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生活的饋贈,寫作的源泉是生活。
曾有過這樣的故事:一次,挪威著名小提琴家部爾(1810-1880)給國王演奏,國王聽得醉了,就問部爾:“你在什么地方學會演奏這樣的音樂,你怎么知道在世界上有這種樂聲,在你的小提琴還未演奏時,你從何處聽到這美妙的聲音呢?”部爾回答說:“我在家鄉常登臨高山,縱目大海,或小坐村間,晚風輕拂,群樹舞動,我便把潮音和濤聲留在我的琴上;我靜坐在如哭如訴的潺潺流水旁,我便將這流水聲留在我的琴上;我把風吼的震動留在我的琴上;我聽見曉破和落日的妙曲,便把它們的低語留在我的琴上。”正如我國民間藝人阿炳一樣,如果部爾沒有生活中體悟的努力,會有美妙的天籟從他們的心里、手上流出來么?
音樂是這樣,寫作也是如此。“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確,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竭的一泓清泉。然而再回頭看看我們初中學生的習作,他們中絕大多數在寫作實踐中卻不懂得接受生活的饋贈,有的無病呻吟,有的憑空捏造,缺少生活的積淀。鑒于此,我覺得在扎實抓好作文教學的同時,應幫助學生學會體驗生活,思考生活,找到屬于自己寫作的“活水源頭”。
一、引導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點”
所謂“亮點”,是指生活中那些有價值,閃爍著人性光輝的至真、至善、至美,具有審美特質的東西。生活中傳奇式的壯舉并不多見,而小事卻是同學們熟悉的,寫大事往往流于杜撰編造,空洞無物;寫小事則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教師應善于從學生身邊小事入手,積極引導。當然寫小事時,不能將陳谷子爛豆子一股腦兒的都寫進文中,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感悟,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寫作素材。“慧眼識珠”才能真正捕捉到生活的“亮點”。提起野菊花,也許你會說“不過是普通的野花而已”。可是孫花同學得益于它,治愈凍瘡,心懷好感,再聯想在生活中具有野菊花精神的人,因而越發愛上了野菊花。文忌矯揉造作,而貴于自然。《野菊花》觸景生情,看到野菊花外在的“野”而感悟其“野”中所潛藏的品格之美,其感受是從心里自然流露出來的。
關天剛同學的習作《生日蠟燭點燃的時候》就得感謝生活給予她的一份豐厚饋贈。沒有父母給她做生日,但有不是父母勝似父母的老師給她做生日,有兄弟姐妹般的同學為她做生日,她成了生活中的幸運兒。由于是自己親身經歷,小作者寫出了真情實感,強化了主題,使文章增色了不少。正如文中寫道:“在大家的歌聲中生日蛋糕上那14根蠟燭被點燃,那跳動的火焰像一顆顆熾熱的心。我把真摯的友誼、美好的希望、真情的祝福吹向那燃燒的蠟燭。”
二、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內在美”
生活中處處存在美。“銳鋒出乎鈍石,明火熾乎暗木,貴珠出乎賤蚌,美玉出乎丑璞。”我們要引導學生善于從“鈍石”、“暗木”、“賤蚌”、“丑璞”中發現潛在的美質。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如陳文蔚同學的習作《可敬的老人》開頭寫道:“我家隔壁住著一位老頭,瞧,他又瘦又黑,頭發又有點蓬亂,衣服是幾年不變的舊工作服。他很勤勞,每天都會早早地起來,在他家前面的那塊田地上耕作、施肥、澆灌。”“小時候的我,嘴很甜,總是親切地叫他爺爺,還時常去他家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瞧不起他,認為他太‘土’,于是每天早晨,我從他家門口走過時也懶得向他問好,而他卻總是笑瞇瞇地問我那句已經問爛的話:你去上學啦?回來啦!我卻嫌他煩,常常愛理不理的。”后來這位老頭的熱情、熱心,如“送挑兒”、“修電”等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感動了小作者,讓她發現了這位普通老農人性中的內在美。小作者結尾道:“雖然他年紀大了,又很‘土’,但他的儉樸勤勞的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他的善良與真誠很值得我學習。我為何不能報以微笑與真誠,多多地接近他呢?”文章樸實,但又感人。生活給了她啟迪,給了她思想。可見,生活中的美并不缺少,缺少的是我們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發掘美。
三、引導學生善于讀出生活中的“真味”
生活似乎淡而味無窮,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悉心體味,從生活中讀出味道來。如喬磊同學在《生活中教會我》一文中就寫出了過年的一和真味。他跟大家一樣,從小愛過新年,穿新衣,嘗美味,整天無憂無慮,歡樂無比。進入中學,漸漸懂事,開始覺得過新年總有一種異樣的氣氛,有一年初一晚上,他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發現父母房里的燈還沒有熄滅,從房里傳來低低的商議聲,還夾著一聲聲的嘆息。這時,他心頭一顫,突然明白了什么,感到這一聲聲嘆息的沉重。小作者從父母的嘆息聲中,初嘗到了生活艱辛的滋味,他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于是心懷感激,在作文中透出了這樣一種生活的真味:生活中歡樂的美酒,是用艱辛釀成的。這種領悟,是從父母的嘆息聲中品讀出的。
四、引導學生善于感受生活中的“多姿”
面對馬路上的人流、車流,田野里的歌聲、吆喝聲,有的同學什么都不想,什么感受都沒有,熟視無睹,無動于衷,缺乏敏銳的感受力。要學會感受就得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生活,養成觀察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教室里老師的腳步聲,聽起來似乎很平常。但經常比較不同的腳步聲,也許對各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就有所感受。學會感受還得運用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觀察對象,要習慣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善于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熟悉的形象來創造新的形象,以至展開合情合理的奇思異想。經常由痛苦想到高興,由失敗想到成功,由損失想到收獲,由真善美想到假惡丑,由花鳥草蟲想到人,由滄海桑田想到人生,由風云變幻想到人類社會……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丁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