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顯得愈發重要,但它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師應開展系統性的規劃,采用多樣教學法幫助學生排除各種因素的影響,突破聽力障礙,使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不斷進步,從而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英語聽力;影響因素;可行性途徑
在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譯這五項基本技能中,聽力能力被排在第一位,這說明聽力能力在語言學習和運用中的重要性。英國著名學者T.Winegrad曾指出,在所有的交際活動中,最基本的能力是聽懂別人說話的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對外交流的不斷發展,英語聽說能力顯得愈發重要。目前,正在全國進行試點的大學英語四、六級機考也大幅度提高了聽力的比重。考試試題不僅限于文字形式,還需要考生觀看英語視頻資料,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寫作。這些改革都強調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所以聽力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這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含義
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大都低于閱讀理解能力。在當前的大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缺乏系統規劃,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效率不高。要想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需要對聽力理解這一技能有清晰的認識。早期的結構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給語言學習中聽力理解能力培養打上了“刺激——反應”模式的烙印。功能主義語言學則認為,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因此,外語教學的目的是把學習者培養成為具有交際能力的語言使用者,而聽力教學不應僅限于“聽音、辨詞句”的層次,而應培養學生準確地理解說話者意圖和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近年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發展,許多學者開始重視對聽力理解過程的研究,并結合語篇宏觀結構、認知圖式、認知推理以及語境等因素來揭示聽力理解的性質。
聽力理解其實是一個積極主動地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過程。首先,聽覺器官辨認出連續音流中的各個語句成分或片段;大腦將這些信息存儲為瞬時記憶,并不斷與前后其他片段相聯系(即構成句法關系);最后,大腦經過辨認和聯系的原語句以高度簡縮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含義并存入短時記憶,至此聽力理解完成。筆者認為聽力理解可用以下過程來表示:聲音信息輸入→信息解碼→與固有知識單元對比→理解、判斷→信息的再構建→信息輸出。由此可見,聽力理解的過程實際上是極其復雜的。因此,聽者不能被動地接受一切信息,而要主動地、有取舍地注意某些信息,否則就會形成理解障礙。這也證明了學生試圖聽懂聽清每一個細節的做法實際上是行不通的,這樣只會發現存儲下來的信息少之又少。清晰地認識聽力理解過程有助于我們找到影響大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培養的各種因素,可使我們在教學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二、影響大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培養的因素
我們通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影響大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培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語言知識因素和非語言知識因素兩部分:語言知識因素主要包括語音、語法、詞匯、文化背景知識等,非語言知識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認知因素和聽力技能等。
1.語言知識因素。中學英語教學往往過于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系統的語音訓練,造成學生辨音能力較弱,聽到的詞或句無法在大腦中快速形成立體的形象。這樣,學生有時候連簡單的句子都聽不懂。人們在正常交流過程中,往往在短時間內傳遞大量信息。學生沒有時間去詳細分析語法、詞匯層次及句子結構,而需要通過有效的語音認知來直接感知其深層次含義。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學生就無法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另外,有些學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想要清晰地聽懂每一個詞,而實際上在英語口語中有很多音節弱化、連讀、省略的情況。因此,這些學生在聽材料的時候感到茫然,感覺和自己的既有語音認知無法匹配,無法辨音,更談不上深層次理解了。
詞匯因素也是制約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學生的詞匯理解僅僅停留在“讀”的層面上,而不是“聽”的層面,這是因為“讀”單詞所造成的印象往往比“聽”單詞所帶來的印象更深刻。一方面,有些學生的詞匯量過小,造成他們在聽材料的時候只能得到支離破碎的信息,而不是系統完整的信息;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在學習詞匯時往往只記住了其最常用的少數幾個中文意思,而許多詞語在實際應用中常常是一詞多義的,許多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帶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這容易造成學生在信息解碼時產生誤判,甚至出現相反的判斷。
目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刻意地淡化語法的作用,而更多地強調用語感去分析、解決問題。關于語法,我們不應該過度鉆研,但是應該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法和語用知識,如詞性的搭配、句型的使用等。人們在正常交流中說的很多句子都是復合句,如果聽者弄不清主從句之間的關系,即使聽懂每個單詞,也未必能正確理解整個句子的含義。很多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都感覺語法學習是一大難題,對其產生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他們缺乏語言解碼能力,很難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漢語和英語在表達形式、結構、語用上的巨大差異。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師都過于注重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而忽視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豐富,造成學生理解每個詞語卻無法理解整篇文章含義的問題。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很多聽力材料都是由歐美人撰寫的,其內容或涉及英語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風俗、宗教,或涉及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學生要想聽懂一種負載文化信息的語言就意味著要了解該語言的文化背景。可以說,缺乏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也是造成聽力理解障礙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2.非語言知識因素。對很多學生來說,在英語聽力理解的過程中受母語的干擾是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而且與兒童相比較,成人在學習英語時受母語的影響更深。學生在聽英語材料時大都會習慣性地進行英漢思維轉換,將聽到的信息逐句翻譯轉化為漢語進行理解,而不是采用科學的“英——英”思維方式。因此,學生一旦在某一信息點的轉化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使整個理解過程大打折扣,甚至出現無法繼續的局面。這種“英——漢——英”的思維轉換給聽力理解增加了任務量,必然會降低反應速度,而且在轉換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信息流失,從而影響聽力理解的效果。
我們從前面的聽力理解過程分析可以知道,聽力理解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聽力理解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響。這里的心理因素主要指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情緒和意志力等。很多學生由于英語學習效果較差而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因此在聽英語材料的過程中壓力過大,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學生認為聽力理解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小而不重視聽力理解學習,這也對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培養效果造成了抑制作用。
三、提高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培養水平的有效途徑
1.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首先要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教師可以在第一節聽力課上向學生說明英語聽力理解的特點,告訴學生怎樣才能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并告知學生語言學習是一個緩慢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盡量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轉變角色,從單純的講授轉變為以引導為主、講授為輔;要系統、科學地對教與學進行規劃,安排好進度;要注意教學方法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他們盡可能多的鼓勵和幫助,培養他們的信心,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2.強化學生語音能力。教師在英語聽力理解教學中要讓學生復習音標知識、正確的讀音規則,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為有效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學生必須進行語音模仿,跟讀發音清晰、語速較慢的聽力材料,模仿語音、語調。另外,學生在提高聽力理解能力過程中要聽說結合,熟記常用句型和基本詞匯,通過朗讀不同主題的對話和不同題材的文章加深印象,強化記憶,逐漸達到背誦的程度,以及聽說相互促進的效果。
3.加強閱讀,提高聽力理解能力。英語學習者在聽力理解能力培養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生詞問題,關鍵性的生詞會妨礙對句子乃至段落的理解;二是語法結構難懂問題多種語法結構的存在會影響對句子或語篇的全面理解。對于這兩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加強閱讀來解決,因為閱讀和聽力實質上都是一種由記憶、判斷、概括和理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綜合能力,兩者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學生通過加強閱讀可以擴大詞匯量和知識面,有利于對詞義、語法現象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對材料的深層次理解,培養解碼能力、概括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聽力理解的速度和準確性。另外,學生要注意在擴大詞匯量的基礎上鍛煉“英——英”思維能力。
4.精聽與泛聽結合。學生在練習口語的同時,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2小時左右)來練習聽力理解。時間可以這樣分配:30%的時間用來精聽,可以采用聽寫法,這樣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深度理解聽力材料,訓練聽寫速度;70%的時間用于泛聽,可以隨心所欲地聽英文歌曲、英文廣播、英語影視、英語原聲讀物。這些材料更具趣味性、時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詞匯量,鞏固精聽的效果。
5.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解碼能力、概括重組能力和預測能力。培養這三種能力,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熟悉口語習慣表達法并熟練掌握常見短語和句型。學生可以通過長期不斷地精聽、精讀來提高信息解碼能力,而提高信息解碼能力是培養重組概括能力的一個前提。提高重組概括能力需要學生反復訓練將已解碼的信息轉換成SAAD句型。實際上這一過程就是用另外一套符號來替換原來的符號實現信息的概括重組的過程,因為SAAD句型最容易記憶,差不多是最基本的英語句式,即“主語+動詞+賓語(或表語)”。預測能力,即提前推測話語中可能出現的信息的能力,它包括聽前預測和聽時預測兩個方面。聽前預測即聽者運用語法和文化等相關背景知識對習題的選項、談話的主題、交際發生的場景等進行分析,對聽的內容進行預測;聽時預測是聽者通過句型、關鍵詞、語音、語調等來推測說話人想要表達的內容,并從認知存儲中調集相關圖式進行分析。
6.英語聽力材料多元化和豐富學生英語文化背景知識。造成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差和學習效率低的一個原因就是英語教材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語言和文化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因此聽力材料需要具有時效性和多樣性。想要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除采用直接講授的教學方法外,還可以采用分組討論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另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喜歡新鮮、時尚事物的特點,鼓勵他們收聽英文新聞廣播,觀看英文電視節目,如經濟創業類的《Apprentice》、汽車類的《Top Gear》、電影類的《Academy Awards》、音樂類的《American Music Awards》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價值觀,接觸最新的社會文化熱點。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開闊眼界,充實自我。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