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這篇銘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設計理念: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傾向,結合個人的認知體驗闡發閱讀體悟,汲取精神營養。
研究主旨:“建構式”文言文閱讀(指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語言規律,歸類建構并強化文言認知體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建構起文本的整體認識;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中建構起相關的人文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讀懂課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內容。
2.了解“銘”的特點和托物言志的特點,以及了解“興”的特點。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發表自己的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3.探究討論,拓展延伸,聯系生活,發表意見。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學習,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并默寫全文。
3.明確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方法】
文言文“五讀法”:誦讀——品讀——演讀——審讀——悟讀。
【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小黑板、寫有物品名稱的紙牌8張。
【教學過程】
一、講述,走近陋室
給大家講個有關劉禹錫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并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設計意圖:講述故事,營造情境,喚起學生對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學生對《陋室銘》及其劉禹錫的探究欲望。)
二、誦讀,初釋陋室
1.誦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書上畫出朗讀停頓,先小聲自讀,再同桌相互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注意讀音、節奏、語調與感情。
(3)播放課文朗讀帶。
(4)全班學生齊讀全文。
2.讀課文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注意句式特點、銘文特點。
3.遇到疑難,相互討論,教師巡視、點撥疑難。
可能有:“馨”,《說文》云:“香之遠聞也。”聯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龍而靈,則此陋室亦當以吾德而芳名遠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記得瓊瑤小說中有一個剛上學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難寫,想讓媽媽給他改名叫“丁一”,因為他的一個同學就叫這個名字。原來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簡單的字,“目不識丁”的意思就是連最簡單的字也不認識,當然就不可能是有學問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孔子此語見《論語·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說: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太簡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簡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話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貧樂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的認知功能,在情境應用中,發現語言規律,建構并強化文言認知體系。)
三、品讀,感受陋室
1.品讀前六句:作者寫陋室為什么先寫“山”“水”呢?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明確:以山水比興,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讀中間八句,思考下列問題:
(1)陋室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陋室的陳設是怎樣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陋室里往來的客人有哪些?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教師小結:從環境、交友、生活三個方面再現陋室。回答“為什么”。
3.品讀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還提到哪些陋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師小結:作者類比暗含立志向,引經據典表態度。回答“怎么樣”。
4.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證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建構起文本的整體認識。)
四、演讀,裝飾陋室
教師出示寫著某種物品名稱的牌子供學生選擇,看看哪些適合擺放在劉禹錫的陋室里?選擇后,請說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1.文房四寶;2.玉麒麟;3.虎皮太師椅;4.錦衣玉食;5.未加裝飾的琴;6.官府的公文;7.佛經;8.先秦諸子散文。
(設計意圖:通過演讀、探究、討論,在情境應用中,為下面挖掘文化內涵作鋪墊。)
五、審讀,探究陋室
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這種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見,如果你是劉禹錫,你在當時被排擠的情況下會怎么做?
(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稱頌:人品高尚。
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
小結: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處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應用中,建構起相關的人文知識體系。)
六、悟讀,仿寫陋室
仿寫:《銘》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讀促寫,內化學生的人文素養。)
板書設計: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