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想象是美好的,想象是沒有限制的。在認識圖形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片想象的空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通過探索實踐、想象活動的體驗,不斷地學習并獲取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圖形的興趣。
【關鍵詞】想象 經歷 探索 體驗
康德說:“想象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界所呈貢的素材里創造一個想象的自然界。”心理學家認為:想象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中的表象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從兒童認識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在認識圖形中,我認為應遵循這一規律學習。
一、想象在探索實踐活動中實現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北热?“在認識圖形”時,首先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解說學生熟悉的實物。以學生直觀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為基礎,用學生喜愛的搭積木作為活動的開始。我就對學生說:“這些圖形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從‘老朋友身上’認識‘新朋友’,你們想不想交‘新朋友’?”同學們一聽交“新朋友”,頓時眼睛瞪得大大的、圓圓的。學生們交朋友的欲望來了,趕緊從積木上找。生1:比一比,把長方體積木按在紙上,用筆畫出了長方形。生2:滾一滾,把圓柱體積木底面按在紙上,畫出了圓形。生3:把正方體積木上的正方形紙直接剝下來。生4:把長方體積木的六個面都畫在紙上……學生通過比一比,滾一滾,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從體上“分離”出不同的面。在學生經歷把物體的面抽象成平面圖形后,我對善于觀察、大膽發言地學生給予了鼓勵表揚。然后拿出“分離”的面,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猜想,感受平面圖形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最后通過分析和比較,將平面圖形和相應的幾何體進行對照,學生感受了面和體的聯系。通過找同一類積木中能畫出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的面,再由面抽象、概括成平面圖形的表象。這時,我讓學生在身邊找今天學習的圖形,生1:黑板是長方形的。生2:直尺是長方形的。生3:膠棒的底面是圓形……在學生充分嘗試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反饋、交流、評價。在此觀察中,我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自主探索、自己發現,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了“做數學”的樂趣。
二、想象在體驗活動中升華
體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體驗,要努力營照一種民主的、和諧的、寬松的氛圍。強調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學好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贊可夫說:“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舉例子,將有助于他們在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來。”學以致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幫助學生從實際應用的角度重新審視了數學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魅力。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將親歷進行歸納、梳理自己的感受,組織學生討論、辨析,交流體驗,互相啟迪,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自由活動空間,鼓勵兒童嘗試新的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和大膽探索,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對自己所持的見解或觀點才能暢所欲言,個性逐步體現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所見的“實物模型”,自由地創作圖形。通過想象,他們所設計的圖案必定會呈現多樣化,此時就是學生個性張揚的“沸點”。如:在教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后,為進一步掌握所學圖形,我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出最漂亮的圖案時,學生們真會動腦筋,思考出不同的拼法,拼出了這么多漂亮的東西,有機器人、帶花苞的花、火車、小船、小魚吐泡泡、小房子及煙囪在冒煙……一幅幅充滿童趣的圖案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獲得了探索知識的方法,深化了認識,促進了思考,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
三、創設想象活動激起學生學習數學圖形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介紹數學在生活、生產和其它科學中的應用廣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動機。通過設計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發現的快樂;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兒童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維持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如果能夠及早地引起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可能會獲得更好地教學效果。數學教學中應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充分發揮以游戲激發情感、以游戲啟迪想象、以游戲拓展智能的教育功能。如:在“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時,首先讓學生將正方形紙對折成一樣的兩部分認識三角形,教學中我淡化了“教”,而是重視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讓知識在學生的探索中逐步呈現,讓學生的需求在活動、探索中產生,讓學生的求知欲在活動探究中得到滿足。其次通過對三角形的拼搭、組合。我在組織學生的操作活動時,并不需要給以明確的指向,拼合的結果會自然呈現,只是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并提問學生:“還有不同的拼法嗎?”讓學生動手試一試,學生可能會受到啟發,觀察兩個三角形的特征,想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最終認識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到的平行四邊形。在動手拼圖的過程中,學生們豐富了對圖形的認識,建立起初步的空念,形象思維得到了發展,學會了與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學生的學習愿望被激發,認識圖形成為學生內心的需求。
用“藝術化”形式呈現教學,讓學生在想象中操作,操作中樹立自信心,形成了一種嶄新的數學教學模式。數學與藝術的融會,是教師教學思維的精彩創造,學生真切地感到數學并不枯燥,數學學習如此生動活潑,快樂有趣。學生這種學習數學的愉悅,正是我們教育教學所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縣茅村鎮洞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