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同時,世界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很強的區域化特征,區域正逐漸成為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這種經濟區域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而產業集群正是區域產業組織的一種形式。大量同行或相關企業基于共同的價值目標或者利益聯系堆扎在特定的區域形成針對某種產業的空間集聚并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隸屬于服務業中的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無論是形成規模,還是價值創造上都能為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推動力。通過對體育產業空間集聚的路徑探索,利用結構方程模型軟件AMOS7.0建立因子結構模型求出回歸系數、觀測體育產業集群隱形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推導出體育產業集群形成的合理建構,為今后體育產業發展路徑提出創新性建議。
關鍵詞: 體育產業集群;結構方程模型;評價方法;測評指標
中圖分類號: G 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01-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With the economy globalize deeply,manifesting strongly territorial character.Region is becoming the foundation which correspond the economy and the tendency is clearly.Industry cluster is a form of regional industry organization.Many similar and correlative enterprises assemble in some region based on the common value and destination getting exterior benefit.As a rising industry,sport industry belonged to servicing industry could impuls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whatever on the scale or value.Author tries to trace path of sport industry cluster,using AMOS7.0 construct factor model to get regression parameter and observing 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for deducing the rational model.Ultimately give the creative advice on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Key words:sport industry cluster;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evaluation methocl;evaluation index
1 體育產業集群概述
1.1 關于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馬歇爾解釋了基于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他發現了外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密切關系[1]。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外部性導致的。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3種類型:市場規模擴大帶來的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性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即規模效應形成的外部經濟。后者是技術性外部經濟[2]。
產業集群的相關概念來自于波特的競爭經濟學學派,強調的是集群內部企業間由于地理上相鄰、信息相通導致競爭壓力,由此促使集群的發展動力。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3]。
1.2 體育產業集群理論研究
體育產業集群不是體育產業的簡單集聚,體育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空間特征、地域特征、關聯特征、生產特征。由于分工和專業化,為獲得更大的規模經濟和外部效益和適應市場經濟結構變化,體育產業集群的形成是必然的。
體育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里,圍繞體育產業鏈發生作用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企業與支持性體系的相結合的具有生命功能的有機體。這里支持性體系主要指科研院所、政府機構、資源稟賦等。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企業既可以是體育服務業,也可以是體育用品業等,既可以是體育類企業,也可以是其他關聯企業等等;既可以是生產原材料的上游企業,也可以是直接滿足消費需求的下游企業[4]。
2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評價方法
2.1 結構方程模型概念及機理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是一種考慮因子內部結構,建立、估計和檢驗因果關系模型的多元統計分析技術。結構方程模型由變量和變量關系構成,其中變量包括2種,即結構變量(construct variable)和觀測變量(measurement variable)。結構變量又稱為潛變量,是反映抽象和綜合概念的變量。觀測變量又稱為顯變量。結構變量不能直接測量得到,只能通過觀測變量的測量和計算得到[7]。
結構方程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包括內部關系(inner relation)和外部關系(outer relation)。結構變量之間的關系稱為內部關系,與其對應的是結構模型。結構變量同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稱為外部關系,與其對應的是測量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通常包括3個矩陣方程式:
y=∧Yη+ε(1)
x=∧Xξ+δ(2)
η=βη+Γξ+ξ (3)
在式(1)、式(2)和式(3)中:x、y分別是外源和內源指標;η、ξ是內源和外源變量;∧Y為q×n階矩陣,是內源觀測變量y在內源潛變量η上的因子載荷矩陣;∧X為x指標與外源潛變量ξ的關系;δ、ε表示不能由潛變量解釋的部分,即測量誤差;β是內源潛變量之間的關系;Γ是外源潛變量對內源潛變量的影響,ξ為殘差向量,是模式內未能解釋的部分[7]。
2.2 結構方程模型適用性分析
結構方程模型具有同時考慮和處理多個變量允許存在測量誤差、通過路徑圖直觀地顯示潛變量和觀測變量間的關系等優點。近年來,隨著結構方程模型理論和分析軟件的不斷發展,結構方程模型已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金融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研究領域。
在集群形成結構研究中,可以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測量指標體系和測量模型,通過多次建模對比分析,尋找科學的模型,得出科學的路徑系數關系。全面考察指標及變量測評體系,并對集群形成的原因及改進做出評價。
2.3 體育產業集群測評指標建立
本研究指標變量的選取過程包括:第一,問卷采用Likert自評式7點量表法,通過走訪調查部分省市體育局分管體育產業領導干部及相關工作人員,在此基礎上,對初次問卷進行修改,從中篩選出35個指標變量。第二,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調查數據,根據因子載荷,對指標變量進行了重新命名,最終確定18個潛變量指標。
2.3.1 對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并假設隱形變量
在問卷項18指標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假設出5大隱形變量,如表1所示。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經過旋轉后得出5個因子對35個指標的解釋方差達到66.491%,說明5大因子篩選良好。
使用Varimax法進行因子旋轉后得到的因子負荷矩陣表2,該表能很好地對主因子進行解釋。旋轉后的因子負荷矩陣兩端集中,能更好地解釋主因子。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個因子與生產要素、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及人文素質關系緊密;第二個因子與產業政策、行業標準、宣傳環境、法規規范關系緊密;第三個因子與產品關聯、產品衍生、產品差異聯系;第四個因子與行業協會、大學合作、科研機構聯系;以此類推,并最終分別給5個因子命名為資源稟賦、政府支撐、支持體系、產品核心、集群形成。
2.4 體育產業集群模型建立
因子分析是一種通過現在變量測評潛在變量,通過具體指標測評抽象因子的統計分析方法,體現的是一種“降維”的思想。在初步得到因子分析結果后,在使用結果方程模型對因子進行驗證,并求出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就是求得體育產業集群是否是資源稟賦、政府支撐、支持體系、產品核心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因子分析中得到的5大解釋因子可以在結構方程模型中作為不易被觀測到的隱形變量,18個指標則作為顯示變量分別與5個隱形變量關聯。在模型假設中,可以將資源稟賦、政府支撐、產品核心、支持體系作為外衍隱形變量,集群形成則作為內生隱形變量,假設結果是4個外衍變量共同指向一個內生隱形變量,經過路徑回歸系數計算得到初始假設方程模型標準化估計值如圖1所示。
從圖1看出,模型的卡方28.685,RMSEA在0.05~0.08之間,表明該模型擬合程度良好。從標準化后的回歸權重看,18個顯性變量分別對于5個隱形因子的相關系數均在0.8左右,表明各顯性變量與隱形變量之間的關聯較強。
在對產業集群形成影響的4個因素中,政府支撐作用是最明顯的,也就是說由于政府的一系列產業和法規政策對體育產業集群形成的作用是最明顯的。
日前,福建晉江、廣東深圳、四川成都以及北京龍潭湖都被國家體育總局納入關于建設我國體育產業基地的文件中,該文件指出建設體育產業基地是集研發、生產、服務于一體,開放型、有特色、多功能的體育產業聚集區,主要體現3個方面的功能:一是為體育產業的聚集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條件和技術服務平臺,創造優良的投資、創業、發展環境;二是通過吸引社會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構建體育產業鏈,發揮產業聚集、輻射和示范、帶動效應,推動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三是以骨干企業為核心,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進而形成集團優勢和綜合競爭實力,促進體育產業向規模化、國際化發展。我國體育產業基地的建成預示我國的體育產業將逐步擺脫計劃經濟下的行政事業管理,走向市場化、集群化的現代產業發展路徑。
2.5 缺陷與不足
資源稟賦、政府支撐、產品創新、支持體系4個隱形變量同產業集群形成的回歸權重占的比例不高,僅有政府對產業集群形成的解釋貢獻較大,說明對5大隱形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考慮不夠周全,應建立更細致的因果關系,見表3。
此外,該模型的建立并沒有考慮資源稟賦、政府職能、產品核心、支持體系各隱形指標間的相關關系,都是在獨立的條件下對產業集群做出因果關系,如果考慮到各隱形因子之間的協方差,應當可以更好地對數據進行分析,擬合更良好的模型。
3 結論與建議
關于體育產業集群的明確定義在體育界尚未有明確表述,對于體育產業集群應當如何建設和發展更是缺乏廣泛的共識和探討。本文試將福建晉江、廣東深圳、四川成都體育產業基地定位于體育產業集群的范疇,但與體育產業集群實際發展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3.1 體育產業集群模型構建結論
3.1.1 體育產業集群模型構建的重要性
本文以邁克爾#8226;波特的鉆石模型為理論依據,并結合產業集群構建的相關理論,構建了體育產業集群模型,盡管模型的本身存在許多不足,但構建模型對于體育產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本文體育產業集群模型的構建,是把體育產業集群作為隱形變量來看,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體育產業要素的5大因子,從而在5大因子之間找出因果關系及作用大小并建立模型。通過模型能夠判斷出體育產業集群與區域資源、政治、文化、經濟等條件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
3.1.2 體育產業集群模型構建結果缺陷分析
3.1.2.1 支持性體系未能對體育產業集群形成太多提供幫助
集群能否快速成長,與其所在環境能否提供多樣化的市場服務密切相關。如果一個集群能夠提供各種專業化的市場服務,則可為本地的集群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使企業內能夠形成較大的競爭優勢。多樣化的市場服務主要依靠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等來維護。
體育產業已經走過了10余年的時間,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由于行業組織的缺乏,我國的體育健身娛樂業至今還處于一種無序的競爭,價格戰、欺騙戰層出不窮,客戶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構建一個區域的體育產業集群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3.1.2.2 體育產業集群的產品核心缺乏
產業集群的核心在于產品, 集群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分工及專業化,正是由于分工及專業化的形成,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了產品的創新能力。體育產業集群生產的核心產品是能夠為人們帶來身心愉悅和精神享受的體育服務,不僅是有形的體育產品,而且包括無形的體育產品,例如:賽事、健身等。其產品的衍生也是相當廣泛,體育不僅僅表現在其本身的健身娛樂功能性上,更能帶動,例如,旅游、餐飲、交通、住宿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催生出各種各樣衍生產品,像東北的雪上旅游、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等都是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共同交融形成的。
但是,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提供的產品無論在多樣性上,還是差異化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問題,難以形成產品價值鏈,帶來相當的經濟效益。這也是我國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表現的主要缺陷。沒有價值鏈和規模經濟,再大產業的空間堆聚也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力。
3.2 關于體育產業集群模型構建建議
3.2.1 重視體育產業集群構建的意義,積極推進體育產業集群
經濟學之父亞當#8226;斯密認為,市場范圍決定了專業化水平。體育產業集群在形成的同時,大量圍繞體育做文章的中小型企業勢必會聚集在一起,使得區內通過分工與協作,實現規模生產。相應地,對分工更細、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量增加,也即這些服務的市場需求量大,就會為專業化生產商提供大量的生存機會[5]。
同時,積極推進體育產業集群的形成,除了專業化程度提高、商品豐富外,在拉動地方就業方面也會起到相當積極的作用,因此,社會各級部門要從思想上重視體育產業集群構建的重要意義,積極推進體育產業集群。
3.2.2 加大培育體育產業的專業化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機構
作為體育產業集群行業組織的形成不太可能會出現純粹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畢竟民間的體育企業實力非常弱小,社會自主型的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非常難以實現,如果單單靠誘致性制度變遷,等待行業組織或中介服務組織自發出現,由于其間漸進性的特點,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看,并不一定是最優的發展模式,因此,應采取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變遷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說地方政府除了鼓勵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自發成立外,更重要的任務還在于發揮自身的資源、信息和組織優勢,建立起政府主導型的專業化中介服務組織,并積極做好協調和促進工作。
3.3.3 政府增加參與和扶持體育企業,共同致力于體育產品創新及產業鏈擴張
從我國體育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體育產品樣式稀缺、差異化程度不高、產品關聯度小、附加值低、沒有形成規模的產業鏈是影響產業集群成長的主要滯礙因素,然而,產品的發展與升級,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幫助。現階段應當加強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無論在財政稅收上,還是從產業結構調整上。提高企業的產品自主創新能力,擴大增強體育產品價值鏈是體育產業發展及體育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也是擺在當前形式下的重大決策。
4 結語
我國體育產業剛剛經歷短短10多年的發展和考驗,無論是從規模程度上還是應變能力上都凸顯不足。邁克爾波特認為,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其核心產業的競爭優勢上[5]。如果我國體育真正要從僅依靠在舉國體制下發展競技體育的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就必須做大做強自己的體育產業,歸結體育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正是為獲得規模經濟,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這同體育產業發展最終價值追求不謀而合,因此,本文認為體育產業集群的形成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希望通過對體育產業集群模型的構建為今后體育產業提出創新性的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
[1]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4.
[2]黃建康.產業集群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8.
[3]范曉屏.工業園區與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27.
[4]徐強.產業集聚因何而生[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04.
[5]邁克爾#8226;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49.
[6]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7]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38、42.
[8]劉斌.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9]顧強,等.中國產業集群[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10]曹可強.體育產業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1]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