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圓滿結束,社會公眾都在積極探討奧運會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2008年奧運會給北京乃至全國帶來的正面效應無需多說,筆者更關心的是歷屆奧運會不同程度遇到的“后奧運低谷效應”會不會在我們這里發生。運用經濟學的外部性理論從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社會環境3方面闡述了大型運動會對承辦城市生態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從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加強城市普及生態環境教育等方面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大型運動會;城市;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經濟學分析;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
中圖分類號: G 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19-03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With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the public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Olympic Games to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mpact.The positive effects on China are needless to say,the post-Olympic valley happened after each edition of Olympic Games is more concerned by author.Through using the theory of economics,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makes explanation on big sports competition negative impact on hosting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rengthening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Key words:big sports competition;c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negative impact;economics analysis;external disconomies of;internalization
在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后,國人對體育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功舉辦奧運會能對中國帶來何種榮譽和效益,也成為公眾和體育學者關心的熱門話題。社會公眾都在積極探討奧運會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城市作為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科學、文化、生態環境發展和變化的焦點和結晶,它的每一次發展都意味著人類文明的前進;因此,許多城市都期望借助各種機會來進行城市改造,并以此為契機邁向現代化大都市的行列。其中借助舉辦大型運動會來發展自身已成為各大城市新的聚焦點;可是,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運動會規模的不斷擴大,舉辦任何大型運動會都會涉及到許多生態環境問題。目前,環境問題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1995年國際奧委會和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工作組在瑞士洛桑舉辦了第1屆體育運動與環境世界大會[1],為體育運動的環保工作拉開了序幕,“保護生態,擁抱自然”,已成為現代體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時尚。本文擬從經濟學方面探討大型運動會可能產生的城市生態問題,為政府決策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提供參考,從而進一步推動體育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1 大型運動會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
外部性是環境經濟學的一個基礎性的概念,它指的是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的現象。根據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觀點[2],本文認為外部性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和福利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而該影響和效果并沒有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反映出來。按照不同的后果,外部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3]。本文所指的外部經濟性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和福利產生了正面的影響,而該影響并沒有從貨幣上或市場交易中得到報酬,其對應的是外部收益。例如,舉辦大型運動會會提高城市國際影響力、提高國際形象、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振奮民族精神,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升社會體育人口數量和質量等。外部不經濟性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和福利產生了負面影響,而該影響沒有從貨幣上或市場交易中給予補償,其對應的是外部成本[4]。由此可知,大型運動會對城市環境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的實質就是大型運動會的外部不經濟性,其具體內容見表1。
在大型體育運動會舉辦過程中這些外部成本逐漸積聚,且具有隱性特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往往被外部收益(外部經濟)所掩蓋。具體分析大型運動會的外部成本,其中重要的一項,即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性[5]。本文以高爾夫、汽車拉力賽、跳傘運動等一些比賽項目為例來說明。據統計[6],一個高爾夫球場每天的用水量可滿足約1 000人日常用水需要,且每年要用近2 t的化學制品,其中10%~20%會被草木吸收,30%~40%會進入空氣,另有50%~60%會進入河流,不僅污染地表水資源,更重要的是還會滲透到地下,對地下水造成污染。而且建一個高爾夫球場至少需用地約100 hm2,其選址通常在山腳或高原,在修建過程中必定會部分或全部破壞當地林木和植被。另外,對于一些大功率、排污強的動力性比賽,如汽車拉力賽、摩托車拉力賽、卡丁車比賽等以及熱氣球運動、跳傘運動等對工具依賴性較強的項目,還有體操、舉重運動員使用作為防滑粉的碳酸鎂粉,乒乓球運動員使用刺激性的膠水,以及運動員和觀眾在運動場所吸煙等都會造成污染,也會對運動員和當地居民的健康產生危害。第16屆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毀掉30多hm2森林,數以千計的動物失去家園,造成生態危機,使法國人民至今難忘,第27屆悉尼奧運會舉辦期間,悉尼400萬居民就有50萬人選擇離開這個城市,原因就是他們無法忍受奧運會帶來的吵鬧喧雜的環境。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大致了解舉辦大型運動會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直接負擔,以及所帶來的外部成本,但需引起注意的是這一類外部成本(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等)是難以用量化的形式來衡量或描述的,也就是說它們不是通過市場交換或價格體系的形式反映出來的,而是一種非貨幣化的外部成本。如果對于這樣一些環境問題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應對措施,放任自由,那么由此造成的邊際成本損失會越來越大,從而惡化城市生態環境,危及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
大型運動會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外部成本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類外部成本。大型運動會期間,由于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有關官員和新聞媒體人員及數以10萬計觀眾的到來,帶來的各種不同的思想觀念勢必與當地居民原有的思想意識形態發生作用,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乃至行為造成影響,如旅游者不時表現出的過度的高消費現象,就會對當地居民的消費價值觀產生影響。還有一些地區的當地文化、民族文化受旅游者帶來的異地文化及生活習慣等的同化,使得一些民族村寨、民族城市都無蹤可尋,一些傳統工藝品被粗制濫造,形象和價值都受到了貶低、損害等。然而,對于這一類外部成本我們也很難用量化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描述。
除此以外,還有一類外部成本是我們不得不提的,即交通事故、體育暴力事件的損失。眾所周知,每一次體育賽事的舉行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拉動國內經濟增長,提升國家政治地位,提高全民體質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同時由于大量欣賞、觀看、參與體育比賽的運動員和游客的涌入,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和損失。表3是近3屆奧運會期間所發生交通事故情況一覽表[7],無論是交通事故,還是體育暴力事件,其成本都包括人的損失和物質的損失。顯而易見,其中,事故所引起的財產損失、醫療救助費用、法律訴訟費用等都是可以量化的,即為貨幣化的外部成本。與此相反,事故所帶來的對人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對社會所造成的惡劣影響等則為非貨幣化的外部成本。怎么才能較好地解決大型運動會期間的交通問題,控制體育暴力事件的發生,進而消除外部成本,這都應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2 大型運動會外部不經濟性的內部化
從外部性理論的基本內容我們可知,外部不經濟性會使市場機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資源配置難以達到最大效率。那么,要消除負的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就要求政府運用法律手段進行干預,模仿市場發揮作用,而這一過程就是外部性內在化的過程[8]。具體到大型運動會外部性內部化,就是指在大型運動會中,由組織者和參與者所造成的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通過各種方式分別轉化為組織者和參與者的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的過程。大型運動會外部性內在化的影響在于可以克服外部不經濟性帶來的效率損失,提高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和體育資源的利用率。
由于大型運動會的外部不經濟性具有隱性特征,其內部化的過程不能由自發實現,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成實現的過程。目前,廣泛運用于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一般途徑大致分為3類。
2.1 政府的直接管制
政府以非市場途徑(即規章制度)對外部性的直接干預,包括命令和控制。命令是指生產者一定不超過已經預先確定的環境質量要求。例如,對城市內與大型運動會相關的賓館、飯店等提出具體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控制是對標準的監督和強制執行,如1996年美國的亞特蘭大舉辦第26屆奧運會期間,市政當局為減少因機動車出行而產生的城市空氣污染,限制機動車的出行,亞特蘭大一天最多停駛車輛達到250萬輛。
2.2 以市場為基礎的排污權交易制度
排污權交易制度是指由政府部門確定一定區域的環境質量目標,根據該目標發放排污許可證,并允許許可證在各污染源之間交易的制度。科斯[9]認為,在交易成本為零或者極小的情況下,如果有關資源和環境的產權能夠完全明確并得到政府保護的話,那么各方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才能得到資源,因此它們必須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限制和協調自己的行為,這樣的話就能達到完全的內部化狀態。因此,這種解決方法的實質是對稀缺資源建立和保護其產權。
2.3 社會準則
辨證唯物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意識形態對于經濟行為的治理作用日益顯現出來,并已受到現代經濟學的重視,斯蒂格里茨認為進行社會準則和社會價值的宣傳和教育是解決外部不經濟的另一種方法。通過表彰、獎勵等具體方式進行意識形態的勸導,使舉辦者和參與者按照社會準則要求自己,借助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介對外部不經濟性制造者進行廣泛深入的曝光和追蹤報道,并在全社會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形成對環境及資源破壞者的外部約束機制。
3 應對大型運動會負面經濟性問題的政策建議
3.1 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科技檢測系統
政府主管部門制訂具體明確的有關體育運動會環境保護的指導方針,并使之在法律的保障下得以實施,制定具體的環境保護規劃,將其公開化。體育運動會組織者還應建立獨立的監督機構,確保大型運動會的各項籌辦和建設工作都能在環保方針的指導下順利進行。2008年奧運智能交通系統全面啟動[10],據悉,三級系統集成了電視監控、交通信號燈、誘導顯示等多個應用系統的相關數據,通過事先制定的預案進行智能指揮調度,同時能對社會交通和勤務交通的處置進行自動測算,扁平指揮,在保證奧運交通的同時,對大型賽事交通的同時,對社會公眾的出行影響降到最低。
3.2 合理規劃體育場館建設,提高城市土地生態效益
在進行體育場館建設時,應綜合考慮當前環境、交通、基礎設施等的承受力以及技術經濟水平,并立足長遠發展,使之在滿足比賽期間需要的同時,還能發揮其社會效益,將商業、文化和體育、休閑相結合,最大限度地開發賽后文化、體育、會展、商貿、旅游和娛樂等活動,依靠體育場館設施規模造成的影響力,推動體育產業、商業、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開發和發展。
3.3 加強城市環境治理,增強城市自凈能力
在舉辦大型運動會時要重視城市環境的治理,積極營造城市的綠色空間,節約用水、嚴格控制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強化城市環境污染處理系統完善等工作,增加城市自凈能力。政府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體育企業征稅,用來彌補大型運動會期間所產生的外部成本,也使企業意識到它們在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同時是要付出代價的,由此在客觀上促進環境和資源狀況的改善,確保大型運動會在城市的藍天白云下、青山綠地上進行。
3.4 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加強生態環境教育
借助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介,通過各種教育及宣傳渠道向市民普及生態學知識和大型運動會對城市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內容以及解決方法措施,激發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并在全社會倡導利于環境的消費習慣,提高市民環境意識。例如,北京奧組委制定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中就包括了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開展針對全民的環境教育。這一切都將對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貴.奧林匹克運動與環境保護[J].體育文史,2000(3):50-54.
[2]高斯帕.體育運動與生態環境[J].體育文史,2000(2):52-55.
[3]葉唯,真虹.論水路運輸外部性內部化及相關國家政策的制定[J].中國軟科學,2004(9):32-37.
[4]劉友芝.論負的外部性內在化的一般途徑[J].經濟評論,2001(3):7-10.
[5]沈滿洪,何靈巧.外部性的分類及外部性理論的演化[J].浙江大學學報,2002(1):152-160.
[6]楊愛華.2008年北京奧運商機與首都文化資源整合[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37-40.
[7]董杰.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的經濟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4(1):34-37.
[8]王冰,楊虎濤.論正外部性內在化的途徑與績效[J].東南學術,2002(6),158-165.
[9]樊綱.市場機制與經濟效率[M].北京:三聯書店,1995:136.
[10]朱永和.現代科技綜述大辭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