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后主李煜亡家敗國,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忍屈負辱過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賜酒毒死。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詞人。李煜詞以被俘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詞作多描寫宮廷生活與男歡女愛,香艷精致,才情蘊藉;后其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后期詞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他的詞賦名篇,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表現出了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清秋時節,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憑欄遠眺,一彎殘月映照著你孑然的身影,庭院中的寂寞梧桐,該與你一樣吧。多少回憶,多少遐想。遙想當年,那“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喧嘩熱鬧,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也唯有在夢中,才能汲取片刻的歡愉,而當夢醒來,一切又歸于現實,那么的殘酷,那么的無奈。你悔,你恨,當年的無限江山,如今卻成了無家可歸之人,游走于天上人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啊!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的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叭玢^”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詩詞中常借梧桐抒發內心的愁悶。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上具是寫景佳作。寫雨中梧桐,能表現詩人內心的愁苦。寫缺月梧桐,則又是一番境界。蘇軾語“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那么,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下片中,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凹舨粩?,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那么,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故國家園,還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而今是嘗盡愁滋味,而這滋味又怎一個愁字了得。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是愁情,是眷戀,是心結,如此解不開,抹不掉,順流而東,乘風而行。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君王,應該多謀善斷,審時度勢,高度理智。李煜恰恰相反,他多愁善感,情感的力量超過了理智的力量。李煜是把個人內在敏感、精思、多愁善感的天性氣質與自身獨特的社會遭際交融在一起,從而寫出了人生的大悲與大痛,寫盡了人類面對不幸時共同擁有的悲劇,從而引發了讀者長久的心靈共振,就此意義上說,李煜 “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
參考文獻:
[1]劉首順.唐詩三百首全釋[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劉孝嚴.南唐二主詞詩文集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3]宋無名氏輯.王仲聞校訂.南唐二主詞校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4]詹安泰編注.李璟李煜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5]傅正谷 王沛霖注.南唐二主詞析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王輝,盤錦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