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被社會學家稱作“社會的細胞”。家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一直為社會學家所青睞,使得家庭的研究不斷深入。由于家庭的一些功能乃至人們的家庭生活方式都與體育緊密相關,使得家庭體育成為體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采用文獻法,通過對我國家庭體育研究的歷史追溯,以研究的內容分布概觀了其研究現狀,并結合我國家庭體育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進我國家庭體育研究的6點思考。
關鍵詞: 家庭;家庭體育;研究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 G 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32-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e family is the basic unit of human society called “social cell” by sociologist and its irreplaceabl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focused by sociologis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intensive study.Family sports problem became an important aspect in sport research field because some family function or even family lifestyl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ports.Using the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through retrospecting the history of family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this paper generalized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of family sports whith the material of studycontent distribution in this filed and put forward the six reflections for advancing the family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family;family sports;current situation study;reflection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世人瞠目,社會學家習慣于將這一“變化”稱作社會變遷。在社會變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遷,最不醒目的似乎是家庭的變遷,因為它是悄然而至的。也許生活在每個特定家庭中的人們并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家庭有什么重大變遷,但當代中國家庭在規模與結構、家庭關系、家庭功能、家庭生活周期等一系列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社會變遷的結果,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道德和風俗習慣的反映。
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生活單位和普遍的社會制度,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一直是社會學家關心的研究領域,把它作為透視社會的窗口。21世紀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的進程之中,鑒于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社會運行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鑒于北京奧運會后,家庭體育在大眾體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1980年1月1日為起點,對我國的家庭體育的研究內容進行了縱向歷史掃描,以其總結經驗,進一步促進我國家庭體育研究和家庭體育實踐的發展。
1 關于家庭
記得恩格斯曾經說過:常識在日常生活領域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一讓它進入學術領域,就會遇到最驚人的變故?!凹彝ァ币苍S就是一個這樣的概念。也正因為如此,這里有必要再做一點有關家庭的贅述,也許它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家庭體育。
1.1 家庭的社會屬性
關于家庭的概念,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解釋。心理學家強調家庭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理結合。馬克思是從人類自身再生產的角度來理解家庭的。社會學家則更多地從家庭的社會屬性方面來解析家庭,即:家庭是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一;家庭是一個歷史范疇;家庭是初級社會群體;家庭是社會制度。《中國大百科全書#8226;社會學卷》中“家庭”條目的定義為:家庭是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所組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1]18-19。
1.2 家庭結構及其分類
“家庭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樣,有著自己復雜的內部結構。家庭內部諸因素之間的矛盾運動的差異性,構成了不同的家庭結構”[1]37。這種家庭結構不是指家庭的經濟、職業、文化等方面的構成,而是特指家庭成員的不同組合形式及其相互影響的狀態。從橫向看,這種組合關系主要指同代人之間的聯系方式,例如,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從縱向看,這種組合指代際間的聯系方式,例如,父子、母女等關系??偟膩碚f,家庭結構正是由這2種組合縱橫交錯而成。我國社會學家把當代中國的家庭結構劃分為以下6種類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夫婦家庭;普通家庭(指父母與已成年子女組成的家庭);其他家庭(如變異家庭,主要包括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等)。家庭結構受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制約。目前我國家庭結構的變遷主要朝著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家庭居于主導地位的方向發展[1]43-45。
1.3 家庭的社會功能
“所謂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對于人類的功用和效能”[1]66。 一般社會學界認為家庭具有經濟、政治、教育、社會化、情感交流、休息和娛樂以及人類自身再生產等的功能。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社會的經濟變革和社會發展使家庭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如生產功能由家庭轉移到社會(生產的社會化,使傳統的家庭生產功能基本喪失)、生育功能逐步退化(破除多子多福的觀念,人口生育率下降)、消費功能由一元到多元(收入的不斷增加,迅速提升了消費能力和消費層次)、贍養功能弱化(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發展)、教育功能分化(幼兒園、托兒所、學校教育的發達)[2]151-152。
2 概說“家庭體育”的界定
1986年,《體育科學》雜志第4期刊登了王宏等人的文章《我國家庭體育的現狀和2000年的發展前景》[3],可以說這是我國較早的家庭體育研究。此后,家庭體育的研究開始受到體育社會科學界的關注,特別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后,家庭體育的研究開始升溫并持續至今,成為體育社會科學界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實踐中,家庭體育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各國開展大眾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德國早在1977年就開始在城市中舉辦“家庭排球賽”;在瑞典和日本,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的親子體育活動更是頻繁;美國規定定期的家庭健康和體育日;1981年,在瑞士洛桑還召開了以“體育和家庭”為主題的國際體育鍛煉者世界大會。
在學術研究中,一般情況下都是將對概念的界定作為理論建構的基礎。有學者認為,“家庭體育”一詞是受教育領域劃分的影響而產生的,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領域中家庭教育延伸的結果,但也有活動空間劃分說,例如,呂樹庭教授曾在1996年界定“社會體育”的概念時,提出家庭、單位、社區三位一體的社會(大眾)體育活動空間[4],使得家庭作為社會(大眾)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凹彝ンw育”是一個復合概念,是“家庭”與“體育”2個獨立概念的組合。為此,在界定“家庭體育”這一概念時,要充分顧及“家庭”與“體育”2個方面。我國學者蔡明傳、周傳志、袁益民、王則珊、張亞輝、劉江南等,都對“家庭體育”的界定做出過有益的探討。對此,本文試做如下的概括:第一,家庭成員觀。要求家庭體育必須是2人或2人以上的家庭成員,對于從事家庭體育活動的場所不作限制。第二,活動空間觀。主要強調家庭體育的活動場所為家庭居室及其周圍環境,對于從事家庭體育的成員人數未作嚴格的限制。第三,教育觀。主要認為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強調家庭體育的教育作用。第四,活動目的觀。無論是家庭成員觀、活動空間觀,還是教育觀,都離不開家庭體育的目的指向性。綜上,本文傾向于劉江南等對家庭體育的界定,即所謂家庭體育,“是指以家庭成員作為活動主體,為滿足家庭成員自身的體育需求,以2人或2人以上的家庭成員為單位而進行直接或間接的體育活動”[5]。此定義是以家庭的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或收養關系為前提的,并不介意其體育活動的地點是否在家庭內。
家庭體育的基本特征是:人際(社會)關系的緊密性、娛樂性、生活性、差異性。家庭體育具有凝聚功能、社會化功能、健身功能、休閑娛樂功能和美化生活的功能[2]153-155。家庭體育廣泛涉及到活動的動機、頻度、內容、空間、組織形式和消費等,是涉及到人們生存層次、享受層次和發展層次的一種休閑生活方式。
3 我國家庭體育研究內容分布
我們通過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自1980年1月1日起,至2009年12月28日截止,共查閱到以“家庭體育”為題名的文章279篇,其內容分布如下。
3.1 涉及到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家庭體育的研究內容
1)《國外推行家庭體育獎章制》中介紹了聯邦德國推行家庭體育獎章制度。
2)《蘇聯中小學的體育家庭作業(上下)》。
3)《美國的家庭體育》。
4)《家庭對日本高中生參與體育的影響》文中主要運用社會學的觀點來揭示家庭影響與高中生體育參與程度之間的關系。
5)《淺議國內外家庭體育健身的興起與新理念》文中只有一段介紹歐美各國流行的一種叫做“FUN”的家庭生活健身方式,即F——健身、U——統一和諧、N——營養。文章還對此進行了具體解釋。
6)《美國家庭為何重體育》文中主要闡述了美國家庭的體育觀念。
7)《香港家庭體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8)《穗深港家庭體育的比較研究》。
3.2 內地家庭體育的研究內容
對內地家庭體育的研究內容,我們可以作如下概括分類。
1)家庭體育研究綜述類。此類文章只有2篇。
2)農村家庭體育研究類。此類文章也只有2篇。
3)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一體化實施素質教育類。例如,沈建華等[6]在《論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三位一體實施素質教育》一文中指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實施素質教育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當人們重新審視學校體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時,不難發現素質教育不應只限于學校體育,也應包括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因為兒童和青少年良好體育態度及體育行為的形成,都是受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教育影響的結果。
4)家庭對中學生、大學生參與體育的影響類。例如,呂樹庭[7]在《家庭對中學生參與體育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家庭作為社會化的機構和人類生活的基本單位,對于促進孩子形成積極的體育態度和參與體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運用實證的方法證實了家庭對中學生參與體育的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作用,驗證了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凱尼恩(G.S.K.Nyon)、麥克弗森(B.D.Mcpherson)等人提出的“進入體育社會化三要素”的理論。
5)家庭體育消費類。對此類研究可以作如下概括:經濟狀況不同的城市家庭體育消費有所不同,經濟基礎良好的城市家庭體育消費比經濟基礎較差的城市家庭體育消費水平高。在整體上,我國的家庭體育消費尚處于較低的水平,而且消費結構不合理,體育用品的消費占據主導地位,體育觀賞消費和體育信息消費很少。影響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是體育意識不強,缺乏體育消費習慣,經濟收入條件,閑暇時間等。所提出的相應對策主要是加強體育宣傳,營造家庭體育氛圍,體育組織加強管理組織和指導,增加收入和閑暇時間,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力度,開發低消費的體育活動項目等。
6)家庭體育的作用類(包括對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作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社會化功效和教育作用等)。此類研究可以概括為:發展家庭體育是推動全民健身的有效措施;家庭體育對于終身體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家庭體育能夠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在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中發揮積極作用;家庭體育能滿足家庭成員健身、健心和健美的需要;家庭體育能滿足家庭成員文化、娛樂和審美的需要;家庭體育可以促進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家庭體育有利于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家庭體育有利于為婦女參加鍛煉提供機會;家庭體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培養體育人才的搖籃;家庭體育是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支撐點;家庭體育可促進社會發展,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一種重要方式等。
7)對某地區(如廣東、北京、武漢、福州等)家庭體育的現狀調查類。例如,陳海燕等[8]《安徽省家庭體育現狀調查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家庭體育意識差,參與體育活動的組織化程度低,家庭中的體育人口數量不均衡,家庭體育消費水平低,文中在最后提出了若干建議。周傳志[9]的《武漢市家庭體育現狀與發展意見》一文,對武漢市居民的家庭體育觀念、體育行為、體育消費和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提出要促進武漢市家庭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必須改善條件,加強指導,提高認識,進行引導,相應立法,促進消費。
8)影響家庭體育的因素、對策及家庭體育發展趨勢類。例如,盛治進[10]在《我國城市家庭體育發展相對滯后的社會學分析》一文中,從經濟條件制約,家庭結構制約,社會壓力增大,社區體育落后等的客觀因素,以及觀念和認識問題,功利主義教育,缺乏政策上的合理引導機制等主觀因素方面,分析了影響家庭體育發展的因素。又如,朱國軍[11]在《我國家庭體育及其發展》一文中認為:家庭體育在未來將會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城市社區體育和全民健身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并將在構建全民健身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家庭體育將成為大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基礎和延伸,家庭體育將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家庭體育的功能日益豐富,體育器材趨向多樣化,內容和形式多樣化,體育興趣多元化,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將會進一步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9)不同地區家庭體育的比較類。此類文章只有1篇,即劉南江等人[5]發表的《穗、深、港家庭體育的比較研究》一文。該文從穗、深、港家庭體育的現狀調查入手,通過對3地區家庭體育活動頻率、活動內容、活動空間、活動組織形式、活動動機、活動開展的因素及家庭體育消費的比較,聯系其社會背景因素,探討家庭體育發展的動因,分析其未來發展的趨勢。
從以上家庭體育的研究內容分布中可以看出,家庭體育作為社會(大眾)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體育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與重視。研究者們比較全面地介入了家庭體育研究的各個方面,推動了我國家庭體育研究的展開和家庭體育實踐的發展。特別是家庭體育研究的展開,不僅為豐富我國體育社會學和社會體育中有關家庭體育的理論做出了必要的鋪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對家庭體育發展實踐的總結與概括,成為進一步促進家庭體育實踐發展的理論導向。
4 對我國家庭體育研究的幾點思考
4.1 提高研究的理論水平
目前家庭體育研究的整體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1)家庭體育類的文章大多為省級刊物(含高等院校學報)所載,為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所載的較少;2)國內知名學者介入家庭體育研究領域的很有限,缺少高水平的家庭體育力作;3)就家庭體育論家庭體育的較多,對當代中國家庭缺乏深刻的了解,忽略了家庭變遷和社會變遷背景的烘托,影響了家庭體育研究的橫向拓展和縱向深入。
所謂研究的理論水平,不僅要體現在對現實的描述上,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的解釋和預測。而對現實解釋的力度和預測的準確度,則取決于研究者的理論功底,取決于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把握,特別是對其對象背景的了解。家庭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順應社會的歷史變遷而隨之發生相應衍變的,因此,當代中國家庭的許多變化是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社會政策、社會保障、社會觀念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相關聯的。研究者不僅要關心家庭的變遷,更要關心社會變遷對家庭乃至家庭體育的影響。
4.2 拓寬研究視野,借鑒其他社會學科的理論、方法與研究成果
當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多學科視野的交叉,如果我們以“體育”為例,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學科能夠獨攬體育現象的研究”[12]。家庭雖然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但卻不是社會學一門學科可以獨攬的,即便是家庭社會學也要借鑒“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1]。家庭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推動家庭體育研究的深入和家庭體育實踐的發展,就應該充分借鑒其他社會學科的理論、方法與研究成果。社會學、家庭社會學自不必說,例如:倫理學(研究家庭倫理與體育的關系)、教育學(研究家庭教育與體育的關系)、管理學(研究家庭管理與體育的關系)等。而這恰恰是目前我國家庭體育研究所或缺的,導致了研究水平橫向拓展和縱向深入的局限性。
4.3 提高研究的跨度和輻射面
所謂提高研究的跨度,是指關注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家庭體育的研究。截至目前,涉及到國外家庭體育的文章只有6篇,占已發表總數的2.15%;澳門和臺灣尚屬空白:在本文成稿時(2009-12-28),吳樹斌、呂樹庭、翟群等發表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6期的“澳門家庭體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一文,尚未被錄入到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之中;涉及到香港的只有2篇,占已發表總數的0.72%。
家庭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家庭的功能幾乎是沒有國界可言的。如果說國際大眾體育的興起和國際上的體育學術研究早于我國,則也可以說國外家庭體育的研究早于我國,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國外不同國情條件下、不同歷史人文環境條件下的家庭體育研究,對我國家庭體育的研究是會有借鑒作用的。香港、澳門、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雖然社會制度與內地不同,但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這3個地區的家庭體育研究也將會啟示內地的家庭體育研究。
所謂提高研究的輻射面,是指提高內地家庭體育研究的區域平衡性。如同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樣,家庭體育研究區域的差異性表現在:地域研究數量東部地區強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強于西部地區。為此,有必要加強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家庭體育的研究。
4.4 通過城市家庭網推進家庭體育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城市家庭網?!凹彝ゾW”在西方社會學概念中稱為“Family network”或“Family cluster network”,意為網絡,家庭組成的網絡。而“Cluster”又含有一族一類之意,故家庭網是一族、一類家庭的組合。潘允康等認為:“家庭網是指明親屬關系的家庭之間所組成的社會網絡,就多數情況而言,它是由可能組成聯合家庭(是指父母(或一方)或多對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親屬)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卻不分家)的幾個獨立核心家庭(是指以婚姻為基礎,父母與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之間所組織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具有特殊的結構和功能。作為社會網的一種,家庭網的本質特性在于其間有親屬關系,因此,關系較為密切,有較強的內聚力?!盵13]
家庭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不僅與具有血緣和姻緣關系的親屬結成自然的交往圈,還常常與具有地緣、業緣或情緣關系的鄰里、同事、朋友等聯成社會網[13]。在這個意義上,家庭體育可以和單位體育、社區體育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的發展。為此,研究者和體育行政部門的工作者都應該認真研究中國城市家庭網,并利用城市家庭網為發展家庭體育乃至社會(大眾)體育服務。
4.5 注意家庭結構類型在家庭體育活動中的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大家庭日趨減少,核心家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
如前所述,我國社會學家已把當代中國的家庭結構劃分為6種類型。不僅如此,丁克家庭、空巢家庭逐漸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形態出現了異化現象,因而派生出種種變異家庭”[1]1。變異家庭屬于特殊的家庭,包括單身家庭、單親家庭、非婚同居家庭等。家庭結構的重大變化告訴我們,未來的家庭體育研究不應該再是籠統的家庭,而應該是結構化的家庭,研究者應注意家庭結構類型在家庭體育活動中的差異,從而為家庭體育實踐的發展提出更加具體、更有針對性的建議措施。
4.6 重視比較研究和農村家庭體育的研究
截至目前,涉及到家庭體育比較研究的文章只有1篇,占已發表總數的0.36%。比較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在同類事物中尋找類差,通過不斷地比較,從相同點的累積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從差異點探討其深層的背景因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家庭體育的建設性意見。
截至目前,涉及到農村家庭體育的文章只有2篇,占已發表總數的0.72%。
與目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相比,農村體育研究處于劣勢,農村家庭體育的研究則更是少得可憐。農村體育發展水平低,是因為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特別是農村的地域特點和工作特點決定了農村體育的組織化程度低,而這恰好給農村家庭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為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研究者們應將研究的注意力適當向農村轉移,摸清農村家庭體育開展的現狀,研討農村家庭體育發展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鄧偉志,徐榕.家庭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李建國,呂樹庭,董新光.社會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王宏,丁忠元,吳群振,等.我國家庭體育的現狀和2000年的發展前景[J].體育科學,1986(4):13-16.
[4]呂樹庭,饒紀樂,王旭光.社會體育概念管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6,11(3):8-11.
[5]劉江南,周在平,劉永東,等.穗、深、港家庭體育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1999,19(4):77-80.
[6]沈建華,肖煥禹,龔文浩.論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三位一體實施素質教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1):6-8.
[7]呂樹庭,劉一隆,宋會軍,等.家庭對中學生參與體育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19(3):9-14.
[8]陳海燕.安徽省家庭體育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4):449-450.
[9]周傳志.武漢市家庭體育現狀與發展建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162-163.
[10]盛治進.我國城市家庭體育發展相對滯后的社會學分析[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5,24(4):27-29.
[11]朱國軍.我國家庭體育及其發展[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1(3):44-46.
[12]呂樹庭,劉德佩.體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63.
[13]車建平.中國城市家庭網與家庭體育初探[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1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