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格指包括人的道德品質在內的人的性格、氣質、情感、意志、能力、志趣等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的總和,它是人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造就的。健康人格指人格和諧、全面、健康地發展,它是現實人格的良好狀態,是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現個人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大學生的人格現狀決定了其健康人格培育的緊迫性和途徑。
關鍵詞:人格;健康人格;大學生健康人格
現實生活中,大學生人格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使一些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問題。
一、人格及其特點
“人格” 在英文中為Personality,是角色、偽裝的意思。它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指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時所戴的面具,表征劇中人的身份和某種典型心理,如狡詐、忠厚、虛偽等。人格后來被引申出許多含義,如外表的樣子、演員在戲劇中扮演的人物的性格、人的聲望或尊嚴、人的理想和價值等。
現在,人格為諸多學科,如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以及生理學等所關注,是它們重要的研究對象。簡要地講,心理學研究個體人格的形成過程,把人格看做個人穩定的心理品質,是包括個性傾向性(指人的需要、興趣和信念等,它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度、趨向和選擇)和個性心理特征(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在內的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社會學從社會文化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談人格,認為人格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穩定的特性的綜合體。倫理學所講的人格是社會道德意義上的“人格”,以人的品格為內容,關注人的道德品質。法學中的人格是指人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資格,法律意義上的“人格”指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主體。哲學從人及其本質的高度研究人格,研究人作為不同于一般動物的活動主體的資格,也就是說,哲學研究“人之為人”的資格,從人與動物區別的角度關注人格。
現實生活中所講的人格是對人格的綜合理解,指以人的道德品質為主,包括人的性格、氣質、情感、意志、能力、志趣、智慧、情操等在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的總和。人格是人的內在精神和外顯形象的統一,其中人的道德品質具有核心作用。一般而言,一個人道德品質高尚,人們就會肯定其人格,否則就會否定其人格。
人格是人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造就的。具體地講,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礎上,在家庭、學校、社會、自然環境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通過主體的自我選擇和調節而逐漸形成的。人格以自我意識為主導,自我選擇是人格形成的積極能動因素,它對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同時,人格又是特定的社會文化在人身上的積淀,是社會文化最生動、最鮮活、最富個性特色的表現。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受制于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隨著人所依賴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的變化,人格也必然發生相應的改變。人格既可以優化,也可以退化,但總體來講,人格具有系統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點。人格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社會、道德和審美五個層面的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這個系統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不會輕易改變。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人格劃分為:個體人格、群體人格和社會人格,正常人格和異常人格,健康人格和病態人格,積極人格和消極人格。
二、大學生應具有的健康人格
一般意義上而言,所謂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諧、全面、健康地發展,是現實人格的良好狀態,是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現個人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關于健康人格應是什么樣的,人們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探索。在20世紀末期,國際上已基本達成共識,這就是通用的人格模式——“大五”人格模式,它揭示了健全人格的五個基本特點。一是具有外傾性。表現為健談、面部表情豐富、喜歡做出各種姿勢,果斷、好交友、活潑、富有幽默感、容易激動、好刺激、趨向于好動、樂觀。二是具有宜人性。表現為善于為別人著想、富有同情心、直率、體貼人。三是具有責任感。表現為行為規范、可靠、有能力、有責任心。四是情緒理性化。表現為冷靜、脾氣溫和、有滿足感、與別人相處愉快。五是具有開放性。表現為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尤其是對知識、各種藝術形式等非傳統觀念贊賞。我國有人把健全人格的特點大體歸納為三個方面:心理健康和諧、社會適應良好、積極進取創造。
依據對健康人格的認知,結合時代及大學生的特點,一般認為,當代大學生的健康人格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指人際交往中由于相互認識和相互體驗而形成的以感情親疏為特征的關系,表現為交往雙方心理相容或心理沖突的主觀體驗狀況,是構成人類社會最普遍、最直接的關系。人際關系反映的是社會交往,最能體現作為社會人的人格健康的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應當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營造和諧的群體氣氛。
2.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反映了人與社會的協調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能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整以達到與社會需要相協調。
3.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樂觀是人格健康的前提。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應當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學習和生活有濃厚的興趣,勇于面對并積極戰勝困難和挫折。
4.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指個體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包括對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與周圍人和物的關系的意識。正確的自我意識表現為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和悅納自我,自尊、自信、自愛、自強。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并接納自己,對自己有合理的期望,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的人常常表現為自我沖突或自我矛盾,或者自視清高、妄自尊大,或者自輕自賤、妄自菲薄。
5.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人格成熟的標志。人格健康的大學生情緒反應適度,具有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能合理地宣泄、排解、轉移和升華消極情緒,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滿意的心境,注意力集中。
6.積極的創造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它呼喚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因此創造性也就成為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標準之一。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在第22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提出了創造性人格的10個特點,它們分別是: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敢于冒險、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負、不輕易聽從他人意見、對于復雜奇怪的事物會感到有一種魅力、具有藝術上的審美觀、富有幽默感、興趣愛好既廣泛又專一。
三、大學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緊迫性及途徑
一方面,大學生具有積極、健康和美好的一面。例如:大學生熱愛祖國和集體,尊敬師長,樂于助人,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基本道德評價正確,具有比較積極主流的美丑觀;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敏捷,眼界開闊,知識面廣,積極進取,渴望成功,具有自我實現的強烈愿望;他們勇于探索、批判和創新,積極參與競爭;他們能夠自我悅納,智能結構健全合理,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較強。
另一方面,大學生的人格也存在著沖突、分裂和矛盾對立。大學生正值青春期,身心發育趨于成熟又沒有完全成熟,善于接受社會的新潮,正在學習獨立思考,但各方面還比較幼稚,缺少批判、鑒別和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因此,不少大學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追求享樂主義和實用主義,集體責任感和誠信度差;有的大學生思維片面、膚淺;有的大學生心態浮躁,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等。各種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表明,當前我國不少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人格異常和障礙。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表明了大學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徑是實踐。具體到大學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途徑,筆者認為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課堂教育是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大學主要的實踐形式,因此也成為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必須把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融入課堂教學中,把課堂教學變成人格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人格教育的內容,重視大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
第二,校園文化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內容、以校園為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不僅能豐富和活躍大學生的業余生活,而且能滿足大學生歸屬和交往的需要,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校園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人格素養等,潤物細無聲地教化學生,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大學要努力建設健康、積極向上、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并充分發揮其對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第三,社會實踐是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環節??傮w來講,人是社會關系、社會實踐的產物,一個人的人格也是其獨特的社會實踐造就的。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大學生更廣泛地接觸社會,從而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增強大學生對社會、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另外,對于一個人而言,無論是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形成,還是意志的磨煉,都離不開實踐。勤奮、堅韌、樂觀等優良的人格特質都是長期實踐鍛煉的結果。所以,高校要大力提倡大學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走出校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小事做起,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和才干,增強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基礎性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的心理素質施加影響的過程。鑒于大學生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和基礎性工程。高校要通過心理咨詢及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講座等形式,積極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解決在學習、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緩解心理壓力,消除心理障礙,糾正人格偏差,預防產生心理疾病。
在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注重并追求各方面的成功體驗;要引導大學生鍛煉身體,強健體魄;要引導大學生提高獨立性,交至深的朋友;要對大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像愛護自己的親人一樣愛護他們;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理解并尊重大學生,善于發現并開發他們的潛能,充分調動他們的自覺性、積極能動性和創造性。
在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過程中,尤其要引導大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培根也有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睂W習科學文化知識、增長智慧的過程也是優化人格的過程。事實上,不少人存在人格缺陷都是源于無知。如,無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魯,而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自信、堅強、理智。有了智力基礎,人格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才有保證。對此,培根的論述很深刻: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