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我國創業環境的缺失和創業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加上市場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力度不夠,大學生創業顯得異常困難。大學生創業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認識到創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正視目前創業環境的局限性,通過采取相應的策略,揚長避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意識
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多,如何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尋求解決就業問題的突破口,已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種形勢下,人們更多地對創業帶動就業充滿了期待,希望高校通過實施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型人才,以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誠然,創業教育的創業型人才培養功能不容否認,但目前由于我國創業環境的缺乏和創業教育本身的不足,加上市場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力度不夠,大學生創業顯得異常困難。大學生創業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認識到創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正視目前創業環境的局限性,通過采取相應的策略,揚長避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一、當前大學生創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1.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認識誤區
目前,社會和高校對創業教育尚未引起真正重視,僅把創業教育視為就業指導的補充策略。一方面,不少高校教師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任務是學好專業知識,不應該鼓勵他們去創業。這些教師對創業教育的片面理解,使創業教育成為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老化,內容陳舊,方法、途徑單一,缺乏系統的學科體系,課程設置多流于形式。高校一般不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統籌全校的創業教育,這部分工作通常歸屬于高校的團學工作系統,如團委、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等。創業教育基本停留在學生活動層面,或者僅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一種補充形式。
2.目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高科技含量低
2009年出爐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報告顯示,有77.6%的大學生表示會考慮創業,但最終能下定決心走上創業之路的學生卻不足2%。創業者中,從事社會服務業的最多,比例達到34.63%;其次是制造業,占13.27%;之后為金融、保險業,占12.94%;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占12.94%。雖然高校畢業生創業涉及的行業很多,但其中真正的高科技創業即創業項目中擁有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創業者僅占創業人數的17.11%。在高校畢業生創辦的企業中,22.98%的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健康發展”,31.39%的企業“收支基本平衡、平穩經營”,24.92%的企業考慮改變經營項目或歇業;20.71%的企業已經停止運營。實際上,這與大學生創業者存在缺乏實踐、不懂商業運作和不了解市場規則等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但競爭對手不會因為是大學生創業而“心慈手軟”,消費者也不會因為這個理由而傾向購買大學生創業者的產品。從整體上說,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比例不高于3%,研究生創業成功的比例不高于10%。
3.大學生創業缺乏家長和社會的真正理解和支持
在我國,大多數家長送孩子上大學,就是希望孩子在畢業之后有一份穩定而又體面的工作。創業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能夠成功固然很好,一旦創業失敗,將要面臨各種難以預測的困難,機會成本過高使大多數學生和家長更傾向于選擇四平八穩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充滿風險的創業。2005年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顯示,高中及高中以下的創業者人數是大學學歷的創業者人數的23倍之多,這一問題直接影響了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效性。這種社會現象需要長期的政策性支持和配套措施逐步矯正,進一步形成支持創業、支持創業教育的社會環境。
4.缺乏市場以及相關機構的政策性扶持
目前我國雖然已有部分企業參與支持大學生創業計劃,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如高校畢業生在有關部門登記失業后可以申請最高額為5萬元的創業貸款等。但與其他創業教育開展得較為成功的國家相比,我們為學生提供的條件還很有限,創業教育資助基金不足,聯系企業和創業教育機構的相關機制不完善,而且遠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和系統化支持。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都忙于應對升學考試,鋪天蓋地的考試剝奪了學生參與其他活動的時間與精力,學校沒有開設相應的創業指導課程,家長和學生也不歡迎這樣的課程。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創業教育的基礎薄弱。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應對策略
1.強化創業精神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
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應該摒棄功利色彩,不應以“企業家速成”為目標,而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精神是支撐我們民族發展興旺的重要力量,它持久地影響著人一生的事業發展。高校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開展不同的活動,正確引導、加強培訓,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轉變就業觀念,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創業綜合素質是除技術與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名片,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意志、自強不息的精神,練就較高的創業綜合素質。
2.完善創業教育課程,注重創業教育的實效性
創業教育要通過課程這個核心環節來實現。高校要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構建體現創業教育特色的課程結構。由于我國高校目前的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的開展并未形成有機聯系,因此應該把創業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科專業教育中,使兩者有機結合。在增設部分創業課程的同時,要注意挖掘已有的學科教育資源。要通過系統的專業課程學習,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創業所必備的策劃技能、管理技能、營銷技能、運行技能、公關技能、協調技能等。在開設創業類課程時,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注意效率和效益,避免課程設置重復交叉、華而不實,要著眼于如何促進學科知識與創業知識的有機整合,處理好職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
3.構建多層次的創業社會化實踐平臺
在日常活動中把創業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融入進去不失為一種好的實踐方法,如班會、黨團活動、各類競賽、勤工儉學等。各種創業規劃大賽可以鍛煉大學生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為大學生創業提前熱身。要鼓勵大學生以專業為依托組建“創業工作小組”進行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創業意識的提高,創業品質、創業知識的傳播與養成。開展走進成功企業活動,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爭取建立創業教育實習基地,給予學生更大的創業實踐空間。
4.制定扶持政策,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扶持大學生創業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資金支持,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金,研究制訂符合當前實際的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投入計劃,既要有資金投入,也要關注投入的效果,更要注重扶持的整體性與持續性,以保證與提高資金扶持的有效性。二是政策扶持,這主要體現在出臺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相關優惠措施及相關創業平臺的搭建上,如稅收優惠、簡化相關審批手續等。三是扶持措施要長期化、機制化,形成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的氛圍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形成機制化的措施將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持,當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在各方的支持下逐步提高時,高校創業教育的實際意義才能得到體現。
只有在上述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才可能取得較高的成功率。事實上,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才能最終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應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使學生由被動就業轉為主動創業,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之一,并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創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亮點,但與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創業教育實踐相比,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轉變觀念,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以培養出更多的創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惠娟.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教育與職業,2009,(23).
[2]吳成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改革的新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4).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