉情。學習時除了批判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外,還要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雙雙殉情而不愿獨活?是因為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真正相愛的基礎上的,是在為對方負責,是給予。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導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著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愛情是一種責任,一種奉獻。正是這種無私的奉獻與給予,才使愛情高尚、純潔。我又給學生介紹了魯迅先生的《傷逝》,讓他們細細品味“只有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含義。同時,我也以經歷、體驗過類似困難的長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告訴同學們:愛情固然純潔美好,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上的,同學們現在正處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期,況且自己尚靠父母養活,經濟不能獨立,哪有時間精力去寫情書、赴約會,送禮物給對方,更不用說為對方的命運、前途、幸福來負責任了。愛,其實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能力。這個時期同學們對異性的戀愛往往帶有朦朧、脆弱、不穩定的特點,無論從自然年齡,還是生理、心理年齡來看,愛情都不屬于中學生這個年齡。
《衛風·氓》中女子被男子“蚩蚩”的外貌迷惑,婚后雖“夙興夜寐,靡室勞矣”仍遭到男子的遺棄,傷感的喟嘆“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杜十娘熱烈追求人間那種至真至純至善的情感,最后卻帶著對那個冷漠社會和負心男的絕望,她怒沉百寶箱,跳入滔滔江水中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閱讀這類作品,我們拋開封建社會諸如男尊女卑等歷史因素,僅從感情受害者的角度看到,受傷害的都是女性。不能因為她們生活在封建社會,而我們生活在今天就否定人類情感的共同性,即女性是感性的,尤其在感情問題上,更是憑感覺。
處于青春期的女生,比異性對感情更敏感更強烈,尤要耐心引導。我發現,在隨筆中,有的女生僅因為某男生順路用單車捎她到學校就喜歡他,有的女生僅就因為某男生籃球打的好就欣賞他……從這些現象可以說明,女同學對自己感情中的對象處于模糊、盲目狀態,更易陷入早戀。生活中也時有學生“越軌”,偷嘗“禁果”之事,而一旦“越軌”,對女生造成生理上的傷害和心理上的挫折感和自卑感都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美國學者杜伯倫在《課堂內教育心理學》中指出:“作為一個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教師的主要任務。然而一個教師忽視了心理的臨床工作,也就收不到應收到的教學效果,而且在關鍵時期和最困難的問題上不能有效的教育學生,他將忽視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這段話告訴我們為人師者既要教好書又要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對于高中生早戀這一現象,只要我們加以正確的引導,相信會幫助學生走出早戀的沼澤地。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應因勢利導,在婚戀作品的學習中,教會學生辨別友情與愛情、責任與義務、奉獻與給予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是我們進行婚戀作品教學的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同時培養學生建立健全對婚戀作品審美的心理結構,抵制不健康的社會心理的侵蝕,促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有覺悟、有辨別力,又有美好情操和高尚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
【參考文獻】
[1] 胡立成.中學課文婚戀作品的導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7.
[2]《思想道德修養》(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甘肅省西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