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朝都會,鐘靈毓秀。247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給南京留下了31平萬公里的“母親山”——鐘山。作為鐘山的主體,中山陵園風景區巍峨蒼翠,秀美壯闊,200多處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孫中山先生的安葬地中山陵浩氣長存,一代傳奇帝王朱元璋的安身之所明孝陵神秘莫測,還有六朝名剎靈谷寺,見證600年風雨的無梁殿,東吳大帝孫權墓等等,名勝景觀舉不勝數。
隨著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風景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園”,是國內外少有城市森林公園和天然城市氧吧。先后獲得了“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國家文明風景區”、“國家青年文明號”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特別是環境整治以來,中山陵園風景區連續獲得“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文化示范基地”、“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先進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優秀單位”等重量級榮譽稱號。可以說,這幾年中山陵園風景區為南京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旅游經濟的快速增長作出了應有貢獻,成為了南京市的重要對外窗口和城市名片。
然而就在五年前,這里還是另外一番景象。2004年環境整治之前,風景區內存在9個居民片區、13個自然村、100余家工企單位,約1萬余戶居(農)民。景區土地不斷被蠶食,違章搭建也屢禁不止,環境臟亂差現象時有發生,與國家級風景區、世界級品牌很不相稱,社會各界反映強烈,要求整治景區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04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將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列入當年老城改造重點項目。擬投資40億元,進行為期4-5年的環境綜合整治,這也是中山陵建陵8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環境整治。整治目標非常明確:搬遷景區內的居(農)民和工企單位、實施退耕還林及生態景觀建設,增加景區文化內涵,優化景區面貌,改善景區環境,實現“還景于民、還綠于民”和“顯山露綠”。這是一項舉全市之力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項惠及子孫的民心工程。
五年,在鐘山的發展歷史上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但卻讓南京的城市建設發展跨越了一大步。回顧五年來整治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之舉。
一、各級領導高度關注,組織保障充分有力
(一)集全市精干力量全程參與
南京市政府于2004年2月成立了以分管市領導為總指揮,13個政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并制定了嚴密的責任制,落實到各個部門和具體人員。同時,市委組織部從市建委、國土、規劃、房產、公安等部門先后選派了四批共計29名干部充實到整治一線,參與組織協調、拆遷整治工作,成為推進拆遷工作最有力的核心力量之一。
(二)領導親自抓落實,部門形成合力
時任南京市委書記、現任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同志多次深入現場,察看進度,督促工作。為推進整治工作,五年來,時任南京市市長蔣宏坤同志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拆遷、建設的關鍵節點,他先后二十余次深入現場辦公,親自督戰,協調矛盾,破解難題。指揮部每周召開工作例會,每天向南京市政府書面報告動遷進展的最新數據,定期印發整治工作情況簡報,鼓舞士氣。市建委、規劃、房產、國土等部門組成“五人小組”,為一些疑難問題進行多方會審,本著特事特辦,靈活操作的原則,切實解決拆遷戶的實際困難。
二、深入挖掘景區文化內涵,科學規劃建設精品工程
(一)超前謀劃,科學規劃,重在保護和恢復性建設
早在1996年,《鐘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就得到了國務院批準;2004年,《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簡稱《詳規》)通過評審;同年11月,《鐘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設計》(簡稱《外緣規劃》)完成。《外緣規劃》以《詳規》所確立的核心景區為依據,根據山與水的不同特質,在風景區劃出7個景觀區域,對景區內外道路交通進行了四級路權管理專題設計。保護并強化鐘山風景區獨有的“山水城林”景觀特征,著力將其打造為國際旅游勝地、南京古都風貌維護核心、市區維護生態平衡基地和全市主要文化娛樂園地。
(二)突出文化,強化文物保護,建設精品工程
五年來,所有整治工程嚴格按照各自具體規劃實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規劃引領模式,確保了各項工程統一有序、不留遺憾。其中,琵琶湖景區規劃設計方案,榮獲2007年度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評選一等獎。目前,中山陵園風景區外緣景區共建成琵琶湖公園、前湖公園、中山門入口公園、博愛園、鐘山體育運動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營盤山公園7大免費公園,并陸續向廣大市民及游客開放。另外,還抓住環境綜合整治的歷史性機遇,進一步完善景區的旅游服務功能,建成了“十大精品”工程,特別是進一步加強景區文物保護和復建,先后封閉管理了明孝陵翁仲路,重建了“一橋兩門兩爐四井亭”,修建了紫金山人行木棧道,紫金山南北登山道,整修了龍脖子路,治理了前湖水域,完成明樓加頂保護工程,整合下馬坊遺址公園資源,新建明孝陵博物館,景區文物保護和重建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這一切充分體現了環境綜合整治“還景于民、還綠于民”的宗旨,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廣泛贊譽。經統計,景區自環境整治實施以來,免費開放面積達2028.04公頃,占風景區總面積的68%,實現了鐘山風景區核心景區承擔外地游客觀光功能、外圍景區服務當地市民休閑的規劃目標。
三、克服困難,想盡辦法推動拆遷
有過拆遷工作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天下第一難,莫過于拆遷”。中山陵環境整治拆遷住戶的構成比較復雜,加之部分地區歷史上曾多次被征地拆遷,遺留問題較多,拆遷難度非常巨大。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和各級領導干部充分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迎難而上、全面加強協作,落實責任,按片定戶分包到人,實行責任到戶、定量到組、定戶到人的工作責任制,根據工作進度和工作實績進行考核獎懲,充分調動了動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有效地推動了拆遷工作按照預定的時間節點不斷推進。
(一)廣泛宣傳動員,營造濃厚的拆遷氛圍
通過登門入戶進行宣傳,分發《致被拆遷戶的公開信》,舉辦政策咨詢會、懸掛橫幅標語、宣傳車巡回播放政策法規等措施,使被拆遷群眾充分了解拆遷政策,積極配合拆遷。同時,組織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供被拆遷群眾選擇。玄武區政府和中山陵園管理局還分別發動區、街道和村干部以及本單位職工、黨員干部帶頭搬遷,樹立榜樣,營造了良好的拆遷氛圍,開了個好頭。
(二)嚴格把握政策,拆遷工作“陽光操作”
嚴格把握政策尺度,按規定程序辦事,動遷、談判、評估、裁決、強拆等工作環環相扣,把工作做在前。在執行政策上,制定了提前搬遷獎勵措施,在規定的3個時間段內搬遷的,給予3個級別的獎勵。在補償價格上,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確保政策的連續性,使先拆遷的群眾利益不受損失。由于全部實行“陽光操作”,群眾打消了顧慮,維護了拆遷秩序,加快了拆遷工作進展。
(三)始終堅持“以拆違促拆遷”的有效舉措
針對拆遷中釘子戶、惡勢力的阻擾,提出了“鐵石心腸、鐵面無私、鐵的手腕”三鐵精神和四條對策。一是態度堅定強硬,是解決“釘子戶”的重要法寶;二是堅持政策法規,是解決“釘子戶”的有力武器;三是科學談判技巧,是解決“釘子戶”的有效途徑;四是實施有情操作,是使“釘子戶”自動退卻的臺階。組織中山陵園管理局行政執法支隊、市區公安部門、法院和公證機構,在嚴密制定行動計劃的前提下,對其實施強有力的拆違,此舉十分有效地打擊了一些鬧事群眾甚至社會惡勢力的囂張氣焰,起到了“拆一戶而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優化工程實施方案,切實保護生態資源
整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自實施以來,時時處處都堅持著環境優先的理念,把保護優化生態資源作為首要任務。整治伊始,指揮部會同規劃、環保等部門,委托南京大學對即將進行的環境整治工程,開展了一次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在具體項目的施工上,環境優先的理念也被切實落到實處。
環境整治使得紫金山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質的改善,從最近完成的動植物普查結果看,昆蟲種類1982年時200余種,現已增加1200余種,鳥類種類1982年時80余種現140余種,植物種類1982年時600余種現近1000種。國寶級的“東方白鸛”、全球“限量”的黑臉琵鷺,都曾“大駕光臨”過紫金山。2003年至今,從捕獲的上萬只蝴蝶中,專家們還找到了29種全新的蝴蝶品種。同時,綠化種植各類喬、灌木50余萬株,直播造林85萬穴。經過環境綜合整治,紫金山的生物多樣性得以延續。據有關專家評估,鐘山風景區環境整治至少創造了價值168億元的綜合效益。
五、創新模式拓寬渠道,不斷破解融資難題
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方面都有資金保障的難題。尤其是受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及當時國際金融風暴影響,資金籌措難度進一步加大。為突破資金瓶頸,保障整治工作順利推進,指揮部、中山陵園管理局、市城建集團克服重重困難,多方聯系籌集,廣辟資金渠道。面對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果斷理定融資思路,概括起來就是“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渠道融資,可持續推進。”
2005年,與華夏銀行合作,推出了我國第一個“多對一”個人擔保理財產品,短短3天,產品被南京市民搶購一空。由此籌集的5億元,成為整治拆遷的啟動資金。這一融資創舉,不僅使工程獲得了低成本資金,同時也讓參與的市民在當年獲得了比銀行儲蓄更高的收益。在爭取省里資金支持、爭取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的同時,通過不斷探索,創新融資籌資方式,工程的資金平衡方案已經逐步清晰完善:一是部分旅游項目建設采取“BOT”等方式運作,預計每年可為整治引入近1億元現金流;二是隨著環境整治的推進,項目的經濟價值逐漸顯現,景區的門票收入逐年增加,增加的收入,部分回饋整治工程;三是環境整治帶動了周邊土地、房產的增值。五年來的整治歷程,也是對公益性項目可持續發展的艱苦探索歷程。
五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以巨大的魄力和決心,全面推進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初步恢復了環紫金山水系,建成了梅花谷公園、琵琶湖公園、紫金山木棧道、南北登山道、下馬坊公園、博愛園、鐘山體育運動公園等休閑文化景觀。通過拆遷還綠、退耕還林和荒地補綠,使景區新增綠地46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提升了10個百分點,南京人均綠地面積因此增加了0.6—0.8平方米。整治工程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環保優先、生態文明,以及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尊重。它的實施,“惠民、惠山、惠城”,對于提升城市生態品質,提升百姓生活質量,產生了巨大而直接的效益。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