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教育評價體系存在著評價標準過于單一、評價方法缺乏活力、評價活動帶有嚴重的功利主義色彩、為評價而評價等一系列問題。為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建立多元化教育評價體系,使教育評價以人為本,真正為教育目的服務。
關鍵詞:基礎教育;評價;多元化
教育評價的概念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泰勒1933年提出來的,他認為,教育評價本質上是一種測定教育目標在課程和教學方案中究竟被實現多少的過程。教育評價概念自上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前,盡管我國的素質教育已經實行很多年了,但是基礎教育評價仍然是一種以考試為核心的、不完整的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嚴重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
作為評價中小學生的必要手段,基礎教育評價應該符合教育發展規律,服務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應該以生命為基礎,把提升學生生命質量作為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教育評價不應過分強調其選拔和甄別功能,而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不應只關注學業成績,而應關注個性發展,關注學生創新、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為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建立多元化教育評價體系,使教育評價以人為本,真正為教育目的服務。
一、教育評價多元化的理論依據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該理論指出,人在實際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智能可分為8種: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這8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所呈現的方式不同,組合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我們應該擯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習成績考核為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觀。教育評價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出初步的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能力。教師應該從多方面觀察、評價和分析學生的優點與弱點并把這種由此得來的資料作為服務學生的出發點,以此為依據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和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使教育評價真正成為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教育評價多元化的建立途徑
教育評價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改進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評價多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潛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1.教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出發對教育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另一方面學生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再處于過去單純的被動狀態,而是處于主動的積極狀態,原先的評價對象成為目前的評價主體,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對學生的教育評價來說,評價者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還可以是學生自己以及同學,從而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1)自我評價,需要學生根據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自信心,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2)生生互評,建立學習小組,明確分工。學生要定期對小組同學學習的情況進行互評,內容分為學習質量(符號式評價)與學習態度(語言評價),每個學生都由其他學生對其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作出評價。這種評價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順利而有效地進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3)家長評價,家長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是學習活動向課外延伸的一種很好的方式。這種評價方式能增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生活體驗,也便于教師與家長攜起手來共同教育學生。(4)教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種評價要注意及時、貼切,要充滿對學生的關愛。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學生應該將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幫助自己認識不足并加以改進,從而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2.教育評價對象的多元化
評價一個人的發展不僅要考查知識與技能,還應考查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等。而對于一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的發展如何評價,一直是國際性的難題。有關專家認為,教育所追求的目標的全面性與考試的有限性永遠是一對矛盾,無論怎樣的考試都不可能反映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教育評價更多的要靠日常觀察,并將觀察結果整理成可以量化的指標進行比較,得到一個相對準確的結果以顯示每個人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以此來評價其能力的高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的評價方法也在不斷進步。上世紀50年代出現的吉爾福德智力結構測驗就是預測一個人創造能力大小的。筆者相信,隨著我們對教育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對人的生命關注程度的加深,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編制出更多有效的量表來測驗感情、態度、價值觀等難以精確量化的內容。
3.教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作出的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作出結論性的評價,其目的是給學生下結論或者分等次。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
明確教育評價的發展性目標。所謂發展性教育評價,是從目的與功能的角度來界定的,是相對于鑒別性教育評價而言的。我們要改變教育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建立發展性教育評價體系。評價應該是多層次的、發展的,對所有學生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評價的核心目標應該是促進教育發展,包括促進教育系統、教育機構和教育人員等各個方面的發展?,F在,很多學校開始改變過去的評價方式,嘗試運用活動法、學生課堂情況記錄法、學生學習檔案收集法與考試相結合,各個方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最后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正是運用發展性思維對學生進行教育評價的一種方法。
三、教育評價多元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多元化教育評價是以人為本的,其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人本位的評價體系,所以在教育評價活動的價值取向上要反對“社會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F今的教育評價大多都過于強調“鑒定”的目的,過于強調教育的工具價值,常常表現為外在的、強制性的“社會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傾向,存在很強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視通過發揮評價的管理功能和人才選拔作用為社會服務,忽視評價的教育功能和發展作用,忽視教育主體的發展價值,以致教育評價成了隸屬于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如在基礎教育階段,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對學生的評價集中于知識的記憶,忽視學生高級智慧技能的發展;注重認知層面,忽略技能與情感層面,特別是學生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評價。所以,應該從學業成績、健康情感態度、良好價值觀的建立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
教育評價多元化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傳統的評價手段和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束縛,客觀上看我們以往的教育評價偏離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教育評價體制的改革雖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水平的發展,人們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地嘗試、探索和改進,教育評價必將向著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方向演變,向著多元化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峰.關于教育評價的若干思考[J].科技博覽,2009,(6).
[2]朱益明.對我國教育評價實踐的審視[J].教育測量與統計,2009,(8).
[3]顧明遠.思考教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鄭日昌.心理測量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張曉青.多元化教育評價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9,(5).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