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也存在著一些普遍性和規律性的問題,如消極面與積極面共存、道德素質滑坡等。我們必須高度關注這些問題,并努力做好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德育
從北京奧運志愿者到汶川抗震救災志愿者,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民的熱愛,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社會轉型期各種文化思潮沖擊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思想成長中存在的一些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筆者對新鄉學院2008級部分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在此次調查中,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201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
一、積極面與消極面共生
1.創新意識強,實踐能力弱。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追求新知,獨立思考,銳意進取,成為改革洪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們往往忽略自身素質修養,缺乏知行統一的精神,認識與實踐脫節。調查結果顯示,41.08%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還不太穩定;6.81%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很不穩定;3.40%的大學生認為命運無法把握,只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2.參與意識強,辨別能力弱。大多數大學生思想進步,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有著強烈的進取心。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少大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對黨和政府的執政方略不夠了解,對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夠領悟,缺乏對社會的深入了解和對自己的正確定位。調查結果顯示,28.90%的大學生對政治理論學習不感興趣,10.71%的大學生對學校開展的形勢報告和政治學習活動不關心,11.03%的大學生不愿去參加這些活動,13.58%的大學生對了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不太感興趣。
3.學習意識強,責任意識弱。大多數大學生表示愿為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但也有一些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公共場所的不文明行為,42.58%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勸阻一下,“聽不聽由他”;21.81%的大學生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主體意識強,集體觀念弱。大多數大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出現了從群眾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的現象,往往強調自我,而集體觀念較為淡薄。調查結果顯示,41.45%的大學生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會根據情況而定,6.23%的大學生選擇首先滿足個人利益。
5.競爭意識強,協作能力弱。當代大學生不缺乏競爭意識,表現出良好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大部分能正確對待競爭對手和現實結果。但很多大學生的協作能力較弱,對合作的作用認識不夠,不能很好地共享合作成功的喜悅與快樂。調查結果顯示,49.57%的大學生認為當今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
6.成功渴望強烈,心理素質較差。大多數大學生積極上進、渴望學業有成、追求事業成功,在成功面前能做到頭腦冷靜、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但在奮斗過程中遭遇挫折時容易出現膽怯迷茫、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等。可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還有待提高。調查結果顯示,47.76%的大學生認為當今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39.40%的大學生認為無私奉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現實,2.96%的大學生認為無私奉獻已經過時。
針對上述情況,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的求知需求,還可以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德育為先,以德育人”的原則,狠抓大學文化建設,積極構建大學文化體系,以先進的大學文化構筑廣大青年學生的精神支柱,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大學文化氛圍,使大學文化呈現出朝氣蓬勃、生動活躍的新景象,其中尤其不能忽視社團文化建設。社團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社團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陣地,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社團活動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和素質拓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大學生社團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培養興趣愛好、參與學校活動、擴大求知領域、增加交友范圍、豐富內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對于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氛圍、形成學校的歷史傳統都有著重要作用。
二、大學生道德素質滑坡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是燦爛文明的積淀和民族精神的結晶。我們從一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中就可以感受到那撼人心魄、催人奮進的民族精神,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些言論既是文學的經典,又是思想的精華;既凝結和彰顯人文關懷,又升華和弘揚民族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一直是炎黃子孫安身立命、律己處世的價值目標和調整人們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更是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
然而,當代大學生中道德失范行為時有發生,對和諧校園構建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大學生道德素質較低。2.58%的大學生認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殘疾人讓座位的行為與道德無關;29.54%的大學生認為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在還本付息時要視個人情況而定,3.80%的大學生認為不還款也可以。一些大學生在人生追求上有著明顯的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8.46%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努力成為一個有錢有地位的人,7.63%的大學生認為個人財富的多少最能體現個人的價值。
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我們要大力倡導時代新風尚,把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學生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鼓勵學生做一個好公民、一個新時代的建設者。大學生只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在自覺參與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進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形成、鞏固和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三、大學生的需要和愿望
高校德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大學生看做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看做一個個具有思想和個性的人,看做教育實踐的主體,培養和喚起學生的道德自覺。在德育中,教育者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從“承認需要、了解需要、研究需要、掌握需要”的規律出發,進而按照“揭示需要、滿足需要、轉化需要、提升需要”的邏輯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通過“理解——接受——認同——內化——自律——自覺”的轉變逐漸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德育境界。特別是要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改變以往過分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注重工具職能和外在目的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調查顯示,大學生個人發展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對學習生活環境和氛圍還有很多新的需要,特別是特殊群體學生更需要特殊的關注。目前,大學生最關注的是學業、就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困擾自己的主要問題是就業問題、學業問題、經濟問題。大學生更加注重參與社會實踐,分別有38.02%和35.67%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最應該突出廣泛參與性和思想導向性,78.79%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高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解決大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貧困家庭學生資助、畢業生就業指導等工作,解決大學生在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高校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拿出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案,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