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網絡對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法制意識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高校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把網絡作為開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載體、新手段、新天地。高校德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現實實踐,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礎是以意識形態為重要載體的文化。在文化哲學語境下,依托德育文化的深厚底蘊,探析網絡德育的文化本質和文化哲學思維原則,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嶄新視角。
一、文化哲學思維中高校網絡德育的界定
在現代社會,德育在社會結構上應該歸屬于文化領域,德育的實現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性存在。把德育視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和精神文化存在,是因為文化是思想的載體,人們是通過文化的交流進行思想政治的宣傳和教育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運用先進的文化去教育人和影響人,在思想政治觀點層面上逐步消除隔閡,在文化認可中接受并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文化哲學思維主要是指在文化哲學語境下,以文化自我反省的宏觀視閾、以窮根究底式的哲學視角去考察、認識文化的本質、功能、價值和意義等的思想方法、思維原則。換句話說,就是發掘、展示文化現象中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內在蘊涵并踐行其方法論。高校網絡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網和廣域網上所開展的一系列高校德育活動,其內容包括德育信息、網絡文化、網絡德育課、虛擬社區、網上咨詢答疑、在線討論、就業指導、網上德育基地、網上家長學校、網上漫游等,這些德育活動必須圍繞現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來開展,它與學校德育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學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謂文化哲學思維中高校網絡德育,就是指高校教育者為實現一定的德育目標,在文化哲學語境下遵循文化哲學思維原則,依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德育規范,探索與實踐符合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嶄新的德育模式,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實踐意識與文化自覺性,加強大學生的網絡素養與網絡道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能力,促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全面和諧發展。
二、文化哲學思維中高校網絡德育的特質
1.在文化哲學思維中凸顯高校網絡德育的文化本質
網絡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它孕育和催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精神,如自由與共享、信息與知識、互助與奉獻、自主與平權、開發與兼容等現代意識和道德精神,并形成了新的人際關系和道德關系,拓展了社會道德文化空間。在文化哲學思維中,網絡德育實踐活動作為精神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實際上是文化精神積淀、傳導和創新的過程,這與德育的本質存在是完全一致的。高校德育就是以人為主體的精神價值生成與建構的活動,高校網絡德育是人類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高校網絡德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品性,是與教師、學生以主體人格角色發揮作用分不開的。高校網絡德育文化存在于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關系結構中,并主要是通過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思想、道德乃至思維、意識的生成和建構的。
2.在文化哲學思維中實現高校網絡德育的實踐轉向
在文化哲學思維中,高校網絡德育是德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傳統德育模式的挑戰,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未來的網絡德育前景非常樂觀,提高網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還有待進一步拓展。網絡德育必須實現德育手段的現代化,利用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實現德育空間的拓展和效果的增強。高校網絡德育從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針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德育應敞開思維的大門,讓大學生經受信息大潮的沖擊和洗禮,增強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從認知式德育向踐行式德育轉化,由重踐行而達到知行統一,這是大學生遠離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證;從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轉變,培養大學生獨立的批判精神,構筑一道精神“防火墻”。由實踐活動去看人與世界的關系可知,人與世界統一的基礎不是人,也不是世界,而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作為生活世界的德育,它既不同于科學世界,也不同于超現實的觀念世界,而是一個人文世界,是歷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是以價值和意義為中心的。高校網絡德育的實踐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根據社會實際和需要,從學生道德行為訓練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入手,探索德育實踐的有效方式,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在文化哲學思維中把握高校網絡德育的價值取向
文化哲學的整體特征包括了文化、生活實踐、人的解放。高校網絡德育是一種文化創造型的德育范式。在文化哲學思維中,高校網絡德育體現了文化的主體創造性與主體的文化創造性的內在統一。只有在人格受到教育的充分尊重的條件下,即個人真正成為目的本身而獨立和在真正的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人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自律的、理性的人,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生成德性。高校要讓大學生通過網絡重返生活世界,自主判斷、自主選擇、自主行為,教育者通過疏導的方式著力培養和形成大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道德評判力和道德自制力,真正實現德性的生長。以人為本是現代德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是對人主體地位的尊重和肯定。以人為本德育理念的核心是對人主體性的充分肯定、對人的潛能智慧的信任以及對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以人為本、回歸生活世界、促進大學生精神世界全面和諧發展是高校網絡德育的根本追求和價值取向。
三、高校網絡德育的文化哲學思維原則
1.開放性原則
網絡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的特點,德育應利用網絡的這些特點有效地開展活動。從文化哲學思維的層面來看,高校網絡德育理應具有開放性的本質要求。開放性是指主體與環境關系中表現出來的開放的本質屬性,就是主體在與環境的交互活動中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吸納環境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在動態中實現主體自身發展的特性。這種特性就是開放性的內在規定——兼容性、互通性、主體性、發展性、創造性。網絡化生存沖破了社會交往中傳統血緣和業緣的制約,陌生人群的交往形式賦予了網絡時代人特有的開放的生活空間和視野,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方便地、隨時地進入網絡社會交流與分享信息,不同的文化、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都可以在這里交會,并產生沖突、碰撞和融合。高校網絡德育應該倡導胸懷世界的價值理念,突破傳統德育的封閉狀態,強調與社會生活保持一致,豐富生活化內容和文化內涵,促進大學生生命自由健康成長。高校網絡德育可以利用自身平等性、開放性的優點,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尊嚴。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交流與互動,網絡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的人格施加影響,以達到幫助學生塑造高尚人格的目的。只有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環境中歷練,德育才能在實實在在的環境中煥發生機和活力,并取得實效。
2.主體性原則
文化哲學無論是文化的哲學研究,還是哲學的文化研究,最終都不能離開人。文化哲學直接研究人的存在境域,并企圖解決人自身存在的問題。文化哲學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在文化轉型過程中構建人存在的精神家園。新精神家園的構建是人解放的基礎,是文化哲學關注的內容。大學生可以自由地在網上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與教育者直接進行“虛擬對話”,可以公開、坦白地表達思想、發表意見。網絡德育屬于現代德育,是主體性德育、發展性德育,因此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一方面,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現有的思想品德狀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免德育成為脫離實際的空談;另一方面,必須超越學生現有的思想品德水平,這樣才能發展。利用網絡的特點,大學生可以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思想狀況反映到網絡上來,教育者可以據此掌握其真實的思想動態,更有針對性地與之交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從而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網絡的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使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靈活性顯著增強,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其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其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能力。
3.實踐性原則
當代文化哲學密切關注現實、關注人類文化實踐的時代品格,在一定意義上預示了哲學思維的重大轉折。實踐性是德育最高和最后的目的。作為文化載體,高校網絡德育充分體現了實踐性,既為學生提供一套更崇高、更美好、更先進的思想道德價值體系,讓這些價值觀念通達學生的“心靈”,又肩負著創造一定的條件,使學生在增強對這些價值觀的自發性需要、自然性體驗、自主性辨識和認同的過程中完成外在的思想道德與原有心理圖式相融合的任務。在網絡德育中,文化的主體創造性與主體的文化創造性內在統一。網絡德育模式是對主體的解放,它將倫理道德的教化看做主體的自我建構,同時將主流價值觀念的灌輸轉化為倫理文化意義的個體生成,從而建構起教育主體與文化意義的同構關系,并依據現實生活世界引導教育向實踐過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校德育有必要回歸生活世界,也就是要將其本身視為相互理解的交往活動,在日常實踐中實現教育的生活化,這樣網絡德育的形式就由傳統的靜態變成了動態、平面變成了立體,因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有利于及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和網絡世界,樹立科學的網絡觀,區分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注重內在精神需求和道德主體意識,喚起他們的興趣、激情和社會責任感。
本文系2007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型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07SJD710074,本文第一作者系該項目負責人;2007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基金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輔導員+班導師制的研究”,項目編號:07SJD710058,本文第二作者系該項目負責人。
(王萍霞系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職博士研究生,常州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主任,副教授;肖華系常州工學院后勤管理處處長,副教授)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