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有效的就業服務機制是高職院校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要建立“圍繞行業辦專業、圍繞市場育人才”的辦學機制、全員參與的管理機制、發展的職業生涯教育機制、有效的就業信息反饋機制,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從而更好地指導畢業生就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服務;機制;構建;實踐
一、高職院校構建就業服務機制的意義
1.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在高職學生就業和人才流動中起著基礎性的人才資源配置作用。大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人才在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流動逐漸加速,供求矛盾顯性化。因此,建立適應市場化就業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機制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高職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客觀要求
提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服務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可以為高職學生就業消除制度性影響,創造良好的平臺,不斷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因此高職院校要努力構建適應市場化的就業服務機制,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
3.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是以高職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順利實現就業為基礎的,因此,只有實現了高職學生的順利就業,使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才能與社會協調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如何構建“四位一體”的就業服務機制
1.建立“圍繞行業辦專業、圍繞市場育人才”的辦學機制
高職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其專業設置必須具有預見性,并瞄準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協調共振的效應?;谶@種思路,高職院校必須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全面把握與各專業有關的行業規模、發展趨勢、技術狀況、崗位設置和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礎上組織校內外專家和學者進行分析論證,科學設置專業、設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突出知識、能力的針對性與實用性,以保證學校教育與企業人才需求的高度吻合,從而增強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建立全員參與的管理機制
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要真正抓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就必須全面發動學校的各個教學機構和教學管理部門,切實“以就業為導向”來開展工作,全面落實“一把手”工程,把就業工作與學校各級“一把手”的年度考核相掛鉤、與各部門年度考核相掛鉤、與專業建設相掛鉤,建立激勵制度,發揮每個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把聯系企業、就業推薦、就業指導等工作的開展情況納入每個專業教師的工作考核之中,形成全員參與、人人服務就業的管理機制。
3.建立發展的職業生涯教育機制
所謂發展的職業生涯教育,就是以職業生涯與發展理論為基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把就業服務工作與學生的職業發展愿望、學校的培養目標、市場的需求相結合。以內容體系方面來說,要根據學生成才的規律,按照年級不同教育內容也不同的原則,分別制訂出就業指導計劃和實施方案,從而達到不同的培養目標。
4.建立有效的就業信息反饋機制
高職院校要認真開展就業市場分析,職能部門要協同系(部)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及時了解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市場的變化以及社會對學校畢業生素質的評價,并將社會調查情況反饋到學院有關部門和各系(部),便于學校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招生計劃,改革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拓寬專業適應性,從而使就業工作形成良性循環。
三、“四位一體”就業服務機制的運行與實踐
1.堅持“一把手”負責的原則,建立就業工作保障機制
高校領導必須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嚴格落實“一把手”負責制,責任到人,層層落實。各部門之間必須樹立教育管理市場化的意識,適時共同分析和研究市場信息,對專業建設、課程設置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此外,還要把就業工作列入系(部)工作和領導干部工作考核機制中,充分調動各部門及領導干部的積極性,明確每個部門、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避免出現各自為政、管理混亂的局面。
2.加強就業創業教育,按照科學化、專業化的需求構建就業教育體系
一是確立“全員參與、全程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理念,科學把握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分階段、分層次開展教育和指導,不斷創新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的內容與方法。二是建立就業教育教研室,制訂科學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教材和《大學生就業實踐案例》,授課教師集體備課、統一時間授課,形成以課內職業指導課程為基礎、以課外職業指導講座為補充的全程化就業教育與服務體系,實現“就業教育三年不斷線”。三是按照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內聘與外聘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原則,以就業指導人員為主體,選定一批德才兼備、就業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四是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創新就業教育載體,多形式開展就業教育。
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工學結合,努力構建功能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方面,圍繞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加大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力度,及時調整專業服務面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2+1”“三階段代職頂崗”“雙循環”“構建技術教育新平臺”“雙證書制”等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工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另一方面,要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4.建立校企合作發展聯盟,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就業網絡
以鄭州牧專為例,學校按照“產學研密切合作,校企生良性互動”的原則,遴選了72家在社會和行業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企事業單位,成立了鄭州牧專合作發展聯盟,搭建了學校與企業在科技研發、人力資源、學生就業、信息交流方面的互動平臺,形成了便于大學生就業的穩定“顧客群體”和畢業生“銷售”網,以“基地”帶動“市場”,以“市場”促進“就業”。此外,學校還聘請了20位知名企業的負責人為就業指導師,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咨詢服務,引導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成功就業、創業。
5.加強就業市場調研,建立就業市場反饋機制
高職院校應分地區、分專業、分層次建立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點,掌握畢業生的反饋信息,對學校教育的得失提出建議,形成有效反饋,為學校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調整教育教學計劃提供參考。一是充分發揮系(部)的能動性,使學校職能部門和各系(部)之間互通信息、共享資源。二是充分發揮校友會的作用,使其成為母校信息反饋的良好平臺。三是加強與人才市場以及各用人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及時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動態,廣泛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情況的評價和對學校就業工作的建議。四是加強就業工作的調研,深入了解就業市場發展動態和規律,不斷提升工作水平,進一步全面指導大學生就業工作。
參考文獻:
[1]范愛蘭.論高校全程就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1).
[2]馮峰.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服務體系[J].大學生就業,2006,(18).
[3]劉科榮,年瑞玲.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發展趨勢[J].高教探索,2006,(3).
[4]黃少斌.高校新型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0).
[5]李明中,崔永,呂全建,王春明.高職高專院校全過程就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6).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