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法律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對于提高法律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從注重傳播法律精神、使學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培養學生運用“法言法語”的能力和“入鄉隨俗”的能力這些方面入手。
關鍵詞:法律專業;學生;素質;培養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強調教育工作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自此,不少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紛紛出版專著、發表文章,或對素質教育問題進行深入闡述,或論述法律專業學生應具備哪些方面的素質,但鮮見有人探索應如何培養法律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法律專業教師,筆者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基礎、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探討應如何培養法律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能引起同行或有關專家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同時也希望對新從教的法律專業教師有所幫助。
筆者認為,培養法律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應該在課堂教學工作中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注重傳播法律精神
1.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在現代社會主要表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國,傳播這種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律專業的學生只有具有了這種精神,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我們的國家也才能在法治國家建設方面取得進步。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建設可以通過加快立法進程在短時間內完成,但一個國家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卻需要很長時間。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眾的法律意識決定的,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專業學生傳播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就是要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并通過他們向一般民眾傳播這種精神,從而提高國民整體的法律意識水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法律制度的規定時要深入分析,講清楚法律規定背后蘊涵的法律精神,不能只對法律規定作簡單的介紹,因為學生理解法律規定比記住法律規定本身更重要。
2.注意傳播現代法治意識
現代法治國家的主要標志就是普通民眾是國家的主人,民眾通過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來治理國家,國家以工作人員負責把體現民眾意志的法律付諸實施。所以,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關鍵是制定出體現民眾意志的法律,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實施?;诖?,教師在授課時就要將現代法治意識貫穿于整個法律制度的講解過程中,并以現代法治意識作為理解和講授法律規定的基礎,而不是以專制等意識作為理解法律規定的根基。例如,要向學生講解“法律沒有規定的事項對于民眾即是自由、對于國家機關即是禁止”等法治精神。
3.注意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規則?,F代法律既然是人們共同制定的、為保護人們的共同利益而設立的行為規范,就應該得到人們的遵守。規則意識是現代人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學習和研究人們行為規范的法律專業學生,更應該具備規則意識。另外,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除了理論上的講解,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例如,教師要告訴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規則和標準,并詢問學生對此標準和規則是否有意見,在大多數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就應該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和規則執行。身教勝于言傳,教師要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
二、引導學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1.使學生了解法律的界限
剛接觸法律的人往往認為法律能解決所有社會矛盾。實際上,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對一些社會問題是無能為力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很多事情法律無法規范。法律只是許多社會調整方法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紀律、道德、教規、思想教育等社會調整方法。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開的、外顯的社會行為,而很難控制個人隱秘的行為,更無法控制人們的思想。那些試圖控制人們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如控制人們婚外性行為的法律或者強制人們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從來就沒有取得過真正的成功。
(2)法律規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從來不存在沒有任何疏漏的法律,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社會關系沒有被規范,而法律也無法對其進行調整。
(3)社會不斷發展。法律是相對穩定的、靜止的,社會生活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法律規定落后于社會生活的情況經常出現,因此對于出現的新情況是暫時無法運用法律來調整的。
講解清楚法律的界限,就能避免學生在進入社會后進行無謂的嘗試。
2.使學生了解現實因素的限制
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進入法治社會。
(1)由于一些法律規定脫離社會現實,因此,在基層按照法律規定對一些社會關系進行調整未必比按照習慣調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強行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調整,就只會引起新的社會矛盾,并從根本上違背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
(2)權大于法的現象仍然存在。很多時候,法律只能在權力擠占下的有限空間運行,而這種現象只能慢慢改變。
使學生明白中國的法治現實,能防止學生在進入社會被撞得頭破血流后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從而使法律專業畢業生能夠為此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為我國進行法治建設積蓄能量。
三、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維是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界、心理學界和哲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20世紀70年代,隨著批判性思維運動在美國的興起,批判性思維課程率先在美國繼而在世界范圍內進入大學課堂。進入21世紀以來,批判性思維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視,他們主張將“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并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
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須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實際上,批判性思維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維形式,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規定和事實證據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處理復雜的事務,并且發現推理中的漏洞,批判性思維恰恰能培養一個人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多時候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告訴學生,課本和教師的講解都可能有錯誤,并培養學生發現課本和教師講解錯誤的能力。教師還要多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課堂上,學生犯錯誤時,教師要以說理式批評教育為主,允許學生辯解。總之,教師要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將來做法律人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運用“法言法語”的能力和“入鄉隨俗”的能力
所謂“法言法語”,就是交流時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術語。法律上的概念和術語往往有自己準確、固定的含義,這樣交流起來能夠避免歧義,使得用語準確、邏輯嚴密。法律專業的學生通過對法律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對法律的學習、訓練,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術語進行交流。一個法律人“法言法語”水平的高低,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所受到的法律專業訓練水平的高低。法律專業的學生在同法律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人交流時,要提倡使用“法言法語”,就是所謂面對“內行”不要說“外行話”,否則,交流起來就會出現用語不準、歧義、邏輯不嚴密等問題。因此,法律專業學生應該刻苦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言法語”水平,以使自己畢業后能夠直接與其他法律人交流,順利地處理法律事務。此外,教師在課堂上也要用“法言法語”授課,以培養學生運用“法言法語”的習慣。
但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教師還要使法律專業學生學會“入鄉隨俗”。一些法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要到基層工作,處理法律事務時常常面對一些普通民眾,這就需要他們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法律術語。因此,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把所學的法律知識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到基層工作,以推動我國法治建設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繆四平.批判性思維與法律人才培養[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4).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