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互助組”是一種新的學習組織形式,是基于生物圈中有一種叫做“共生效應”的現象。在學生中建立“學習互助組”,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合作、取長補短,能夠形成互幫互學、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形成學習的“共生圈”。筆者僅以課堂教學為例,談談“學習互助組”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學習互助組”的基本理念
1.“學習互助組”源于生物圈的“共生效應”的現象。它的基本理念是,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生長緩慢,植株矮小;當眾多同類植物在一塊兒共同生長時,便會株株根深葉茂,生機勃勃。有人研究發現,“共生效應”在人類中照樣存在。
2.信學生,解放教師,成就人才,通過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3.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能做的讓學生做,學生能講的讓學生講,教師起引導的作用。
4.“系統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現代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要善于與他人合作,善于組織、協調各種力量,調動各方面的智慧來幫助自己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學習互助組”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傳統的教育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學生是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而教師則是建構解決問題會談架構的專家,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巧妙地解決問題。
二、“學習互助組”在教學中的運用流程
以“學習互助組”為核心教學模式,將終結“以系統合作與自主探究”相結合教學模式,代替“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1.第一階段——組建階段
(1)把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以4-6人為宜,人數太少,不易引起爭論,也不便于教師檢查指導;人數太多,不好組織,也不易形成共同的集體意見。分組原則: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智力程度、性格特長、交往能力合理分組,每個小組內的成員間要有層次,差距又不能過大。如把學生依據綜合水平從高到低分成A、B、C、D四等,較好的搭配應是A和C、B和D搭配。這樣分組,各組的每個成員間可以互補,又不會使優生在為差生解答較易問題時出現不耐煩情緒。
(2)每個互助組民主產生組長、副組長各一名。組長的組織領導能力要強,他的職責主要是負責對組內成員的召集;副組長的學習相對要好,主要負責學習中對討論、研究的各類問題的歸納和總結。只有組長得力,才能夠有效活動。
(3)適時調整互助組。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固定的小組時間太長,不同小組的成員間易出現封閉性。所以,過一段時間應適當調整組員,以使他們學習更多人的長處。另外,從學生的心理意向看,學生的交往愿望也具有擴展性和易變性,適時調整每個小組的成員,可以滿足學生增加交往人數、改變交往對象的需求。
(4)對每個互助組的評價要以肯定為主。只要小組的活動開展起來了,說明組內每名成員都付出了勞動,無論效果如何,教師都要進行積極的鼓勵。
2.第二階段——指導階段
2009年秋季開學后,我按著分組原則把一個班內的32名學生分成了8個互助組。成立了“學習互助組”后我對全班上學年期末的語文學科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做出表格。而后我指導所有互助組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在課堂上做合作組。每個小組各成員的位置是在一塊兒的,在上課時凡是需討論的問題,每個合作組便是一個研討的單位,組內各個同學互相質疑,共同研究,最后由副組長組織歸納結論。這種討論、交流貫穿我的每一節課,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簡單被動的接受知識,而變得越來越主動地獲取知識。
(2)課外是優生帶后進的協作組。我對每名組長、副組長提出明確的幫帶任務和目標,要求必須使本組每名成員的成績都有所提高,從而使本組同學共同進步。同時,對每個小組提出集體的奮斗目標,作為幫帶效果的評價指標。每個組的目標、每個幫帶對象的目標都書寫后貼在課桌上,定期進行分析評比。分析評比時,小組內提出更好的提高成績的辦法,各小組間相互借鑒經驗。
(3)有活動作業時是共同完成作業的研究組。活動作業一般來說,工作量大,往往需要幾個人共同完成。幾位同學互相幫助,各盡其材。
3.第三階段——驗證階段
“學習互助組”既是學習方式又是管理方式,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大大提高。現在課堂上無論是板書展示,還是評價修改,乃至小組計分,都為強化學生的自主性起到積極作用。
比如,《伶官傳序》是一篇史論。字詞的學習和落實是必需的,在課堂學習中,我充分利用班級的八個學習互助組,由語文學科組組長負責組織小組的討論、合作。
在課堂上,學習小組對我在導學案上提出的古漢語字詞、語法方面的問題,利用古漢語詞典等工具,集體討論,團隊作戰,得出結論。隨后各組會推選出自己的競賽對象,各自舉薦一名同學,就選中的部分內容板書學習成果。板書結束后,其他組同學交叉檢查評價,各取所需,解決自己的問題。我也隨時介入解答疑難問題。對與小組競賽表現得分,計分員當堂記錄、匯總。
隨后,由公推出的“點評員”就課文內容、思想、寫作特色等關鍵問題,組織各組同學競賽作答。做出答案后,再由全班同學共同評判其合理程度,我做了一些適當的引導。就這樣,一節課在緊張而忙碌中結束。最后5分鐘,對當堂內容進行檢測,學生的及格率百分百。
再如作文講評課,首先下發作文周周練作文,學生進行寫作,上交后,上一節作文點評課。如這樣一次: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輕人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去尋找寶物,最終在熱帶雨林找到一種能散放香氣,放在水里卻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這肯定是寶物,就滿懷信心地把香木運到市場去賣,可是卻無人問津,隔壁的木炭總是很快賣光,開始還能堅信自己的判斷,可是最終改變了想法,把香木燒成木炭,結果很快一搶而空,他很高興,回去告訴他父親。父親卻老淚縱橫。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價值就超過了一車的木炭。
首先由各組的由語文學科組組長負責組織小組的討論審題立意,爾后由各自舉薦一名同學,板書討論的成果。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了幾種構思:
(1)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經歷,但往往不能發現并珍惜它,反而對別人的“木炭”羨慕不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讓蠅頭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雙眼。
(2)現實生活中,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十分嚴重,往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個人才,你就不能被動的去等別人來發現你,而應該主動去實現你的價值,讓自己閃閃發光。
(4)做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墨守成規,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輕人那樣,改變想法,舍得放棄,才能達到“一搶而空”的效果。
接下來,我明確出幾個要求;立意是否準確,文面是否整潔,有無優美的語段,行文結構是否嚴謹等。組內互相賞讀交流。
而后,學生便成為主角,小組內部開始評析立意、賞讀優美語段,小組長們有條不紊地安排著每個人發言,并且確定了參加“朗誦”的代表。朗誦會一開始,學生們便爭先恐后地讀起同組內的習作中優美語段。伴隨著朗讀聲,我恰到好處地總結、點撥。
最后進入討論評價階段。小組內部開始在習作本上寫下了自己的“賞語”,對同學的作品的優點和不足給予分析點評。
點評后,再把“賞語”交給習作者,作者對賞析者的“賞語”進行評價、討論,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內容,再次交換作文本,修改“賞語”。
現在,我的學生非常喜歡上語文課,因為我在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調動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感受到了成功,盡嘗了成功的喜悅。
4.第四階段——表彰階段
為了使全體學生都盡可能多的合作交流,達到人人參與學習的目的,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我定期對“學習互助組”進行激勵性評價。
每周依據各學習團隊的常規量化考核得分,對各學習團隊進行評比,對前兩名進行表揚,并給予量化加分。并分別評出“展示明星”、“質疑明星”、“優秀團隊最佳學習小組”等。對表現不好的小組,作出寫300字議論文的處罰。
三、實施“學習互助組”教學模式的前提與保證
“學習互助組”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具備三個前提和兩個保證。
三個前提
(1)需要全體學生的高度參與和合作。
(2)變革需要班級內部各個小團隊的創新行為。
(3)教師要給與學生一定的自主權。
兩個保證
(1)學校領導必須大力支持“學習互助組”教學模式的變革,學校應成立指導小組,協調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在總體變革進程中承擔起設計師和支持者的角色。
(2)任課教師必須具備人本主義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對學生不抱成見,有積極推動變革的進取心,充滿工作激情,不因一時的挫敗而泄氣,同時具備對自身和對他人的協調能力。
實踐證明,在學生中成立“學習互助組”,給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空間,不僅減輕了我負擔,增強了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我所期望的將“聽說讀寫”能力融于一爐的課堂教學也真正地實現了。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霍林郭勒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