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陳情表》家喻戶曉。在古典文學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里面的情,歷來被人廣為傳頌。他的這篇文章司令馬炎讀后感嘆“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僅同意他暫不赴詔,還“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李密是怎樣表明自己的心意并讓晉武帝心中滿意的呢?靠的是他那高超的“陳情”藝術。
一、凄婉真摯的情感
作者開篇就敘述自己不幸的少年經歷。“臣以險釁,夙遭閔兇”,一句話概括出了自己的悲慘遭遇,落筆酸楚,讓人心中首先一緊。緊接著,作者把苦情逐步推上了極致:“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襁褓喪父,年僅四歲母親又改嫁——幼失怙恃,這是一不幸;“少多疾病,九歲不行”,從小疾病纏身,九歲還不會走路——體弱多病,這是二不幸;“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只有老祖母和自己相依為命——無依無靠,這是三不幸。苦澀凄涼的生活中,自己只能“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這樣一個苦水之中泡大的孩子誰了解之后不生同情之心呢?苦難者總是讓人同情的,李密深諳這一點,所以開篇極力渲染自己命途多舛的境況,以一個苦情者的形象出現在晉武帝的面前。再嚴厲的人,再鐵石心腸的人,讀到這些也不會不生惻隱之心。
苦澀的童年唯一的依靠是祖母劉氏,“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作者雖然沒有具體寫小時候祖母怎樣撫養自己,但艱難不易可以想見:一是李密身體虛弱,生病應是家常便飯;二是家中沒有至親能夠給祖母搭個幫手;三是祖母年齡又大,手腳不便(祖孫相差五十二歲)。這樣深厚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讓作者心存感激?因而,當祖母病倒之后,“臣侍湯藥,未曾廢離”。也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李密細心的照料,祖母也難以活到“九十有六”的高齡。情感是從生活中產生的,相濡以沫使祖孫之間的情愫變得更加深厚。親情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種樸素而圣潔的情感最能溝通思想。作者不同尋常的孝心,格外令人感動。“令伯(指李密)之表,反復諄篤,出于真誠。至今讀之,猶足使人感動,況當時之君乎!”晉武帝看到李密這些真情的表白也不會例外吧。
二、委婉曲折的方式
作者“陳情”的目的是“辭不赴命”,開頭卻避而不談,而是從自己的身世寫起,敘述自己孤苦無依的童年,敘述祖母久病臥床的情狀,敘述自己進退兩難的狼狽,最后才表明自己不能赴命的目的。這種敘述方式,是一種迂回“戰術”。《戰國策·趙策》記載:趙威后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趙國求救于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不肯答應,于是大臣竭力勸諫,惹得太后暴怒。左師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接著請托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最后大談王位繼承。不知不覺之中,太后怒氣全消,最終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李密的陳情方式和觸龍的勸說方式異曲同工。試想,如果李密開頭就說“我不想做官”之類的話,晉武帝還能有耐心把他的表看完嗎?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李密緊緊地抓住了字——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如果他不答應武帝的征召,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心念舊朝,不滿新朝——這可是殺頭抄家的罪——李密當然清楚,所以他得澄清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只有一個原因——供養祖母,“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就是晉武帝所提倡的“孝”。但是這里又產生一個問題:供養祖母是孝,不聽從君主詔令,卻是不忠。“忠孝不能兩全”,是盡忠還是盡孝?李密最終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先盡孝,后盡忠。因為李密今年才四十四歲,而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這樣做,既符合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道德規范,又有盡忠武帝的機會。“忠孝兩全”,晉武帝當然不會不滿意。
正是靠高超的“陳情”技巧,李密不僅征服了晉武帝,也征服了后人。蘇軾說:“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清人過珙說,《陳情表》“直攄真情,聲淚俱下”。這些絕不是溢美之詞。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