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5Q(MQ德商、IQ智商、EQ情商、FQ財商、AQ逆商)素質已成為人們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歷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公民素質、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在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5Q素質方面也有著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育;5Q素質;素質教育
歷史教育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歷史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公民素質、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在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5Q(MQ德商、IQ智商、EQ情商、FQ財商、AQ逆商)素質方面也有著獨特的作用。
一、歷史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5Q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
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歷史,以史為鏡,完善自我,熱愛祖國。通過學習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學生可以了解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提高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塑造民族精神,喚起對祖國繁榮富強應具有的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可以說,歷史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5Q素質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德商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成MQ)是指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品質。德商的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容、誠實、負責、平和、忠心、禮貌、幽默等。在歷史長河中,高德商者俯拾皆是,歷史也已經證明了具備優秀品德的人更容易流芳百世。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效仿歷史上高德商人物的為人處世,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商數,進而固化為其自身的德行,達到培養德商的目的。
2.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情商
情商(EmotionalQuotient,縮寫成EQ)最早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薩洛維和新罕布爾什大學梅耶爾教授提出的。他們用這一術語來描述人們的情緒評價、表達、情緒調節及運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的能力。情商共有五個方面的內容:認識自身的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理解他人情緒、人際關系管理。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高情商的重要特征,是推動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動力。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并發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名人名言的激勵作用,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借以提高并固化學生的情商。
3.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逆商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縮寫成AQ)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歷史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于挫折的心理耐受能力,培養大學生不怕困難、勇于面對困難、敢于直面挑戰、不屈不撓、求索攀登的優秀品質,大幅提高學生的逆商。身處逆境和挫折之中,奮發圖強取得偉大成就者眾多,例如司馬遷是大歷史學家,當他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處以腐刑后,逆境中不僅沒有頹廢反而意志更加堅定,終于完成了彪炳史冊的《史記》,名垂萬世。
4.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財商
財商(Financial Quotient,縮寫成FQ)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指一個人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可以概括為掌錢能力、賺錢能力、財富知識。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史記·貨殖列傳》簡直就是一部培養財商的專門文獻。“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等都教育人們如何賺錢和如何支配財富。歷史上財商高的人物很多,僅《史記·貨殖列傳》中就記載有陶朱公范蠡、孔子學生子贛、周人白圭、魯國猗頓、邯鄲郭縱、烏氏倮、寡婦清、蜀卓氏、宛孔氏、曹邴氏、周師史、宣曲任氏等,他們之所以富可敵國,與他們具有很強的掌錢能力、賺錢能力是分不開的。了解歷史上高財商人物的成長,對提升青年學生的財商有著積極的意義。
5.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智商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成IQ)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多個方面。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商來表示,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智商基本上是與生俱來的。后天的培養雖然作用不大,但“讀史可以明智”已是人們的共識。學生對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認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開發智力、提高智商的效果。
二、歷史教育與培養大學生5Q素質相結合的途徑
歷史教育與培養大學生5Q素質相結合,達到有效提升大學生5Q素質的教育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1.歷史教育必須依據現代5Q素質教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上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充分發揮教師傳授知識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過師生的互動和交流,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教師要著重強調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思維能力,教會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2.歷史教育要以提高大學生的5Q素質為落腳點,引入情境教育。教師的職能應從知識傳授轉變為價值引導,使學生在欣賞、評判中完成有關知識、品質和能力的建構,完成5Q素質的積淀。
3.在歷史教育中改變單一性課堂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將講授知識與問題討論、理論分析、科學研究相結合。具體的教學方法有綜合分析評判法、單個例證法等。綜合分析評判法就是通過對某一個特定歷史人物的5Q素質進行綜合分析,來促進學生德商、情商、智商、逆商、財商的感悟與理解,以達到提升學生5Q素質的目的。如評判司馬遷的5Q素質時,學生積極討論的結果是:德商高——道德品質優秀;智商高——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情商低——既不能很好地認識和掌控自己的情緒,一激動竟然上書替李陵辯解申訴,也不能很好地認知他人(漢武帝)的情緒;逆商極高——身處逆境時能夠很好地調整控制自己的狀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財商不詳。單個例證法就是教師把5Q素質分開來舉例分析。講德商時,舉證歷史上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物,讓這些歷史人物的道德光芒給學生的心靈以震撼和感召,引導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的優秀道德品質,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講情商時,舉證一系列歷史上情商較高的人物,引導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的情商素質,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的目的。講逆商時,舉證一系列歷史上逆商高的人物,引導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的逆商素質,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逆商教育的目的。
4.在教育技術的運用上融合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長處。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強調將學術最新動態與科研心得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中,注重處理基本內容與當代學術成果的關系,并積極探索用現代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理解能力,使學生在此基礎上提高德商、情商、智商、逆商、財商等素質。
三、結論
總之,教師進行歷史教育時要力求融合現代5Q素質教育思想,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著力提高大學生的5Q素質,優化大學生的5Q素質結構,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高校歷史教育已經擺脫中學歷史教育的“升學壓力”,更有條件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歷史教育在培養和提升大學生5Q素質方面有其獨特的功能,因為教師對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判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歷史教育應努力適應當前社會對于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要求,嘗試把國際上對現代人才培養的研究成果與歷史教學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楊杰.歷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理論界,2008,(9).
[2]王秀娥.對工科院校實施素質教育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
探索,2006,(3).
[3]徐麗君,金久紅.歷史教學與情商培養[J].文教資料,2006,(4).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