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文化教育在師范院校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師范院校中開展地方文化教育不僅是當前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由師范院校的性質決定的。地方文化教育應以地方的名勝古跡、文化名人、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為主要教學內容。地方文化教育應緊密聯系實際,具有時代氣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相關區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關鍵詞:師范院校;地方文化;教育
在我國的大學課程改革中,地方文化教育一直備受關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對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提高民族人文素質、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師范院校進行地方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機構,這一性質決定了師范院校不僅要承擔文化創造者的職能,還要承擔文化傳播者的職能。師范院校只有培養出具有豐富文化素養的教師,才能使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才能體現師范院校作為文化傳播者的職能。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師范院校又是培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地方。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在當前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尤其是視覺文化泛濫的現實環境中,社會各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對外國文化和本國的流行文化趨之若鶩,而對民族文化卻持漠視的態度,這就直接導致青年學生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感情日益衰減。文化的熏陶和培養不僅需要著眼于文化觀念的灌輸和文化體系的建構,還需要具體的地方文化的浸潤。因此,有必要在師范院校開展地方文化教育,對院校所在地文化資源進行發掘,使學生逐步喜愛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進而培養他們熱愛鄉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操。
1.地方文化具有具體可觸的特點
地方文化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現實世界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對學生進行地方文化教育時,我們既可采用理論闡述的方式,也可采用事實例證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2.地方文化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
我們目前的教育教學大多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理工學科進行實踐教學相對比較容易,人文學科進行實踐教學難度則相對較大。地方文化舉目可視、伸手可及,因此對學生進行地方文化教育,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考察、勘察、訪問地方文化,這對于人文學科的實踐教學來說,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探索和嘗試。
3.地方文化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
地方文化內容豐富,涵蓋廣泛。它以當地的古代傳統文化為起點,由遠及近,由古及今,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地方文化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具有新的知識結構和學習技能,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課堂教學環境,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一改以往學生只會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研究學習的弊端。
教育需要研究,學習需要創新。科學的發展、知識的創新來自于對周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深入思考。地方文化既非常感性、具體,又寓意深厚、博大精深。對學生進行地方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師范院校開展地方文化教育的內容
目前,對開展地方文化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現有對開展地方文化教育的研究也主要是將其作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歷史教育的一個附屬部分。對于地方文化課程教學內容的探討,各師范院校大都傾向于立足本地的文化資源來進行教材的編寫。
一般而言,地方文化主要包括學校所在區域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的內容。自然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指當地的地質地貌、山川河流、氣候、自然資源等,人文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指當地的社會歷史變遷、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民間文藝、名人遺跡、教育狀況、經濟水平、旅游資源等,師范院校的地方文化教育可以人文方面的內容為主。具體來說,師范院校的地方文化教育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當地的名勝古跡和歷史名人
這些名勝古跡是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與文化背景相結合的產物,是當地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揭示和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從中我們可以窺知當地的文化風貌。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名勝古跡。因此,作為在當地起著文化研究和傳播的重要作用的師范院校,應當對這些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從而真正承擔起弘揚本地文化的任務。
2.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節慶文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節慶文化。這些風俗習慣和節慶文化都是本民族心理和歷史發展的反映和表象。通過它們,我們可以對該地區的民族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以西藏地區敬獻哈達為例,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以綾、綢、絲為原料,稀薄透明,有白、黃、藍等色,上織八瑞相及蓮花、如意、祥云等圖案。藏、蒙等民族頂禮佛像、拜見尊長、迎來送往、致敬致賀、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中均有敬獻哈達的習慣,因此敬獻哈達是人們對迎見之人表示敬意和祝福的意思。如果不了解敬獻哈達的含義,我們便無從理解和接受這種民族習俗。在民族與民族的交往中,許多爭端也都是因為不理解對方的民族風俗而產生的。因此,對本地區、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研究,并將其發揚光大、傳播開來,為其他民族所認同和理解,是本地區師范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
3.當地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學
藝術和文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長期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各地區、各民族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藝術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是當地各種精華在具體形式上的現實和物化。相對于其他文化載體而言,藝術和文學更能為人們喜聞樂見,更能為人們學習和接受。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區也許在語言和文字的交流方面會有障礙,但在對美的追求和藝術的欣賞方面卻無一例外地有著相通的地方。所以,當地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學在承載、發揚當地文化方面具有其他文化載體所不具備的條件和優勢。在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很多,河南民歌《編花籃》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這是一首流傳甚廣的河南民歌,反映的是洛陽地區牡丹文化的繁榮和昌盛。這首民歌旋律優美、簡潔明快,1960年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之后,迅速傳遍全國各地。今天,即便是沒有親眼見過牡丹,只要聽過這首歌,也都可以感受到洛陽濃郁的牡丹文化之風。
三、師范院校開展地方文化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作為師范院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地方文化教育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則,還要有自己特殊的原則。具體來講,開展地方文化教育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轉變教育觀念,關注相關區域文化的研究成果
師范院校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時,首先應該認識到,地方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于本地區的區域文化,這種地方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一樣,是在一定區域中生成的,是當地方言、民俗、文藝、心理、歷史、經濟等的積淀和反映。所以,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時,要用一種平等的觀念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評價和對待本地文化,既反對對本地文化盲目崇拜,歧視、反對其他文化,也反對徹底排斥本地文化,盲目追捧其他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已逐漸形成了一些區域穩定、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區域文化,隨著區域文化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出版界已出版了一大批以區域文化為題材的文化叢書。因此,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吸收和借鑒其他地方文化的內容,通過科學比較的方法對本地文化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對比、甄別和吸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領悟本地區文化的靈魂和精髓。
開展地方文化教育的宗旨不是擴大區域文化,搞區域之間的對立、對抗,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提升。
2.內容重點突出,針對不同人群施以不同的教育
地方文化綜合性很強,包括政治、經濟、歷史、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時,要整合不同學科和不同知識體系的內容,圍繞某一專題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人格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由于各師范院校的師資力量、辦學經費、校風學風等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各師范院校地方文化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歷史比較悠久、文化傳統深厚的地區要加強歷史人文方面的教育,而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要加強特色文化方面的教育。唯有如此,地方文化教育才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顯現出獨特的地方氣質。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地方文化教育的內容怎樣調整和改變,都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把開展地方文化教育與對個人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地方文化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都是以培養人為目的的教育,所以,開展地方文化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靈活高效,循序漸進。
(2)要對地方文化教育進行研究
每一個地方的文化都有深厚的積淀,它不只是一種流于表象的物質現象。只有對地方文化窮追深究、廣挖深掘,地方文化教育才能令人回味無窮、歷久彌香。
3.理論聯系實際,富于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
地方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強調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相聯系,努力反映本地社會發展的新面貌,及時補充教育過程中的新成果、新情況。針對學生來自于不同地區,對本地文化有不同認識的特點,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個人經驗和社會實際,靈活、有效地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例如,可以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山川、氣候、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或成因,適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撰寫有關調查報告。
總之,在開展地方文化教育時要注意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多層次、多維度地學習本地文化。地方文化雖然是歷史的積淀,但同時也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再現和演繹。所以,開展地方文化教育要注意把理性的學習與感性的實踐結合起來,把全面的了解與有針對性的研究結合起來。
地方文化博大精深,師范院校開展地方文化教育可以達到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效果的作用。地方文化中蘊涵著珍貴的文化財富。對學生進行地方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有高度的學科興趣,又能獲得豐富的人文社會知識;既能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又能提高他們對多元文化的判斷能力,從而使其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姚錦祥.鄉土史教學規范問題[J].歷史教學,2003,(9).
[2]沈斌.“鄉土地理”地方課程教材開發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6).
[3]云南教育委員會編.現代教育理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徐仁云.歷史教學的現代視角[J].中學歷史教學,2001,(7).
[5]辛治洋.當前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3).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