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歐陽修的《相州晝錦堂記》開頭幾句是:“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據一本古代筆記上的記載,原稿并沒有這幾句。歐陽修經過了長時間的推敲考慮,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還不夠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來,加上了這幾句話,然后再送走,心里才得到了安寧。由此可見,歐陽修是多么重視文章的開頭。這幾句話的訣竅何在呢?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開頭有雷霆萬鈞的勢頭,有籠罩全篇的力量,讀者一開始讀就感受到它的威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讀下去,就一瀉千里了。文章開頭之重要,焉能小視哉!
作文的開頭和結尾是閱卷老師閱讀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個精彩的開頭和結尾,就會使文章出現“亮點”。對于開頭而言,要美麗精巧、新穎貼切,要有創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讓讀者一見鐘情,產生一種必欲讀之而后快的感覺。因此,下筆之前一定要精心構思、反復琢磨,務求精工。古今一理,縱觀古人文章的開頭,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我們從中可以受到許多啟示。
提綱挈領,蘇洵《六國論》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為下文的論述舉綱張目。高考滿分作文中也不乏這樣的作品,如:“題記引領法”、“開門見山法”。題記是寫在書或文章的題目下面用于開啟文書、濃縮住址或奠定感情基調的文字。一般都是一兩句話,或一節詩。文字可以是自己濃縮的精華,也可以引名人名言或詩句。
“不要試著否定世界,存在,就是一種理由。——題記”
這是《存在,就是一種理由》一文的題記,開篇它采用簡潔明快的語言,一落筆便直觸文章的主題,點明主旨。
平緩柔和,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之“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已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全文以山名起,再記游洞經過,在內容上環環相扣。高考作文中有的同學使用“故事開頭法”、“描寫開頭法”、“比喻引論法”等。
如,“梵志拿了兩束鮮花要獻給佛祖,佛祖曰:‘放下。’梵志放下了手中的鮮花。佛祖又曰:‘放下。’梵志曰:‘還要放下什么?’佛祖曰:‘你還要放下外六根,內六塵,中六識,到了無可舍卻的境界,便是明辨是非,探知無阻礙的世界了。’”這是高考滿分作文《探知的阻礙》的開頭,以禪宗故事開篇,既有情趣,又很迷人。對白語言簡潔明了,妙趣橫生。待聽完“佛祖”的話方知三個“六”正是認知的阻礙,暗點題旨。這樣的開頭能收到平緩中又不同凡響的效果。
“描寫開頭法”中的景物描寫,對展示故事情節,襯托人物心境,表現文章中心,抒發作者情感,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把讀者引入描寫的意境里,喚起聯想和思考(對人生、世事),為理解全文做思想準備。簡言之,就是為了更好地寫人、敘事。
有些議論文也可以有各種形式開頭,如比喻、對比、設問、襯托等等。
陡峭高遠,如杜牧《阿房宮賦》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給人以驚起之勢,令人唏噓不已。近年高考作文中經常有同學運用“設置懸念法”、“提問設疑法”、“奇峰突起法”等來開頭。
如,“駝鈴古道上傳唱著古老的歌謠,你靜靜地傾聽著華夏的音符,默默地記載著中國的文明篇章。一切這么自然,如旋轉的車輪,走著屬于自己的軌跡。”這樣的開頭落筆不凡,吸引讀者。
優秀考場作文的開頭,我們可以感受到考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素養,這才是他們的高考作文能夠獲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既要有意識地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也要厚實自己的知識積淀。也許,由一個精彩的開頭起筆,能寫出一篇文辭兼美、中心突出的佳作來。高爾基曾說,寫文章,最難的是開頭,它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音調就是它給予的。而好的結尾更能使文章主旨鮮明,結構嚴謹,使文章更具魅力,考生一定要亮出“回眸一笑”。
明代學者謝榛說:“結尾當如撞鐘,清音有余。”的確,好的文章結尾能夠產生一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喚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讓讀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成功的結尾,更能使讀者深入、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進一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談到結尾,姑以詩為例,因為在詩歌中,結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篇末點題,表達感情和愿望,抒情議論,高考作文中我們也可以如此,
例如一位考生寫的《飄落心靈的秋葉》的結尾:“望著這片火紅的梧桐,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其實生命在為難你的同時,也在用自然給你生存的暗示。畢竟生命的長途需要你跋涉。當我轉身走出這片樹林時,我在心里默念著:感謝梧桐葉,感謝生命。”在全文敘述、描寫的基礎上,品味出人生的意義,升華出感情的火花,閃耀出生活哲理,顯示出精神風采和思想品味。
秦觀的《鵲橋仙》的最終兩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顯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結尾在他的精心提煉和巧妙構思下,古老的題材化為閃光的筆墨,迸發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從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的最后兩句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吐露了一代亡國之君胸中的萬千愁緒,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綿綿無盡,讓人心生傷感。李煜為帝王,可他的詞句中卻毫無帝王之居高臨下,采用的是崇尚自然的語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實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傳于天下?近年高考作文中不乏在結尾處,寫出肺腑之言,或充滿激情的呼吁,或富有理性的啟迪的文章;也有許多用精彩的語言描繪出既有詩情畫意又有豐富想象的藝術畫面,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都有情,達到高考作文“意境高遠”的要求。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
詩文相通,其他文章的例子也同樣如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并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飄渺,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我不敢說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是這樣。但是,“文章之作,其道多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