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考察鍛煉效果認知與鍛煉行為階段變化的關系。方法:采用鍛煉行為階段量表和鍛煉效果自評量表等工具對587名知識分子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了處于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人群之間在健康狀況和鍛煉效果認知評價等方面的差異。結果: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鍛煉者健康狀況自評得分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1),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鍛煉者對自己參加體育鍛煉獲得的效果自評總分上的差異非常顯著(P<0.001)。結論:1)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前意向→意向→行動→堅持),健康狀況呈現持續變好的趨勢。2)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個體在樂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個方面的體育鍛煉效果認知評價越來越好;提高個體對體育鍛煉效果的認知有利于個體堅持鍛煉。3)個體剛開始參加體育鍛煉時最容易認知到的是鍛煉的健康效果;娛樂效果在長期的體育鍛煉參與后才能有更深刻的體驗。
關鍵詞: 體育鍛煉;鍛煉效果;行為階段;跨理論
中圖分類號: G 804.8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82-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exercise effects and periodic behavior changes of exercise.Method:587 intellectuals were survey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by using the exercise behavior stage scale and the self-evaluation scale of exercise effects.The differences in health conditions and perceived exercise effects of subjects during different exercise stages were compared by means of one-way ANOVA.Results: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ercisers’ self-evaluation of their health conditions at different exercise behavior stages (P<0.001).Conclusion:1)Their health conditions increase with progress of exercise behaviors stages (pre-intention-intention-action-persistence).2)With the exercise behavior stage progressing,the evaluation in perceived exercise effects of individuals is becoming better in aspects of enjoyment,fitness,competence,appearance,and social activities,and this improved awareness is beneficial for individuals to persist in sports exercises.3)Fitness effect is usually easy to perceive in the beginning stage of participating exercises,while perceived enjoyment effect can only be show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sports exercise.
Key words:sports exercise;exercise effects;behavior stage;cross-theory
一項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結果顯示:缺少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是世界10大致死和致殘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 000萬人的死因可歸為缺少身體活動[1]。盡管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健康促進項目的實踐和研究中,依然發現體育鍛煉“參與容易,堅持難”。在美國,只有8%~20%的人有規律地參加體育運動,50%的人參加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在6個月后都退出鍛煉[2]。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報告也指出“大多數人口進入青年時期后中斷體育活動的現象依然存在,并出現逐漸加劇的趨勢”[3]。探索鍛煉者體育鍛煉行為發展過程和影響因素,有利于有效促進鍛煉者行為發展和堅持,對推動全民健身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于鍛煉者行為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理論是以鍛煉行為轉變階段為主要內容的跨理論模型。隨著國內學者對跨理論模型的引進,相關研究正逐漸成為我國體育鍛煉行為研究領域的熱點。已經有不少學者對跨理論模型提出的鍛煉行為階段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但還沒有發現有學者定量分析鍛煉行為階段變化過程中個體對鍛煉效果認知的變化。體育具有多種功能,通過體育鍛煉能達到健身、教育、娛樂等目的[4],這也正是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然而,只有當人們認識到體育鍛煉的作用,才有可能激發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也只有在鍛煉過程中體驗到體育鍛煉的效果,才可能繼續堅持鍛煉;因此,了解鍛煉效果認知與鍛煉行為階段變化的關系,有利于我們對鍛煉行為階段轉變的理解,更有效地對鍛煉者行為轉變進行干預和促進。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西安地區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科研、管理人員,以及大學的正副教授或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在讀博士生,共587人,平均年齡40.38歲(SD=10.098),其中教師36.6%,管理人員23.4%,科研人員18.8%,在讀博士生21.2%。男性401人,女性186人。
1.2 測量工具
鍛煉行為階段的測量參考Cardinal提出的鍛煉階段量表[5],根據本項研究的操作定義修訂,量表為:“有規律的鍛煉是指為了促進健康而進行的有計劃的身體活動,如:散步、慢跑、球類等活動。有效的鍛煉應該是堅持每周3~5次、每次20 min以上能使您出汗的運動。據此定義,您是否進行了有規律的鍛煉:1)是,我堅持這樣的身體鍛煉已經超過6個月了。2)是,我堅持這樣的身體鍛煉還沒有超過6個月。3)否,但我打算開始這樣的鍛煉。4)否,并且我沒有打算開始這樣的鍛煉。”
鍛煉效果認知采用鍛煉效果自評量表,測量題目分別測量被試在體育鍛煉中認知和體驗到的樂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個方面的效果。量表共10個題目,例如:測量樂趣效果的“在身體鍛煉中我感到很快樂”,測量健康效果的“我通過體育鍛煉增強了體質”。題目采用Likert 5級量度,從“同意”到“不同意”。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數在0.65~0.78之間[6]。
健康狀況、肥胖程度和是否患慢性疾病采用自評。問卷中健康狀況評價分為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和差5級。肥胖程度參照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對身體形態的分類分為肥胖、較胖、正常、較瘦和很瘦5級。是否患有慢性疾病的可選擇答案依次為嚴重的、較嚴重的、不嚴重、輕微的、根本沒有[7]。
1.3 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統計使用SPSS for Windows 10.0版,主要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較了處于4個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人群之間在健康狀況和鍛煉效果認知評價等方面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樣本在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分布
跨理論把鍛煉行為變化分為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和維持5個階段[8]。國內學者認為跨理論所提出的5個階段尚不清晰,在概念上尚存在含糊、不明確之處[9],特別是意向階段和準備階段,都是指有了行為意向卻沒有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沒有本質區別,鍛煉行為階段可以根據鍛煉行為發展過程中動機、行為和習慣的變化劃分為4個階段,如圖1所示[10]。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四階段劃分。前意向階段(pre-contemplation stage)是指人們尚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沒有想要采取行動的階段。意向階段(contemplation stage)是指人們在未來6個月想要有所改變的階段。行動階段(Action stage)是指人們在過去的6個月內在生活方式上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變,但是行為改變仍然是新的、尚未穩定的變化。維持階段(maintenance stage)是指人們的行為改變至少持續了6個月以上的時間,行為變化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本次調查的587名調查對象不均等地分布在鍛煉行為轉變的4個階段上。前意向階段有70人,占總人數的11.9%;意向階段有214人,占總人數的36.5%;行動階段有91人,占總人數的15.5%;堅持階段有212人,占總人數的36.1%。本次調查的對象屬于具有高級職稱或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他們中進行規律體育鍛煉者占總人數的51.6%(包括行動階段和堅持階段),遠遠大于城市居民進行規律體育鍛煉者的比例(39.8%[11])。
3.2 不同鍛煉行為階段健康狀況的比較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健康狀況自評得分為2.43,介于中等和良好之間;患慢性疾病得分4.2,介于輕微的和根本沒有之間;肥胖程度得分2.81,介于正常和較瘦之間。隨著鍛煉行為階段的發展變化(前意向→意向→行動→堅持),健康狀況得分呈現出逐漸變好的趨勢,方差檢驗結果表明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鍛煉者健康狀況自評得分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1)。在不同階段之間的兩兩比較中,相鄰階段(P-C、C-A、A-M)之間差異不顯著,而堅持階段與前意向階段、堅持階段與意向階段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C-M<0.01,PP-M<0.05)。這一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體育鍛煉對改善健康的作用在短期內不會太明顯,但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對改善健康狀況有顯著的作用。在慢性疾病和肥胖程度方面,隨著鍛煉行為階段的發展變化并沒有出現有規律的變化,不同階段之間的差別不顯著;但在慢性疾病方面,前意向階段的狀況是最差的。
2.3 不同鍛煉行為階段體育效果認知的比較分析
表2的方差檢驗結果表明處于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鍛煉者對自己參加體育鍛煉獲得的效果自評總分上的差異非常顯著(P效果總評<0.001)。從鍛煉效果分項分別來看,5項鍛煉效果在不同鍛煉行為階段之間的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健康效果<0.001、P技能效果<0.001、P形象效果<0.001、P社交效果<0.001、P娛樂效果<0.01)。從均值變化趨勢看,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變化(前意向→意向→行動→堅持),無論是效果總評,還是各分項鍛煉效果,都表現出越來越好的趨勢,在堅持階段的鍛煉者體驗和認知到的鍛煉效果最好。體育效果認知這種具有顯著性的變化趨勢,一方面說明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在健康、技能、形象、社交和娛樂5個方面都能獲得好的效果,堅持越久效果越明顯;另一方面也說明獲得好的鍛煉效果促進了學生進一步堅持鍛煉,鍛煉效果認知越好的學生越能發展到高一級的鍛煉行為階段。
在不同階段之間(P-C、C-A、A-M、P-A、C-M、P-M)的兩兩比較中可以看出,對健康效果認知評價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前意向階段和其他行為階段之間(PP-C<0.01、PP-A<0.01、PP-M<0.001),在意向階段、行動階段和堅持階段相鄰之間(C-A、A-M)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在技能效果、形象效果和社交效果上,相鄰階段(P-C、C-A、A-M)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非相鄰階段(P-A、C-M、P-M)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跨越一些中間階段后鍛煉效果評價出現顯著差異說明體育鍛煉在這3方面的效果也需要較長時間參與才能獲得。娛樂效果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進入鍛煉堅持階段,表現為堅持階段與前3個階段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前3個階段之間差異不具有顯著性。綜述上面各種鍛煉效果的變化特征,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個體剛開始參加體育鍛煉時最容易認知到的是體育鍛煉的健康效果,這也是許多人開始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而娛樂效果在長期的體育鍛煉參與后才能有更深刻的體驗,當然這也是那些處于鍛煉堅持階段的個體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
3 討論
3.1 鍛煉行為與鍛煉效果的互動關系
體育鍛煉對參與者的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在眾多的研究中得到反復的證實。從本次結合跨理論的鍛煉行為階段劃分進行研究的結果看,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前意向→意向→行動→堅持),健康狀況呈現持續變好的趨勢,越長期堅持規律體育鍛煉的鍛煉者擁有越好的健康狀態,再次證明了堅持鍛煉行為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在鍛煉效果認知的不同階段比較中,在健康、技能、形象、社交和娛樂5個方面也都表現出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呈現持續變好的趨勢,這進一步表明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夠促進健康,而且獲得更多的其他好處。
談到鍛煉效果,人們會很自然地把它看作是體育鍛煉的結果,很少有人會關注到鍛煉效果對鍛煉行為產生的影響。鍛煉效果認知是國內關于鍛煉堅持機制的研究中提出的一個關于鍛煉行為心理決策的構想概念,是指個體體驗到或認識到的通過體育鍛煉獲得的積極效果和作用,它是鍛煉堅持機制解釋結構模型3個認知決策過程(動機定向、鍛煉效果評價、堅持鍛煉行為可能性預測)中對鍛煉承諾和鍛煉堅持決定作用最大的一個心理因素,在鍛煉行為堅持階段,怎樣提高鍛煉的效果,改善個體對鍛煉的評價,才是保持鍛煉行為持續的最重要的途徑[12]。其他學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認識到的體育鍛煉的價值與作用和堅持體育鍛煉的長期性呈現高度相關,對體育自身價值與作用的認識是影響個體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13]。這些結論是針對鍛煉堅持性得出的,本次研究首次結合鍛煉行為發展過程進一步分析論證,研究結果(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鍛煉者鍛煉效果認知差異具有顯著性,越高鍛煉行為階段鍛煉效果認知越好)反映鍛煉效果認知越好的學生越能發展到高一級的鍛煉行為階段,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對鍛煉效果的認知推動鍛煉行為向高級階段發展。
從上述分析來看,鍛煉行為和鍛煉效果是一個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當我們以整體思考的方式,系統考察鍛煉動機、鍛煉行為、鍛煉效果和認知,可以發現它們構成了一個反復增強的環路(如圖2所示),動機(追求鍛煉的好處)→行為(參加體育鍛煉)→效果(獲得鍛煉帶來的好處)→認知(強化對鍛煉好處的評價)→進一步堅持鍛煉→產生更多的鍛煉效果。這種行為效果對后繼行為產生調節作用在驅力理論中也有相關的論述:“個體進行某項活動或行為的努力程度或執著程度將取決于個體由于匱乏狀態而產生的內驅力,以及由觀察、學習或親身經歷所獲得的關于這一活動的或行為的效果體驗,如果過去的行為導致好的結果,人們有反復進行這種行為的趨向,過去的行為如果導致不好的結果,人們有回避這種行為的傾向。”[14]因此,幫助個體認識和體驗體育鍛煉的好處,可以促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有利于個體堅持體育鍛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3.2 知識分子對鍛煉效果的認知情況
就本次測量結果而言(見表2,Total一列提供的樣本總體在5個方面效果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知識分子鍛煉效果自評得分由好到差依次為:健康效果(1.65±0.70)、娛樂效果(1.82±0.78)、技能效果(2.14±0.89)、形象效果(2.22±0.89)、社交效果(2.34±0.92)。他們在技能效果、形象效果、社交效果方面的認知和評價不如對健康效果和娛樂效果的認知評價好。一方面,這個結果說明他們參與的體育鍛煉在健康和娛樂方面效果較好,而在技能、形象和社交方面的效果較差;另一方面,也說明知識分子對體育鍛煉的效果認知還不夠全面。從本次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兩兩比較(Post Hoc)結果看,相鄰階段鍛煉效果的差異顯著的不多,而非相鄰階段才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跨越一些中間階段后鍛煉效果評價出現顯著差異說明體育鍛煉的效果常常需要較長時間參與才能獲得:因此,人們參與一段時間鍛煉后,常常會因效果不明顯而退出體育鍛煉,在這種情況下,須要采取一定措施幫助鍛煉者認知和體驗到鍛煉的效果,從而堅定他們堅持鍛煉的信心,例如設定易于評價的階段性目標、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評估。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在技能、形象和社交方面的鍛煉效果還有較大的促進余地,通過加強他們對這幾個方面鍛煉效果的認知可以進一步促進他們的體育鍛煉行為向堅持階段發展。
4 結論
1)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前意向→意向→行動→堅持),健康狀況呈現持續變好的趨勢,堅持鍛煉對改善健康有顯著作用。
2)隨著鍛煉行為階段向前發展,個體對樂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個方面的鍛煉效果認知評價越來越好。提高個體鍛煉效果認知可以促進個體堅持鍛煉。
3)個體剛開始參加體育鍛煉時最容易認知到的是體育鍛煉的健康效果;娛樂效果在長期的體育鍛煉參與后才能有更深刻的體驗。
4)知識分子認知到的鍛煉效果由好到差依次為:健康、娛樂、技能、形象、社交。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Heidelberg guideline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1997(5):1-8.
[2]U.S.Department of Health Human Services.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Atlanta[R].GA: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1996.
[3]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EB/OL].[2003-12-28].http://www.sport.org.cn/ziliaoc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
[4]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5]Cardinal B J.The stages of exercise scale and stages of exercise behavior in female adults[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95,35:87-92.
[6]陳善平,潘秀剛,張平,等.大學生體育鍛煉效果自評量表(EEI)的編制和信效度檢驗[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0):1404-1406.
[7]陳善平,李樹茁.體育鍛煉行為堅持機制:理論探索、測量工具和實證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97.
[8]Prochaska J O,Marcus B H.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Applications to exercise[A].Dishman R K(Ed.).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C].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Inc,1994.
[9]尹博.體育鍛煉行為的跨理論模型研究進展[J].體育學刊,2006,13(5):120-123.
[10]陳善平,王云冰,韓驥磊.不同鍛煉行為階段的體育消費心理[J].體育科學,2008,28(11):16-21.
[11]李正中,郭志平,劉勁松.城市居民鍛煉行為階段與心理因素的探討[J].中國體育科,2008,44(2):69-80.
[12]陳善平,李樹茁,閆振龍.基于運動承諾視角的鍛煉堅持機制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12):48-55.
[13]毛永革.影響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若干因素的調查分析[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6(3):68-70.
[14]符國群.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