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里有詩,語文教學中更少不了詩。可以說,對于語文教學,詩是一道靈光,瞬間綻放出絢麗的火花;詩是一種啟示,剎那借你一雙慧眼;詩是一片靜歡,須臾欣慰盈滿心間。
一、導入——煽情,詩引趣
李密的《陳情表》句句淚字字血,真可謂“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寫作技巧之“直呼式抒情、反復式抒情”,此乃行文之大輔。進入此課面的學習,如何先讓學生抓住這外形技巧的辨認、領會。教學便會很易達到事半功倍之神妙。基于此,講懂“直呼式抒情、反復式抒情”尤顯關鍵。那則如何講解?筆者采用以下之法收到了教學效果。
上課伊始,課面上先由“妙歌輔情”這一教學環節給出經典電影《少年犯》之主題曲《心聲》,在傷感的旋律中輔以老師的一些問題介入,借助歌詞中“媽媽,媽媽……媽媽呀,你墻外苦盼……媽媽呀,兒跌入激流……殘枝敗葉,又放新花。殘枝敗葉,又放新花……”等語句,“直呼式抒情、反復式抒情”便初見端倪。接著,西部情歌大王王洛賓和臺灣女作家三毛的戀情悲劇讓人唏噓不已,趁熱打鐵,我們快速拋出王洛賓的《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這一詩面: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且莫對我責怪∕為把遺憾贖回來∕我也去等待∕每當月圓時∕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你永遠不再來∕我永遠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有了《心聲》,有了《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直呼式抒情、反復式抒情”迎刃而解。同時,我們也為課面情感基調找到了相似。學生易學易懂便不再是難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篇課文,如何教學之初便能讓學生心甘情愿急切地學下去,這應是教者首先考慮的問題。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歌曲《杜十娘》,然后借助“聽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杜十娘?理解后,我們的情感應對應到標題中哪一個字面上?”這兩問的深入,學生急切的要去找答案的。
二、文中——詩析情,詩動情
《孔雀東南飛》,凄婉哀麗。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達到一定境界情味,僅憑一點講解,恐怕難以感人吧。基于此,筆者分別在文面中這些詩句后添加詩意性的語句語段,增設氛圍。教學便在傷感激憤中讓人欲罷不能。
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聽了焦仲卿的話,劉蘭芝……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別后相思空一水,重來回首已三生。云階月地依然在,細逐空香百遍行。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便做春紅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
三、文末——詩概情,詩升情
《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悲劇愛情讓人心常戚戚焉。“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樣的結尾總讓人不大心甘,于是乎“我給祝福”這樣的教學環節中我們給出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詩,課堂情感氛圍便又達到一個高度。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上屈原之《離騷》這樣的文言,理解字詞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會偉大詩人屈原寧愿以死來堅持真理,決不同流合污茍且偷生的激憤沉痛的情感,這當中除了用到相關的詩詞句來煽情、動情外,最后我選用了詩句來作結“早上編織的花環∕晚上卻成了你的祭奠∕那蕙帶那芳芷做的佩帶∕浸染了你的真愛∕就是那漣漣的淚水∕也洗不凈那誹謗的淫態∥把菱花兒縫成衫∕把蓮花兒綴成裳∕把聳立的冠冕做得更高∕把耀眼的佩帶裝得更長∕你的心啊∕永遠飄逸著芬芳∥黑暗的夜空∕你看見那璀璨的流星劃過∕悠然般∕一同化作那流著淚的隕石∕在汨羅江砸出不滅的漣漪”。
中國,詩的國度。詩中有真,詩中有善,詩中有美。對于既應培養語言能力,更應熏陶情感的語文學科來說,那詩倒還真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功效了。
(作者單位:四川省西充縣育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