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廣東、山東、江蘇等五省區(qū)率先命制新課標卷后,2009年高考中,浙江、遼寧、福建等五省市又加入了新課標卷行列,從而在全國更大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與新高考的對接。綜觀9套高考語文新課標卷,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特色,許多新意,如出現(xiàn)了選考題、附加題、名著閱讀題、文化經(jīng)典閱讀題,更注重應(yīng)用、審美、探究能力的考查,和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相適應(yīng),試卷更充分的體現(xiàn)出語文高考的時代性、基礎(chǔ)性和選擇性等。但是,當我們在高興之余靜下心來考量這些試卷,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關(guān)于“考什么”和“怎樣考”的新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筆者在這里不揣淺陋,就其中的幾個方面,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選考:這樣選考究竟為哪般
“選考”主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關(guān)注學生的不同興趣,鼓勵發(fā)展個性,體現(xiàn)“選擇性”,符合新課標精神。近兩年福建卷的名著閱讀題,考慮高中生的實際情況,07年四題選做兩題,08年、09年兩題選做一題,2009年浙江卷有“自選模塊測試”,這些題型都具有“選考”的特點。但這里我們要考量的是在大部分新課標卷上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文閱讀選做題。
2009年新課標卷現(xiàn)代文閱讀選考題有兩種類型,一是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主要是傳記)閱讀二選一,山東、廣東、福建、遼寧、寧瓊等卷都是這樣,二是論述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二選一,江蘇卷是這種類型。筆者認為,目前這兩種類型的選考,從所選考文本的對象或試題難度的均衡方面看,都有不夠科學的地方。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二選一,未能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
新課標非常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是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新課標“必修課程”的課程目標對鑒賞中外文學作品有非常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具有“共同基礎(chǔ)性”,新課標在“必修課程的評價”中還說:“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二選一,客觀上弱化了文學類文本閱讀與鑒賞在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性,不符合新課標精神。而且,由于兩類文本試題對學生能力要求的層級不同,學生大多愿意選做能力要求相對較低的實用類文本(傳記或訪談)閱讀試題,久而久之,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和鑒賞的重視度就下降了。江蘇卷就沒有這樣選考,而是把文學類閱讀作為必考類型,更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標重視審美教育、重視文學作品閱讀與鑒賞的精神。
(二)目前看來,無論山東等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還是江蘇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都沒能“基本”做到試題難度的等值設(shè)計,影響了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
文學類文本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高,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探究能力,題目難度較大。而人物傳記和訪談一類的實用類文本,閱讀難度較小,對學生能力考查要求也較低,“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試題難度較低。因此,兩類文本的閱讀試題很難做到難度基本等值。考場上,大多數(shù)聰明的考生恐怕也顧不上個人興趣愛好,而選考實用類文本了。
再說江蘇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從江蘇考試說明上我們看到,江蘇高考對兩類文本閱讀能力要求相同,都考查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兩類文本閱讀難度和試題難度相同。例如,2008年論述類文本《純樸的嗜血者》的閱讀試題,基本扣住文意句意的理解設(shè)題,而實用類文本《晚清學人楊守敬》是非常平實的人物小傳,設(shè)問重點在文本信息的篩選和概括,閱讀和設(shè)問的難度明顯不一致。2009年也是大致相同的狀況。
實際上,新課標說得很明白,“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抽象思考能力”,如“概括和提煉文本的觀點,發(fā)現(xiàn)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并作出初步的評價”,而人物傳記一類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和考查的難度都較低。
總之,兩類文本特點不同,閱讀難度不同,新課標對能力的要求不同,試題難度也難以均衡,這樣選考明顯既不科學,也不公正。在日前召開的2009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分析會議上,與會專家已經(jīng)就這一點達成共識,決定明年現(xiàn)代文閱讀不再這樣選考,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必修課程的課程目標明確要求“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也就是說,三類文本的閱讀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必修內(nèi)容,是對全體學生的共同的基礎(chǔ)的要求,如果長時間以較為固定的模式選考,將不利于新課標的實施,不利于高中語文教學。筆者認為,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應(yīng)當必考,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和實用類文本的閱讀可以輪流考,這也許是比較合理的安排。如果要搞選考,可以安排難度基本相同的同類文本(如散文與小說、傳記與訪談、文藝論文與科學論文等)選考。
二、名著閱讀題:期待與實際距離究竟有多遠
有這樣一個事實:那些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多是因了課外的自覺自愿地閱讀。新課標課程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并在附錄一提出“關(guān)于課外讀物的建議”。
近兩年江蘇卷、福建卷出現(xiàn)的名著閱讀題,就體現(xiàn)了對高中學生課外閱讀尤其是文學名著閱讀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促進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2009年,福建卷文學名著閱讀題分值10分,是每個學生必做的“必考題”,除一道選擇題外,簡答題由考生二選一;江蘇卷分值15分,是附加題,只有文科生做,一道多項選擇題,兩道簡答題。名著閱讀題究竟是全體學生必考,還是只有文科生做?目前的命題方式能否有效的促進中學生閱讀名著?究竟怎樣命題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的考查功能和導向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行一番思考。
(一)是共考題,還是附加題
福建卷的名著閱讀題是全體考生都做的“共考題”,而在江蘇卷是文科生才做的“附加題”,筆者以為福建卷的做法更科學,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水平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文學名著和文化經(jīng)典是課外閱讀的主要內(nèi)容,它不應(yīng)該是文科學生的“專利”;關(guān)于課外閱讀的目標,新課標是在必修課程的目標里提出來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的基礎(chǔ)的要求,江蘇卷只要求文科生做名著閱讀題,不利于全體中學生重視名著閱讀,似乎不妥。所以,筆者認為,名著閱讀題最好作為共考題,面向全體學生。當然,附加題中還有涉及名著閱讀的題目,也未嘗不可,只是考查范圍要大一些,難度要提高一些,命題方式也要有所變化。
(二)期待與實際距離有多遠
高考卷中出現(xiàn)名著閱讀題,且分值不低,顯示了命題者要促進中學生閱讀名著,提高學生解讀鑒賞名著能力的美好期待,可是,我們稍作調(diào)查就會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與這種期待距離甚遠,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按要求認真地閱讀名著原著。從2009年江蘇卷的這幾道題的答題情況,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事實。第23題第(1)小題,“《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答出“吝嗇鬼”的很多,因為許多資料上都有這個知識,可答出“投機商”“暴發(fā)戶”的就非常少了,因為事實上學生沒有讀原著;第23題第(2)小題,“概括說說《紅樓夢》‘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主要內(nèi)容。”這道題分值是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分只有1.5分,“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二回,其內(nèi)容對于閱讀全書非常重要,“第二回”的內(nèi)容絕大部分考生卻不知道,可見他們沒有讀原著,或沒有認真讀原著。
筆者認為,學生不能認真閱讀名著,不僅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有關(guān),而且與高考試題的導向及考試要求有關(guān)。先說題目,我覺得許多名著閱讀題幾乎就是文學常識題,常常考查的是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名詞解釋,如08年江蘇卷考查的郭沫若《鳳凰涅槃》所用的神話材料、巴金《家》的內(nèi)容及覺慧的形象特點、魯迅《吶喊》中的人物形象出自哪篇小說、《紅樓夢》中“金玉良緣”“木石前盟”的含義,09年江蘇卷考查的《吶喊》中九斤老太的形象特點、《邊城》的內(nèi)容、《雷雨》中的戲劇沖突等,這些都是與名著有關(guān)的文學常識,幾乎都可以從“名著提要”一類的復習資料上找到,學生只要花點精力讀讀資料,多做點練習,就可以了,沒有幾個人耗費時間去讀原著。這樣,閱讀功能的考查名存實亡,淪為機械的記憶,那么,名著閱讀題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再說考試要求,江蘇卷要求“了解有關(guān)名著的主要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等”,一個是“了解”,一個是“主要”,再由于一些題目的導向作用,那么中學師生大多只是借助一些資料來備考而不讀原著,就成為可以理解的事情了。福建卷要求“識記和敘述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jié)”,雖然和江蘇卷相比要求低了一點,可是從題目看來,并非僅僅著眼于“主要”,題目出得比較“細”,有些題目不讀原著是很難做好的,因此,從促進學生閱讀這個方面講,福建卷比江蘇卷要好。最近召開的江蘇高考會議建議“文科班的老師要加強自身學習,要認真閱讀10部名著”,我們需要提出疑問的是,需要加強學習、“認真閱讀10部名著”的,到底是老師,還是學生?
(三)關(guān)于命題及其它
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名著閱讀題是件大好事,筆者認為,目前名著閱讀題的命題應(yīng)該充分考慮到其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考慮到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起始階段的特點等方面。
(1)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有效促進中學師生高度重視閱讀名著,把名著閱讀活動當成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順便說一句,重視名著閱讀要從中學語文教師開始,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起始年級開始就重視并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閱讀名著。
(2)目前只是起步階段,題目不要難,但一定要讓中學師生知道,不讀原著是做不好名著閱讀題的。題目既要能體現(xiàn)對閱讀結(jié)果的重視,又要能體現(xiàn)對閱讀過程的重視。
下面是一道中考名著閱讀題:
A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掇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氣力,如何拔得起!”
(1)文段中A處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2)請你用簡潔的語句寫出關(guān)于他的另一個故事:
這道題雖然簡單,但命題材料直接從原著中截取,學生不讀原著就無法做題,或許對高考命題有點啟示。
2008年福建卷第10題“閱讀名著選段,按要求答題”,所選的是兩處精彩的片段,一是巴金《家》中鳴鳳跳湖前的心理活動描寫片段,要求理解“一堵墻”的含意,二是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被摔死在鐘塔下的敘述和加西莫多所見所思的描寫片段,要求理解“啊!都是我愛過的人呀!”這句話所表達的感情。這兩題考查學生對名著的解讀和鑒賞能力,如果學生對原著沒有過細的閱讀,并留有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做不出來的,對于現(xiàn)在不少不太重視名著閱讀的考生來說,難度太大了,但這兩題的命題形式還是很值得借鑒的。
(3)考慮中學生實際情況,名著閱讀的范圍不要太大,且要相對穩(wěn)定。
新課標要求“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五部以上”是個寬泛的概念,但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不宜超過10部,且應(yīng)該比較穩(wěn)定。江蘇卷列出24部(條),雖然每年考10部,但這10部能穩(wěn)定多久,師生并不清楚,給他們閱讀和備考帶來一定困難,24部都讀,都認真讀,對于現(xiàn)在的中學生而言,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
此外名著閱讀題應(yīng)該重視“選考”的形式,像福建卷的簡答題07年是四選一,08、09年都是二選一,不僅可以讓學生有一定自由,而且對于負擔很重的中學生來說,似乎更“合情”一些。
三、附加題:究竟怎樣考
附加題也是高考和新課標對接的產(chǎn)物,筆者認為,隨著新課標實施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實施程度的不斷深化,附加題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出現(xiàn)在許多高考試卷中。
2008年和2009年,江蘇卷都有附加題,分值40分,是對文科考生“特長”的考查,2009年浙江卷有“自選模塊測試”,語文有兩個模塊,分值20分,是對考重點大學考生“特長”的考查,雖然沒有冠以“附加題”的名分,但具有附加題的性質(zhì),也可以認為是附加題。
應(yīng)該說,江蘇卷的附加題和浙江卷自選測試的語文模塊各有特色,在附加題的考查內(nèi)容和考查形式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探索,但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兩套附加題的考查內(nèi)容和要求有很大的差異。雖然這種差異是正常的,但作為新高考中的新生事物,附加題究竟考什么?怎樣考?這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在這里,筆者談?wù)勛约旱臏\見,以就教于方家。
一、力挺課改提高要求
(一)附加題要力挺課改,促進實施新課標,尤其要有利于選修課程的實施
2009年浙江卷考試大綱關(guān)于自選測試語文模塊的考試內(nèi)容,明確指出:“依據(jù)課程標準……并考慮中學語文《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閱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閱讀》選修模塊教學實際而確定。”可見其命題著眼于課改,著眼于中學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其兩個語文模塊的測試題就是和上面兩個選修模塊相對應(yīng)的。江蘇卷的附加題,第一題是文言文選段閱讀,考查斷句、內(nèi)容理解和文學常識,可以認為是文化經(jīng)典閱讀的考查,第二題是名著閱讀題,著眼于促進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第三題是文學作品分析鑒賞題,選文是郁達夫的《懷魯迅》,可以認為是和選修模塊《現(xiàn)代散文選讀》相對應(yīng)的考查。由此看來,2009年江蘇卷附加題利于新課標實施目的也是很明確的。應(yīng)該說,江浙兩省的附加題雖然考查內(nèi)容及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都著眼于促進課改,促進中學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應(yīng)該得到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學語文選修課程的實施,實際上面臨困境,表現(xiàn)有二:一是有不少學校根本不重視選修課程的開設(shè),有的雖然開設(shè)了一些,但并不投入相應(yīng)的課時和人力;二是選修課程的教學只選擇與高考試題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yīng)考輔導課。這主要是因為選修課程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沒有在高考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附加題應(yīng)該擔當起促進中學選修課教學的重任。
(二)著眼于考查特長,提高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
江蘇卷附加題是對文科考生的考查,浙江卷“附加題”是對考重點大學考生的考查,都是對學生“特長”的考查,這與正卷題考查學生必修的“共同基礎(chǔ)”要求不同,所以,附加題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必然要提高。這一點在江浙兩卷都得到了體現(xiàn)。如江蘇卷第三題由2008年的“材料概括分析題”變?yōu)橛幸欢ㄩ喿x難度的“文學作品分析鑒賞題”,能力要求明顯提高,更符合附加題的能力要求;再如浙江卷“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模塊第(2)題,“結(jié)合具體作品簡析這個意象的特點及作用”,“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模塊第(2)題,“結(jié)合文中所引詩歌,探求末句的意蘊”,能力要求較高,難度較大,即使是關(guān)于知識的考查,范圍也有所拓展,要求也有所提高。從另一方面看,對考生要求的提高也符合新課標選修課程評價的要求,如詩歌與散文的閱讀與鑒賞,選修課程注重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作品的豐富意蘊和深層意義”,“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chuàng)造性理解”,“具有批判質(zhì)疑的能力”等,比必修課程的目標有明顯的提高,這一點應(yīng)該是附加題的命題所必須充分考慮的。此外,只有提高附加題的考查要求,才能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高考的選拔功能。像2009年江蘇卷附加題,雖然平均分由2008年的24分降為19分,但它不僅對中學教學的積極影響更大了,而且更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
應(yīng)用、審美和探究能力是高層級的能力,應(yīng)該在附加題中占重要位置。
二、科學靈活體現(xiàn)創(chuàng)新
(一)和正題卷考查點分工要明確
這里需要考慮兩點:第一,考查點分工要科學。必修課程目標所要求考查點不要在附加題中考,如前文說過,江蘇卷的名著閱讀題可以像福建卷那樣放在正題卷考,考查全體學生,放在附加題中,只考文科考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第二,試題的考查功能不要重疊。如2009年江蘇卷正題卷和附加題卷都考了散文閱讀和鑒賞,但考查點分配合理,考查功能基本不重疊。
(二)思維容量、試題難度與分值要相符
附加題卷試題長度較短,閱讀容量小,答題時間短,努力做到思維容量、試題難度與分值相符是非常重要的。像2008年江蘇卷附加題的“材料概括分析題”,材料閱讀量不足400字,而且是平實清晰的說明性文字,從概括分析角度設(shè)計了一道6分題和一道9分題,思維容量小,題目難度也不大,而賦分卻很高,明顯不科學。
(三)對選修課程要求的語文素養(yǎng)的考查,一定要“根在書內(nèi),題在書外”這樣考不僅科學,而且不給學生的備考增加負擔
(四)題型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
可以放入附加題卷的考查點很多,可以輪流考查,題型也應(yīng)該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固定化。比如對語言文字應(yīng)用的考查,像下面貼近生活的小題也可以被采用:
(1)請用一個成語形容當前世界的經(jīng)濟狀況(2009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試題)
(2)從語法角度分析下列病句錯在何處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2009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試題)
把“特長”考查和創(chuàng)新精神結(jié)合起來,可以成為附加題的特色。
(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嘗試體現(xiàn)“選擇性”
體現(xiàn)“選擇性”,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符合中學選修課程“選修”的特點和教學實際,適當增加附加題卷的長度,安排“選考題”,應(yīng)該是很好的嘗試。
可以預見,隨著新課標實施的不斷深化和具有時代性、基礎(chǔ)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的不斷完善,新高考與新課標的對接會越來越成熟,高考對選考題、名著經(jīng)典閱讀題、附加題的命制和安排,也會越來越科學,這樣的考查也會越來越被命題專家看中,從而更多地在實施新課標地區(qū)的高考語文試卷中,發(fā)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職教中心普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