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體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理論,剖析當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重點闡述了體育本質、少數民族文化、田野調查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的重要性。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變遷是現階段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本質;少數民族文化;田野調查;傳承與變遷
中圖分類號: G 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13-03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ports by using theories of sports science,ethnology,cultural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Focus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sports nature,ethnic minority culture,and field research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port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inhetitance and changes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ports are the key points of present research.
Key words: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ports;sports nature;ethnic minority culture;field research;inhetitance and changes
色彩斑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見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與變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總能以其原創性、獨特性而倍受人們的關注,因此,近年來,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地迅猛發展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熱烈場面。已經有諸多學者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保護、歸納整理、開發利用、趨勢分析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任何文化都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當我們客觀地觀察目前的研究成果時,仍然能看到這一研究領域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文章運用體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理論,通過剖析,提出了一些粗淺的觀點,旨在拋磚引玉,與關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學者共同探索這一文化瑰寶。
1 把握體育本質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基本的理論依據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質和現象。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現象是本質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現,現象表現著事物的本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文化現象,是隸屬于體育大家庭中的文化現象,它的本質與體育具有同一性。從語言學的角度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3個名詞組合而成的專門術語,其中,“少數民族”“傳統”均為修飾詞,“少數民族”是指我國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傳統”是指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在這個術語中,“體育”是中心詞,因此,要想準確定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牢牢把握體育本質才是立論之本。
關于體育的本質,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于是,體育是肢體活動、是教育、是文化、是社會活動等多視角的觀點呈現在我們面前,體育的本質正在逐步顯現出來。當今,國內對體育概念的認識有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1)教育說:“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的教育”[1]。2)游戲說:“體育是人類游戲性的身體活動或身體活動性的游戲”[2]。3)社會活動說:“體育是人類為適應自然和社會,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而自覺地改善自我身心和開發自身潛能的社會實踐活動”[3]。4)文化活動說:“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4]。5)身體活動說:“旨在強化體能的非生產性肢體活動。體育的概念屬性,是人體活動;更準確地說,體育其實是指人的肢體活動,即僅指由人的四肢和軀干等肌群舒縮所調控的身體活動,不包括單純的大腦思考及其連帶的微量的手動操作,當然也就更不能推及人體之外的其他動物的任何活動”[5]。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共性是都離不開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是體育的本體,本體就是指超越現象層的本質”[6]。俞繼英教授也曾強調:體育是人類對自身本能的一種超越性的“回歸”,所以,文章試圖這樣認識體育的本質,體育是人類有目的的作用于自身,強化體能,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身體活動。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少數民族創造、傳承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活動。定義體育的本質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必須牢牢把握,否則,很難對多源化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界定,使研究成果出現本民族不認同,學界不認同。尤其是針對目前人們對體育本質的認知處在不斷發展的狀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每一項研究更應該在確立體育概念的前提下進行;然而,我們看到有些人起筆就對民族體育進行歸納、分類,去研究特點,研究功效等等,把一些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信手拈來,不加甄別地扯到體育中來,表面看來很有新意,實質上是一種不嚴謹的研究行為。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點,是原生態的東西,鮮為人知,將具有健身功能的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統統強加在體育中,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研究態度。
2 學習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前提
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最本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們挖掘一些民族文化活動,給其冠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而這些活動該延續的繼續延續,該淘汰的依然淘汰,人的意志能起到怎樣的作用?一些文化活動的發展與消亡,決定它們命運的是適應人類社會發展而遵守的規律,其生殺大權掌握在本民族手中。我們有必要將一些少數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出來,或作為文化遺產或遷移給其他民族共享;但是沒有權利自以為是,因為文化價值的相對性、多樣性告訴我們,各民族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審美標準去衡量和要求別的民族。“民族文化是人們在特定的生態環境和人文背景下的產物,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包括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達成一致而謀取生存的手段,并通過該特定環境的隔離機制得以保留與發展”[7]。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少數民族文化,它的生成、傳承、演變是符合其民族文化發展規律的;因此,如果對少數民族歷史沿革、人口變遷、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生產方式、民俗習慣不甚了解,著手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其結論是值得懷疑的。要想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首先要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界定了體育的本質,明確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之后,對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研究水平取決于研究者對該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度。
體育是人類創造并服務于人的,不能成為人類的枷鎖。在信息時代,人們的溝通交流更加便利,民族之間的互動不斷深化,我們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沒有錯誤的,如果我們去規定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道理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何去何從,最有發言權的是本民族的人。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發展一直推崇要揚棄,要辯證地繼承,要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這正是體現了本民族對自身文化發展把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價值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這一點正是中華56個民族存在的理由,不同民族對事物的判斷肯定存在差異,站在自身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判斷總會存在局限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譬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藏族鍋莊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從古老的宗教祈禱儀式中逐步演變而成的一種民間歌舞。這種歌舞簡便易學,生動活潑,在藏民族中非常普及,近年來,正不斷步入都市,步入校園。鍋莊舞包含固定的對歌形式和舞蹈步伐,具有較高的健身娛心價值,這一點已經有許多專家撰文論證,然而,將這種歌舞歸為體育項目卻是一種牽強的界定。當然,民族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對民族文化的研究一定要慎重,不能簡單地整理歸納出一些文化活動就生拉硬套地進行定義、歸類甚至給出指導性的結論。要研究某一領域的民族文化必須對這一民族的整體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否則,就是對這一民族文化的極大不尊重,就無法真正認識其文化的本質。正如文化地理學認為文化現象也和自然現象一樣,有自己內在的秩序和規律,有自己存在、延續的原則和要求,其延續和發展規律只能被尊重和順應,才能保持生態平衡。
3 田野調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容忽視的研究方法
我們基于何種理由呼吁不能忽視田野調查?體育是一種身體運動的文化,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如果對某種體育項目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體驗而進行定性分析,形成閉門造車式結論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這里所講的直接體驗是指對體育項目的親身實踐,間接體驗是指對體育項目的觀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原創性特點,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結晶,去少數民族地區切身感受地理、人文環境對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要想研究藏族體育,就應該踏上青藏高原,與藏民族親密接觸,去感受4 000 m以上海拔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去體味藏傳佛教在藏民族生活方式中的強大作用等等,這種體驗式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又稱田野工作,是民族學或人類學研究者深入到民族社會中,較長時間與另一種文化的民族成員生活在一起,學習使用他們的語言,參與并觀察當地人的生產、生活,與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以期達到認識和研究該社會文化的一種研究方法。在20世紀初,自從馬林諾夫斯基開創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以來,田野調查法就成為人類學研究者必備的基本方法。民族學研究者將田野調查稱為民族學實地調查,林耀華先生認為:所謂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住居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8]。
我們不否認文獻資料法的重要性,通過文獻資料法可以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學習、借鑒,能夠進一步豐富和深化自己的研究;但是不能單一地依賴文獻資料。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采用田野調查能夠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和傳承,對體育內容的確認和歸納,對研究體育文化變遷和發展提供切實可靠的資料。如果不去身臨其境直接感受研究對象的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經濟形式等文化背景,要想得到全面而正確的判斷是比較困難的或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此外,當今有些學者動輒就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資料作為研究依據,用來說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多么異彩紛呈,發展前景多么廣闊等等。我們不否認這樣做有其便利性,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運動會已經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了最好的展示平臺,作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者,更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采用田野調查客觀準確地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梳理和剖析,以便更好地保護與發展這一文化瑰寶,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促進民族認知、民族互動、民族發展的橋梁。
4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變遷是現階段研究的重點
所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是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遞、接續,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變遷是指在外因和內因的作用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其內容的增量或減量所引起的文化結構、模式或風格的變化,使原有的文化傳統結構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改變,進而達到新的協調統一。當今世界,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遵循“更高、更快、更強”的理念借助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途徑席卷全球并滲透到每個角落,尤其是倍受青少年的青睞。西方體育將高科技緊密地運用在各項運動中,使之成為一種便于追求、符合潮流的時尚活動。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奧運項目也是由不同國家的民族體育變遷而來;但是,奧運會是建立在西方價值體系中的一種文化活動,作為東方文化下的民族體育在理念、形式、功能等方面都與之存在差異,因此,東方體育很難融入奧運會,武術申奧就是鮮明的例證。在這種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如何傳承與變遷就顯得異常關鍵。可以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正處在一個嚴峻的時期,是作為一種民族之花傲立世界還是走向趨同,本民族以及研究者必須做出抉擇并積極對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變遷研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同樣能清晰地看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變遷研究的重要性。雖說地理環境、文化傳播的不同會造成各民族文化變遷的不均衡,但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強勢文化的傳播已經構成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沖擊,我們要保護這一文化,就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促進它的現代化,這是必然趨勢。在我國,面對處于強勢的漢族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自我封閉,排斥與其他文化的溝通交流,將值得借鑒的先進文化拒之門外,更不能破壞或否定民族文化,否則只會導致本民族文化的衰亡。“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除舊布新的過程,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不斷前進的過程,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進過程”[9]。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變遷應該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揚棄和對外來文化吸納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通過借鑒外來文化使自身內容、結構、功能等方面發生變革,達到文化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我們不能讓文化的共性逐漸取代文化個性而走向趨同,相反應該促使文化永葆個性,個性比共性更豐富,更多樣、更特殊。我們要明白共性不能自立,因個性而自立的道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個性正是其存在與發展理由。
今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研究者正從多視角地探究著這一民族文化的精髓,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愈發感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們不能否認目前這一學科尚不完善,但并不影響這種文化在本民族中的變遷,因為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是文化的主體,民族文化的發展要靠本民族的人;然而,證明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性,喚起本民族意識,只有充分發揮少數民族主體意識,辯證地傳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才能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成為既有鮮明的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的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誠然,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為人類服務才是其存在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愛光.體育本質的邏輯學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19(2):19-21.
[2]譚華.體育本質論[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4]楊文軒,楊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張洪潭.體育的概念、術語、定義之解說立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4(2):1-6.
[6]宋震昊.“體育”本體論 (三):體育的本體和哲學矛盾[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4(8):7-10.
[7]周傳慧,李自然.試論西部大開發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重構的特點[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77(5):79-82.
[8]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151.
[9]李普者.論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2(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