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目標】
1.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討論研讀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
3.培養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升領略詩歌中“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
【教學難點】
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也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國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可談到妙處我們卻又常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作一番探幽。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當年他與戲劇家曹禺、小說家吳組緗并稱為“清華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了頗多精辟的創見。
(二)分析
1.時至今金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以說正是時候。先請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
同學會說那是樹,
如果從生物學角度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別?)
明確: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別。
2.既然在概念上的樹與木并無大的區別,為何我們都稱之為樹,卻很少有稱它為木呢?
明確:是因為我們的習慣。而習慣的形成正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下面就請同學快速的閱讀文章(課下要充足的預習,這篇文章較難讀懂)然后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像姑娘還是像小伙子,像怎樣的姑娘小伙子?
明確:樹:繁茂,蔥蘢,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圓潤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像一位錚錚鐵骨的硬漢。
3.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確:給我們的感覺不同。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想到了落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讀這一段)
明確: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對我們有怎樣的影響呢?
明確:文章說,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發現它的存在。但它卻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所以,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就會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4.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現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詩句中,詩人們常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葉:疏朗微黃(給人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整個疏朗清秋的氣息)
樹葉:繁潤青翠(感覺就像窗外,偶爾飄落的一兩片還飽含水分的落葉。)
5.好,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注意結合整個詩句分析)
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空闊黃色
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飽滿綠色
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疏朗微黃
落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繁潤綠色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詞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板書)
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面對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因為“木葉”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也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會“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所以我們鑒賞詩歌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說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三)遷移
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詠梅詩: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不同的生長環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并請我們的同學用“金陵十二釵”中一個女子的形象來概括。
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令人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令人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探春——令人欽佩。
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展示形象。
(四)總結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古典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如蒙娜麗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如何領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
(五)作業
選取詩歌中常見的一種意象,找出與其相關的四首詩,比較在不同的詩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六)板書
說“木葉”
樹:繁茂,蔥蘢,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圓潤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像一位錚錚鐵骨的硬漢。
木葉:疏朗微黃;
樹葉:繁潤青翠。
結論:不同暗示性的詞,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七)反思
(作者單位:安徽省五河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