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角出發,運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與邏輯分析等方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相互關系、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和調查;從教育學、社會學、體育學等多角度對兩者的互動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3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和實現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動作用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 校園體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策略;高校
中圖分類號: G 811.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70-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s of the thesis have conducte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interaction,construction status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campus P.E.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After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arties onto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spiritual and systematic culture from the points of pedagogies,sociology and sports,some basic strateg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E culture and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ampus P.E cultu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campus P.E.cultur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raction;strategic;college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對廣大師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加強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于搶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拓展高校體育教育功能,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1]。本文以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為出發點,在拓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新方法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西北地區分別抽取的30所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為研究對象,在每所學校中抽取100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3 000份,回收2 902份)、實地考察、邏輯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關系及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通過兩者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間的互動分析,探討它們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機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相互關系
體育文化從整體上包括物質、精神和制度3個層面[2]。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指高校全體師生員工按照一定的體育行為規范,在參加校園體育教學、體育活動過程中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共同參與為主體,以運動為手段,以各種競賽為主要內容的具有獨特表現形式的一種群體文化[3]。其表現形態主要分為表層的體育物質文化、中層的體育制度文化、深層的體育精神文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針對高校中的大學生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高校通過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特定社會、時代和人類自身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動。從外延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本文所指的是大學生的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價值觀教育、自我教育等[4]。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園文體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引導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5]。兩者客觀地存在于高校教育的系統中,相互區別、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承擔著人才的培養,解決怎樣做人的問題。
2.2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調查
2.2.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狀況
2.2.1.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斷重視與加強,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與完善
1989年的政治風波,給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敲響了警鐘。同年,江澤民總書記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199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完善德育體系,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及時扭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局面”。2004年8月國務院頒發“16號文件”,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主要任務、途徑方式等。2005年1月,中央首次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召開了專門會議,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全新理念[6],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先導。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材建設以及工作評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與完善,相互運作更加和諧,教育效果也明顯改善。
2.2.1.2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明顯提高,教育的價值取向日益人性化
黨和政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吸引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走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線崗位,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大大優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結構,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他們不僅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歷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有了明顯進步,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思想、德育理念等方面實現了根本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意蘊越來越豐富,關注人、了解人、發展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遠發展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全面提高的價值指南[7]。
2.2.1.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貫徹落實相對遲滯,各方面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一些高校領導在處理德育和智育關系的問題上不同程度的出現“一手軟,一手硬”的現象,部分高校德育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不完備,再加上客觀環境使得很多高校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很難成為他們最先關注和重視解決的問題。這種認識不到位、配備不齊全、環境不支持的現象必然導致很多先進的德育理念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貫徹落實。另外,學校、家庭、社會3方面尚未形成一個里應外合、通力合作,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各課程教師之間共同承擔德育職責,發揮德育功能的機制沒有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往往相互分離,公寓、網絡、社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建設相對落后,不能系統發揮德育功能;高校“三育人”(教學、管理、服務)體系尚不完備,德育功能發揮尚不充分[8]。
2.2.1.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不穩定,教育效果不盡人意
由于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未全面實現專業化、專職化,半路出家、中途轉行現象比較突出,廣泛存在思想不穩、用心不專、流動性大等現象,影響德育工作的科學化進程。一些高校的德育教師在地位、待遇和發展前景等方面沒有切實保障,他們想法顧慮較多,使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不穩定,弱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環境以及大學生群體的特殊化、復雜化,使得教育內容、方式、手段以及整體教育體系面臨眾多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出現了多元化傾向,主要表現為:政治態度積極與冷漠并存,理想信念堅定與模糊并存,價值取向健康與病態并存。
2.2.2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2.2.2.1 高校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體育物質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外在標志,是校園體育精神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載體。本文主要從體育場館與器材、運用傳媒推廣體育知識的情況、體育環境與氛圍等3方面對其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見表1)。
由表1可知,我國高校體育物質文化層建設滯后,經費短缺、場館設施利用率低,整體的體育宣傳設施少,宣傳方式單一,難以滿足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需求。值得高興的是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及運用體育傳媒,推廣、傳播體育知識,增強了大學生對體育的關注程度。
2.2.2.2 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校園體育精神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靈魂所在。本文主要從體育觀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3方面對其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見表2)。
由表2可知:有86.8%和70.2%的學生對體育健身,改善心情的功能持肯定態度;77.2%的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能自覺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尊重對方;83.9%在活動中能夠格守公平競爭的原則,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但50%的學生對運動是否有助于個性培養和體育是否具有創新精神持否定態度,這表明高校體育精神文化較匱乏,對體育的認識還停留在“體”的層面,對于其育人的作用尚未重視起來。
2.2.2.3 高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體育制度文化是指在體育教學、娛樂、競賽等活動中要求學生共同遵守的規程、行動準則和文化體系。本文主要從體育制度、體育傳統兩方面對其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見表3)。
由表3可知,各高校基本具備國家下發的成文制度,但多數高校沒有根據自身現狀建立針對性的制度,從有關運動員守則、體育教師工作守則、校園體育文明規范的調查狀況看,反映出了相關制度上的脫節;78.8%的學生認為本學校的體育傳統還沒有形成,但在體育傳統對校園體育文化的推動作用上大都持肯定態度。體育傳統活動的開展仍然是運動會,對于體育節的開展,學校還沒有充分重視起來,84.5%的高校擁有高水平運動隊,表明學校在高水平運動隊對體育活動的帶動作用上有一定的認識;82.4%的高校沒有設立體育活動的專門機構,對體育活動的開展缺乏計劃性。這表明我國高校體育制度文化層限制較寬,誤區較多。
2.3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途徑
2.3.1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質文化方面的互動
體育物質文化的形成凝聚著人類的知識、思想和智慧,體現著人們的情操、價值觀。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健康的校園物質環境。體育物質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它的外觀性,這種外觀性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熱情,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其次體現在實用性,這種實用性能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使學生在怡然自得的運動中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培養自信心;再次呈現著豐富的想象性,這種想象性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同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將會促進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朝著實用美觀的方向發展,會引導大學生追求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使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環境真正成為育苗之土、育人之地、成人之所。
2.3.2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互動
校園體育精神文化是其發揮育人作用的核心部分。良好的校園體育精神文化氛圍,能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思維、情感方式和審美情趣,培養出他們優秀的品格。加強對大學生體育觀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教育,有助于校園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認清自己肩上承擔的歷史重任,從而激發其自覺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方法的改進、理論的提升必然也會對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文化賦予嶄新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它可以通過調動校園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創造出更先進的校園體育文化[9]。
2.3.3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度文化方面的互動
體育制度文化的建立健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有關精神,體育文化建設要以“以德育人”入手,著力于體育觀念、體育精神境界的提升。大學生的體育行為的好與壞,與各種體育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對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引導校園體育文化健康、有序的發展和對現有的校園體育規章、條例的修改與完善;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認真貫徹落實各項體育法規,改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措施。
2.4 促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策略研究
2.4.1 通過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間
校園體育物質文化作為物質載體,其核心內涵是其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因此,建設體育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體育建筑、場館、設施器材等作為高校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物質載體,它的好壞不僅能烘托出校園體育文化環境,而且讓學生一踏入校園就受到體育環境的熏陶,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沖擊和對體育運動的向往;因此,各高校要加大經費投入,要充分利用校園的空間,開辟好學生的活動場所場館設施的合理布局,提高場館的利用率,使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間。
2.4.2 通過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
體育精神文化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對學校的體育教學和校園體育文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體育精神能使人的精神得以升華,使人的價值得以確證;因此,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競賽活動,能夠使大學生們在爭取集體榮譽的過程中,體驗到作為集體成員的一種尊嚴,融洽人際關系,鍛煉集體協作精神,激發他們的熱情,溝通他們的心靈。同時,通過體育課堂、板報、體育沙龍、組織同學觀看重大體育比賽等方式宣傳中華體育的愛國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體育賽事,影響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
2.4.3 通過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規范、有序的環境
體育制度文化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并通過條文固定下來的,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概括性和規范性等基本特征。形成制度以及遵守制度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文化沉淀的過程,它是衡量教學質量、運動水平的主要標志。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調節、約束、規范和導向作用,它能引導學生在約定的規則下進行體育比賽和競爭較量,有利于培養學生遵章守紀的行為習慣,加強道德修養;因此,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規范、有序的環境。
2.4.4 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的導向作用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和原則,遵循“育人、育體、育心”的教育理念,就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和把握。從內容上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僅要注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主題內容,還要注意體育的根本屬性。從層次上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和主體精神,開發人的智能和體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為中心的同時,直接以馬列主義啟迪人、武裝人,升華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覺悟。從目的性上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人的熏陶和影響有時是不自覺的或半自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有明確的目的指向,它就是要使先進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化為人的自覺行動[10]。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更新、方法的改進、理論的提升必然也會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賦予嶄新的內容。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三觀”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激發其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滲透與融合,從而促進大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增進了溝通與交流,豐富了高校校園文化生活。
3 結論
1)校園體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客觀地存在于高校中,兩者相互區別、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承擔著人才的培養,解決怎樣做人的問題。
2)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的主流狀態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斷重視與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明顯提高。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貫徹落實相對遲滯,各方面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不穩定,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3)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在體育物質文化層建設滯后,經費短缺、場館設施利用率低,難以滿足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需求;體育精神文化匱乏,對體育的認識還停留在“體”的層面,對于其育人的作用尚未重視起來;體育制度文化層限制較寬,誤區較多。
4 建議
1)各高校要加大經費投入,充分利用校園的空間,提高場館的利用率,把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納入體育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中,使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空間。
2)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體育賽事,影響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
3)制度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調節、約束、規范和導向作用,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規范、有序的環境。
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集中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和原則,遵循“育人、育體、育心”的教育理念,就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和把握。
參考文獻:
[1]黃欣加.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體育科學,2004(6):67-71.
[2]張進才.體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體育與科學,2003,24(6):32.
[3]劉勇,胡建忠,周健生.校園體育文化本質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7):116-118.
[4]王介之.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
[5]蔡小薇,田俊濤.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體育世界,2006(10):46-48.
[6]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5-1-18.
[7]朱平,孔讀云,姚本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問題與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5-57.
[8]白磊.武漢地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9]朱建平.從失范到和諧:當代大學生道德重構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5):80-81.
[10]劉曉莉.高校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