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需要大量進口國際原油的中國來說,國際油價劇烈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和物價構成了較大的風險和威脅。在當前危機時期,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實施了數量型寬松貨幣政策,但有些國家并沒有制定明確退出機制和時間表,大量流動性沖擊下的國際油價攀升為明年通脹埋下了隱患。本文通過研究國際油價對我國宏觀經濟沖擊的傳導途徑,以及對國際油價和我國上、中、下游三大物價的計量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依據,進而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油價波動;物價;Granger因果檢驗;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41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4-0040-04
一、引言
國際原油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和資源,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于各行業中,目前原油地位已上升至足以影響國民經濟穩健發展和世界經濟格局的黑色黃金和經濟血液的重要地位。隨著全球經濟進程不斷推進,原油消費在全世界能源消費總額中占比已上升至40%以上,原油對全球經濟影響呈現出多層次和全方位特征,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不僅關系到一國經濟穩健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均主要得益于充裕的原油供應,而且其已成為一個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
目前國際原油經歷了一輪完整的牛熊周期,波動范圍之大前所未有,紐約、倫敦的石油期貨價格雙雙接近每桶147美元的“天價”,此輪油價上漲從2002年延續到2008年7月持續上漲了近6年時間。 受金融危機不斷向實體經濟擴散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成為全球經濟衰退程度的重要觀察指標,油價在觸頂后快速回落,2008年12月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結算價收于40美元/桶以下,2009年11月國際油價又重新上漲至80美元/桶以上, 近期油價上漲對各國經
濟發展和消費者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國際油價波動對全球宏觀經濟影響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致經歷了四次大幅波動,并且前三次大幅波動均與發達國家干涉以實現其經濟和戰略利益存在較大關系,第四次油價大幅波動是由于泛濫市場流動性所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歷史經驗清晰地表明,油價劇烈波動對全球大部分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經濟正常生產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威脅。[1]
第一次原油高價危機發生于1973-1974年,此次原油危機直接導致全球經濟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蕭條時期。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不久,阿拉伯國家為了打擊以美國為代表的支持以色列的西方發達國家,針對石油出口采取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手段和措施制約發達國家經濟正常生產,并于當年年底收回原油標價權,促使基準原油價格從3美元/桶上升至12元/桶附近,價格波動幅度超過了4倍。據美國評級公司穆迪估計,第一次原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經濟造成嚴重負面沖擊,最終導致美國增長比預期降低了4個百分點,日本比預期降低了7個百分點,以及歐洲整體上比預期降低了2.5個百分點。
第二次原油高價危機發生于1979-1980年,此次原油危機爆發源頭是第一次原油危機造成的高油價促使中東石油產出國積累了大量石油財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強國向這些國家運送大批軍事武器,以及軍事介入,導致當時世界第三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為搶奪石油資源和戰略要地爆發戰爭,最終釀成了第二次全球石油危機。此次全球石油危機期間,伊拉克和伊朗通過破壞對方產油設施和產油基地打擊彼此產油量和經濟發展,同時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等產油國均實施減產措施,嚴重制約了全球石油市場供應和需求的平衡機制,導致國際原油價格攀升,國際原油價格從14美元/桶上升至45美元/桶附近,上漲了3倍,在20世紀70年代10年時間中,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超過了15倍,第二次國際原油危機亦導致了西方工業國經濟衰退,據美國商務部估計,此次危機使美國經濟增長比經濟正常時期低了近3個百分點。
第三次世界原油高價危機發生于1990-1991年,此次原油危機直接暴露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東地區原油依賴性,美國直接向伊拉克派兵鎮壓薩達姆政權,美國當時總統老布什甚至公開向其盟友宣稱,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么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的經濟生產、百姓就業和生活方式等都將蒙受前所未有的災難。此次事關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海灣戰爭導致伊拉克、科威特石油基礎設施遭受嚴重損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在3個月時間內上漲了3倍。 與前兩次國際原油危機相比,美國通過武力直接介入海灣戰爭,并利用其強有力軍事以及外交政策,使得此次高油價持續時間較短,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發達國家經濟再次遭受重創。
第四次世界原油高價危機發生于2007-2008年,此次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經歷了一輪完整的牛熊周期,波動范圍之大前所未有。國際原油價格從50美元/桶附近飆升到約150美元/桶的“天價”頂峰,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明顯增加了全球消費者名義支出規模,以及導致社會實際消費緊縮。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出現快速回落,直至30元/桶附近,國際原油價格劇烈波動對于需要大量進口原油國家的經濟正常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和風險。隨著原油進口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經濟體對國際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油價上漲必然導致更多外匯支出,即意味著原油進口國的國民財富不斷凈溢出。
三、國際油價對我國宏觀經濟沖擊的傳導途徑
(一)國際油價上漲加大國內企業生產成本
國際油價上漲勢必增加國內各企業正常生產成本,國際油價上漲導致我國煤炭、天然氣等相關能源產品價格上揚,從而導致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經營成本上升,促使各類物價上漲以及提高了這些產業經濟活動的成本。從產業鏈上來看,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經營成本增加將促使其相關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各類產品價格漲價進而迫使其它下游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在當前國內4萬億投資計劃下,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增速較大,PPI和RMF的上漲更容易導致整個工業企業生產成本的快速提高。[2]
(二)國際油價上漲導致社會消費支出增加
國際油價上漲與我國國內消費支出水平密切相關,國際油價上漲不僅導致我國居民用油消費支出增加,而且直接導致國內政府消費支出上升。[3]通常情況下,在受剛性消費制約限制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居民對油品消費量都不會由于油價上漲而大幅較少消耗量,油價上漲直接導致政府消費和國內居民消費支出增加。隨著國際油價持續上漲,自2009年年初以來我國已連續多次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高油價導致支出增加正逐步加大居民生活成本壓力。
(三)國際油價上漲提升國內通貨膨脹預期
國際油價作為我國基礎能源和眾多產業上游原材料,油價上漲導致石化相關產品的漲價及加大了我國財政負擔支出,從而推動一般物價水平的快速上漲,提升國內通貨膨脹預期。據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預估,國際油價上漲10美元并維持1年時間,誘使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率增幅超過1%。 我國國內油價已逐步與國際接軌,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導致國內油價水平上升,導致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在當前市場流動性充足和政府刺激措施推動下,市場流動性得到有效改善,導致市場各方對未來發生通貨膨脹預期不斷增強,近期股市反彈、房價上漲、油價飆升等都隱藏著高通脹預期的影子。[4]
四、國際油價和我國三大物價的Granger因果探析
(一)樣本構建
以國際石油輸出組織歐佩克采集的一攬子國際原油為國際原油(OIL)研究對象,選取了自2003年以來原油價格月度歷史數據作為油價波動樣本,該部分數據來自國際石油輸出組織歐佩克。同時以代表我國上、中、下游產品價格的原材料燃料購進價格指數(RMF)、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期數據作為國內物價水平樣本,該部分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二)單變量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
在實證研究過程中,如果研究對象是非平穩時間序列,演算結果會造成偽回歸現象和統計檢驗失效,所以在構建計量模型前首先需對時間序列數據作單位根平穩性檢驗,確保研究序列的平穩性。單位根檢驗采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準則來確定最佳滯后階數,若AIC值越小,則滯后階數越好。單位根檢驗方法包括DF檢驗法、PP檢驗法和ADF檢驗法,實踐中最常用的是ADF檢驗法,由于實際宏觀經濟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ADF檢驗法包括三種模型。[5]
模型I(無常數項、無趨勢項): , t=1,2,…,T (1)
模型II((有常數項、無趨勢項): , t=1,2,…,T(2)
模型III((有常數項、有趨勢項): , t=1,2,…,T (3)
其中, 為白噪聲; 為時間序列的一階差分;原假設 : =0,即 序列是單整平穩序列;t為時間趨勢因素。
經檢驗發現,國際原油價格、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以及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RMF原始時間序列數據均為非平穩序列,經一階差分后序列為平穩序列。
(三)Granger因果關系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實質是將某個變量滯后期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檢驗引入變量是否對因變量具有滯后影響,即研究兩變量間的先導—滯后因果關系,以x和y為例,當前被解釋變量y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解釋變量x滯后值解釋,如果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則認為變量y是由變量x-Granger引起的,相關公式和模型如下。[6]
從以上檢驗結果可知,在國際原油價格滯后期內,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分別與我國CPI、PPI和RMF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而CPI、PPI和RMF對國際原油價格波動OIL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與現實經濟發展過程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
五、結論
在多種經濟和非經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國際油價頻繁大幅波動,國際油價通過各種傳導途徑對我國各類物價造成正向沖擊,通過國際油價波動對我國物價水平的實證分析,發現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分別對我國CPI、PPI和RMF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而CPI、PPI和RMF對國際原油價格波動OIL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與現實經濟發展過程實際情況基本相符,自2004年我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對國際原油進口依存度明顯加大。
對于需要大量進口國際原油的中國來說,當前國際油價暴漲暴跌不僅不利于當前宏觀經濟企穩復蘇進程,而且對我國將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原油需求量將維持快速上升勢頭,相對于快速增長的原油消費,我國國內石油產量增速相對較緩慢,這導致我國石油需求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作為我國工業生產的基礎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石油,油價快速上升對我國物價將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和風險,抑制我國國內消費需求,降低經濟增長速度。隨著金融危機接近尾聲,全球實體經濟逐漸復蘇生產,促使國際原油價格進入新一輪漲價周期,我國宏觀經濟率先復蘇將導致國內經濟正常運轉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升。但是,目前我國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國際原油價格影響力甚微。
為此,國內能源發展規劃應注重全局性和層次性,處理好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的替代關系,逐步降低對國際原油進口依賴度,其力度和速度應結合我國現階段和未來的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環境要求、資源狀況、能源安全以及成本優勢等因素綜合進行權衡。通過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的更替和發展,引導電力、IT、建筑業、汽車業、新材料行業、通信行業等多個產業的重大變革和深度裂變,并催生一系列新的現代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
[1]戴家權.美元匯率、通貨膨脹與油價[J].國際石油經濟,2005(2).
[2]龔金雙.試論高油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國際石油經濟,2004(9).
[3]劉希宋.石油價格對國民經濟波及效應研究[J].經濟師,2004(3).
[4]Amano.Oil Price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US Real Exchange Rat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8(17).
[5]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