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第29 屆北京奧運會女子鉛球前8名運動員的基本情況、決賽前后3 跳成績、成功率等進行研究,分析女子鉛球比賽的競技表現特點,為選材、訓練、比賽提供理論參考。結果表明:其平均身高約為183.4 cm,平均體重約為92 kg,平均克托萊指數為501.02,表現出較為合理的年齡、身體形態特征,24~29 歲是女子鉛球運動員展示最佳競技能力的黃金期;及格賽成績平均發揮率約為96%,決賽成績平均發揮率約98%;及格賽成績、決賽成績呈現出群體競技能力狀態水平表現的“極化現象”;決賽出現最佳成績的投次比較均勻,前3次試投的成功率高于后3次試投。
關鍵詞: 北京奧運會;鉛球;女運動員;競技表現;年齡;身體形態
中圖分類號: G 811.21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2-0062-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basic conditions,scores for the 3 shots before and during the final game and the rate of success regarding the top 8 female shot-put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29th Beijing Olympic Games,and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female shot put.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election,training and compet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athletes is 183.4cm,average weight is 92kg and the average Quetelet index is 501.02,which means a reasonable characteristic of age and figure as the age period of 24~29 is normally the golden period for female shot-put athletes to show their best competitive strength.Approximately 96% of their average scores in qualification competition reach their personal best scores,and approximately 98% of their average scores in final competition reach their personal best scores.Scores in qualification competition and in final competition have shown \"polarization\" of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 performance,the best scores in shots during final competition are evenly distributed,and the rate of success in the first 3 sho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st three shots.
Key words:Beijing Olympic Games;shot put;female athlete;competitive performance;age;figure
女子鉛球是我國的傳統優勢項目,在歷屆世界大賽中表現突出,近年來這項運動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近年來中國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的名次有所下降。本屆奧運會上我們派出3名運動員出戰,且均進入了決賽,雖然發揮出了自己的水平,但沒有取得理想的名次。鑒于此,本文對第29屆奧運會女子鉛球決賽運動員的基本情況和競技表現進行分析,以期揭示當前世界最高水平女子鉛球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表現特征,為我國教練員今后改進訓練方法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鉛球前8名的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奧運官方網站搜集女子鉛球前8名運動員的年齡、身體形態、比賽全過程的成績、個人最好成績及前8名運動員的相關信息。查閱了有關鉛球研究的各種書籍和文章10余篇為該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
1.2.2 數理統計法
將運動員的個人最好成績和奧運會成績和年齡等相關信息,用EXCEL2003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前8名運動員的發揮率、t值、P值。
1.2.3 錄像觀察法
從有關網絡上下載北京奧運會女子鉛球決賽視頻,觀察前8名運動員在決賽中的競技表現特征。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年齡、身體形態特征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前8名運動員中最大年齡33歲,最小19歲,平均27歲,其中24~29歲有5人,占62.5%,前3名運動員均在這一區間之內,30歲以上的2人,占25%,19歲的1人。可見,27歲左右是女子鉛球運動員展示最佳競技狀態黃金時期,同時也反映出當前世界最高水平女子鉛球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呈延長趨勢。根據項群訓練理論[1],鉛球屬于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群。快速力量是競技能力的決定性因素,技術特征表現為技術動作的高度穩定性、準確性和可控性[2]。技術、身體素質等競技能力需要系統的、長時間積累才能達到較高水平,最佳成績一般出現在25歲以后,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前8名運動員的年齡結構符合這一特征。
筆者認為,高水平女子鉛球運動員通過多年訓練,不僅在身體素質、技術、戰術、心理等已達到成熟階段,而且對大賽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刻,臨場應變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更加穩定,這些因素幫助她們在大賽中表現出最佳競技能力。從運動訓練角度看,運動壽命的延長反映出,世界優秀運動員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系統訓練,而且在訓練期間能較好地避免了運動損傷。系統、科學的訓練又保證了他們身體機能、心理和身體素質的穩定增長,避免了“拔苗助長”式的急功近利的訓練方法,這一特征應引起我國田徑運動主管部門和教練員的重視。
從身體形態來看(見表1),本屆奧運會上女子鉛球運動員的平均身高達到了183.4 cm,最低的178 cm,最高的竟達到了193 cm, 180 cm以上的有7個,占總人數的87.5%,身高指標基本代表了當前女子鉛球最高水平運動員的平均身高,這符合該項目的競技能力特點。研究表明,田徑運動員在不同分組項目中身高指標依大小排序均為:投擲項目>全能項目>跳躍項目>短跨項目>中長距離項目>超長距離項目[3]。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分析,對于投擲項目,運動員身材高大,則出手點高,在相同投擲初速度和出手角度條件下,對增大投擲速度更有利。從動態發展看,近幾十年世界優秀女子鉛球運動員的身高亦呈逐年增長的趨勢[4],因此,對田徑運動員身高的選材應引起高度重視。
從表1可以看出,前8名運動員的平均體重是92 kg,最大體重110 kg,最小體重80 kg。克托萊指數平均值501.02,最大的601.12,最小的444.44。克托萊指數較大,則表明其肌肉質量和肌力的優勢[5]。我們可以通過克托萊指數(體重/身高×1 000)公式,計算出運動員在一定身高條件下合理的體重范圍(每厘米身高的體重值),進而評價運動員的骨骼、肌肉的發展程度及其肥胖程度。從表中可以看出前3名運動員克托萊指數均在500以上,而我國的2名運動員克托萊指數分別是444.44、445.06,是8名運動員中最低的兩位。
有研究表明:我國田徑運動員除男女中長、超長距離項目外,其他項目均明顯低于世界選手克托萊指數。本文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縱觀各世界大賽投擲項目決賽場面,優秀選手上、下肢及肩部發達的肌肉,充分展示了健與美全身協調的肌肉力量。從項目肌群工作特點看,投擲項目的工作肌群是一次性爆發性收縮快速用力完成動作。肌肉力量的強弱,又直接影響著運動水平,可以說沒有高度發展的肌肉力量就難以達到高水平成績。綜上所述,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前8名運動員年齡結構、身體形態結構較為合理,代表著該項目年齡、身體形態的發展趨勢。
2.2 各賽段運動員競技表現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在及格賽中,8名運動員都表現出了很好的競技狀態,中國的2位運動員及格賽成績的發揮率[6](本屆奧運會成績/個人最好成績)均超過100%,即都超過了自己的個人最好成績,最低的也達到了個人最好成績的92%,發揮率的平均比值達到了96%。這一結果反映出,一部分運動水平高的運動員在及格賽時對自己的競技能力進行控制,以便在決賽中創造更好成績,尤其是決賽中,取得前3名的運動員表現得尤為明顯,及格賽中僅發揮了個人最好成績的96%、92%、90%,他們能夠很好地對自己競技能力實施控制,為決賽中創造好成績奠定了基礎。
筆者認為,由于賽制原因有實力的運動員會盡量在及格賽中減少投擲次數,以保存體力,而實力一般的運動員會在及格賽中拼死一搏爭取晉級決賽。從表2可以看出,有6名運動員1次試投通過,順利晉級決賽,占75%。2人通過2次或2次以上試投晉級決賽,其中古巴的米斯利迪絲#8226;岡薩雷斯第2次試投進入決賽,并在決賽取得第4名,另一人俄羅斯的安娜#8226;奧馬羅娃經過3次努力才晉級決賽,并在決賽中取得第6名。這充分展現了該項目的比賽特點,前8名的選手基本上都能按照自己的戰術目的來分配體力,爭取取得好的名次。
從表2中可以看出,有6名選手的及格賽成績都低于個人最好成績,即發揮率小于1,基本上在0.93左右,而中國的2位選手的發揮率都大于1,這說明中國的2位選手在及格賽沒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競技表現,戰術不太合理。這可能是由于在家門口比賽,觀眾太過熱情,使選手在及格賽過于興奮。
在及格賽中,8 名運動員的平均成績為19.09 m,但在決賽時有2人達到20 m以上,沒有1人低于19 m,而且有6名運動員的決賽成績均優于及格賽成績,尤其是第1、2名運動員提高幅度最大,分別提高83 cm、117 cm,唯有2名中國運動員在決賽中成績下降了。筆者認為,運動員經過長期的系統訓練,使得她們應對大賽的心理穩定性更好,注意力更為集中,自我控制能力更強,因而能夠在大賽中充分展示其競技能力。可見,提高運動員應對大賽的心理穩定性和良好的技術發揮能力,是高水平運動員充分發揮競技能力的重要條件,值得我國教練員關注。
從表3可以看出,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比賽前8名運動員及格賽成績和決賽成績的均值差別很大(P<0.05),二者均值具有統計學的顯著性差異,呈現出群體競技能力狀態水平表現的“極化現象”[7],即在常規比賽條件下的同屆比賽及格賽后的決賽中,會出現群體中不同個體競技能力指標的離散(變異)程度加大的必然趨勢。本文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果。
筆者認為:競技能力狀態水平較高的運動員出于戰術需要,無須在及格賽里表現最佳狀態,而決賽中則全力以赴表現個人最高水平,加大了總體成績向上的離散程度;競技能力狀態水平較低的運動員出于戰術需要必須全力以赴表現最佳狀態才能通過及格賽,而在決賽中則不一定表現出個人最高水平,加大了總體成績向下的離散程度。
從表2可以看出,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比賽前8名運動員的平均發揮率是98%,屬于正常發揮,其中有4名運動員的發揮率大于100%屬于超水平發揮,3名運動員的發揮率小于97.4%,屬于失常發揮即“克拉克”現象。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的2名運動員及格賽、決賽發揮率都大于100%,屬于超常發揮,充分體現了主場作戰的優勢,唯一遺憾的是沒有進入前3名。根據李益群的研究,田徑項目在重大比賽中發生“克拉克”現象的比率為:跑類<全能<跳躍<長投<短投(鉛球)[8]。金牌易主、名將落馬幾乎是每屆奧運會上必然要發生的事,鉛球又是一個很容易發揮失常的項目;所以,筆者認為本屆比賽前8名的運動員基本上都能正常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本屆比賽成績也基本代表了當今女子鉛球的最高水平。
2.3 決賽中運動員各投次的分析
從表4、表5可見,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決賽出現最佳成績的投次比較均勻,除了第4次外其他5次試投都有最佳成績出現。在第1次、5次、6次試投時,出現最佳成績的運動員均有2人,占決賽總人數的75%,也是出現最佳成績人數最多的投次。這一結果反映出鉛球比賽的特點,鉛球比賽的體能消耗相對于其他一些田賽項目,例如,跳遠、三級跳、撐桿跳等要小得多,而且不易出現犯規現象,所以在每一次的試投中都有可能出現最佳成績。
許多投擲運動員和教練都比較重視前3投的成績,特別是第1投的成績。因為它不僅是一個好成績,還能使自己的獲勝信心增強,為取得好成績創造有利條件,而且從心理上給對手施加很大壓力,在戰術上能干擾競爭對手的狀態。本屆奧運會上新西蘭選手萊利第一投就投出20.56 m的好成績,給本來競爭很激烈的比賽定了基調,使具有競爭力的選手在比賽中過于用力發狠,導致整個技術銜接不夠流暢,成績不夠理想。
從表5中可以發現,前2名運動員發揮很穩定,幾乎每次都在最好成績左右且沒有失敗投次,說明前2名運動員實力較強,在比賽中能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比賽。第3、4名運動員失敗次數較多,特別是第3名的奧斯塔普丘克個人最好成績超過21 m,報名成績20.89 m是相當有實力的選手;但是由于在預賽第1投中萊利20.56 m的成績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競技狀態從戰術上受到干擾,影響了技術的發揮。
從表6可以看出:參加決賽的8名運動員前3次試投的成功率最高,均為87.5%;其次是第5、6次試投成功率均為75%;第4次試投的成功率最低,僅為62.5%,從表3中得知在第4次試投中沒有出現一個最佳成績。從總體上看,前3次試投的成功率要高于后3次試投,但出現最佳成績的次數二者相同。通過比賽錄像可以發現,許多運動員的失敗都是因為成績不夠理想故意犯規的,而不是因為控制不住重心被迫犯規。
筆者分析認為:運動員在前3 次試投中具有比較充沛的體力,技術、速度、力量能夠達到相對充分的發揮,因而競賽能力表現得也更為突出,成功率相對較高;但是運動員在比賽開始時心理緊張,比較保守,在第1次試投中難以表現出最佳競技水平,但是經過第1輪的適應和調整,運動員逐漸進入最佳競技狀態。而在后3次試投中,運動員在體力下降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追求最佳成績,因而抱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心理,盡管運動員的心理在此時已趨于放松,競技能力釋放得也更加充分,但同時也造成了失敗概率的增加。
值得指出的是第4次試投,這一輪次比較特殊既沒有最好成績,同時成功率也最低。分析認為,運動員進入前8名后想取得更好的名次,急于在第4輪中創造更好的成績,使得心理壓力加大,出手更加謹慎;同時,從第3輪15人比賽突然降到8人比賽,打破了原來的比賽節奏,運動員還沒有來得及適應,所以出現了在第4輪中的“雙低”現象。
3 結論
1)北京奧運會女子鉛球前8名運動員年齡分布是19歲~33歲,平均年齡27歲;平均身高約為1.80 m;平均體重約為92 kg,平均克托萊指數為501.02,身體形態呈現出身材高大化、肌肉健壯、身體協調等特點,表現出較為合理的年齡、身體形態特征。
2)及格賽成績平均發揮率約為96%,決賽成績平均發揮率約98%;整體上屬于正常發揮,我國的兩位運動員均超水平發揮。及格賽成績、決賽成績呈現出群體競技能力狀態水平表現的“極化現象”。
3)本屆奧運會女子鉛球決賽出現最佳成績的投次比較均勻,除第4次試投以外,其余5次均有最佳成績出現;前3次試投的成功率高于后3次試投。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300-336.
[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9-63.
[3]張玉泉,張華新.中外優秀田徑選手身高、體重和克托萊指數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789-791.
[4]文超.田徑運動高級教程(修訂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541-542.
[5]曾凡輝.運動員科學選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49-60.
[6]李益群.體能類項群重大比賽運動成績發揮水平評價標準的建立[J].體育科學,1991,11(11):24-28.
[7]張英波,鄭頤樂.田徑快速力量性項目比賽競技能力表現特征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4):106-109.
[8]李益群.體能類項群選手在重大比賽中的“克拉克現象”[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1(1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