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向導,它是語文教學的脈搏,關系著語文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通過教學實踐的資源,更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使語文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課程資源 刪 增 合 分
在語文教學資源中,教師最熟悉的是教材。傳統教材是唯一的,課改教材是豐富多彩的。面對傳統教材,教師視如珍寶,越教越透徹、自信;面對課改教材,教師很容易手忙腳亂,容易教得茫然、膚淺。傳統教材一枝獨秀,對文化傳承、個性發展、創造性開發有一定的限制,而課改教材百花齊放,對文化、個性、創造性是一種提升,符合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其實就是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談到:“語文教學不是教科書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語文教師的創造加工,把教科書內容變成適宜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边@里的創造加工的過程就是利用好教材的過程。下面介紹幾種有效利用教材的方法。
一、刪
與傳統的教材相比,課改教材內容豐富,關注全面。選材更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加注重個性差異和地域差異,更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但資源豐富帶來的是因課時少而上不完內容的現狀。要么研讀不完內容,要么對內容研讀不深入,處在要進度和質量的矛盾中,更有甚者無視諸如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實踐活動,違背了課改精神,這是傳統教學定式使然,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的習慣沒有徹底轉變,沒有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這也說明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還需要時間和過程。其實,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有限的,而學生的自主性是無窮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大膽刪去一些必修和選修中的內容,把須講的講透徹,對可講可不講的內容適當點撥,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內容,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特長,又挖掘了學生的潛力。
二、增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這就決定了教材有許多可以充實的地方。對必須講授的內容,增加一些相關的資源,可以讓講授透徹,拓寬知識視野;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內容,教師可以列舉參考資源,既豐富了文本,又擴大了閱讀面。增加資源不是形式的需要,而是為內容服務的。鑒賞一首詩,可以在原詩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的詩共同欣賞,從形象、語言、內容、技巧、風格、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角度進行挑選,在比較中領悟最突出的藝術魅力。增加內容不只是豐富課程資源,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自主、獨立、個性化學習提供參考,為可持續性學習打下基礎。就學校開發的課程資源而言,語文教師是學校語文課程資源的主要研制者、編寫者和評價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開發符合校情的校本教材,把精心挑選的資源整編成冊,并不斷完善。這一資源是在必修和選修的基礎上增加的,但它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三、合
課改教材的內容是豐富的,為了更好地利用好教材,發揮教材的示范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對相近或相反風格的文本整合教授,在風格的對比欣賞中,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受、鑒別能力。也可以對相似或相反結構的文本整合教授,在結構的對比閱讀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宏觀掌控能力。也可以對相似或相反主題的文本整合教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中心意識和主題觀念,讓閱讀具有針對性。還可以對相似或相反的情感的文本整合教授,這樣可以豐富感情變化的客觀因素,同時感受情感的時代性。當然,整合不只這些,在實際教學中只要有合適的角度,恰當的方法,明確的任務,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整合中存在著相似的和相反的比較,在比較中更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分
課程資源的多樣性,成就了語文教學的靈活性,教師在課堂和課外教學、指導中,既可以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也可以分散某一課程資源。分散的目的是有創造性的整合,增強語文教學的靈活性、有效性。學以致用是語文工具性的重要體現,有效地分散某些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就能達到學以致用。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分散教學資源中的內容進行再創造,根據主題需要在眾多的資源中挑選某一合適的結構,精選切合主題的某一材料,創造性運用適合主題的某一風格的語言,讓教學在熟悉的資源中進行,既輕松,又有效。在寫作實踐中,學生會按照教師的指導,分散資源,重新組合,創造性地運用。
在新一輪的課改中,培養新時代所需的人才是語文教師的共同目標。而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好教材顯得尤為重要。對課程資源可以創造性地刪、增、合、分等操作,增強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