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教學現狀分析,結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同時運用實例來說明“互動式交流”教學,“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新模式是從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互動交流為中心,鍛煉學生動手能力,教師成為了一名向導和顧問,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學前教育;美術教學;互動;交流;訓練與實踐式;教學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幼兒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社會、學校、家庭越來越重視幼兒美術素質的培養,人們逐漸認識到:幼兒期是各種感知覺發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個相對獨立的成長階段,在這個特定的階段進行美術教育,對其審美、個性以及各方面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幼兒美術教育不僅被看作是一種美術活動,而且應成為兒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審美情趣,培養良好個性和各種潛能的一個前提。協調整個人生的發展,必須以奠定幼兒良好的素質基礎為基點。
近年來,素質教育與研究,作為教改的熱點已引起教育界的極大關注。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務是從人的整體發展出發,從素質教育入手,使人的整體人格與自然、社會協調一致,與當代物質文明相對應,相同步發展,通過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感受、理解、表現、欣賞、創造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兒情操,發展幼兒智力,促進其自身各種因素的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幼兒素質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那么對于我們來說,怎樣培養學前教育的學生,以及她們怎樣來培養幼兒美術興趣就成為一個重要話題,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藝術課程標準》出臺、美術新課程理念的歷史性蛻舊更新,熱切呼喚著美術教師角色相應作出深刻轉換。這種轉換是教師伴隨著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和現代美術課程的新成長發生的,是教師面向教育未來的發展性建構。我們首先應理性地審視和反思美術教師在封閉和狹隘的應試教育中的傳統角色,使之從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之權威向與新課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 作戰略性位移。站在教學第一線的美術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職能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首先,美術教師應由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變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
傳統教育下的美術課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偏重于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的傳輸與訓練,學習內容單一、高深、繁多,以培養專業化人才為傾向。教師以成人的要求、專業的標準要求學生,老師教1學生不敢2,把學生淪為學習的奴隸,使學生不趕輕易出手,加重了學生的自卑感,導致學生對美術望而卻步,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新課標確認美術課程是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為總目標。教師不能把學生的大腦當容器,更不能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橫在學生面前,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潛能和個性靈活處理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已。教師充當的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應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設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樹立學習信心,實實在在地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鼓勵者,使學生把你當作心目中的“大朋友”;還有要學生提高“教學”能力。如我在學前教育一年級上《在雞蛋上繪制臉譜》這一課時,我在課堂設計了\"學生自教\"這一環節,先讓學生嘗試獨立制作,然后備課、講課;碰到疑問引導其同學間先討論交流,還不能解決問題的,可以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再次展開大討論,確實找不出解決辦法的就可以咨詢\"大朋友\"--老師,比如有一個學習小組一開始就碰到不知道繪制時雞蛋大頭在上還是小頭在上,就派本組小組長上臺邀請\"大朋友\"。你們確實有困難,應先向“學生老師”咨詢,讓她教教你們……最后我發現很多同學都在她們之間互助的形式下解決了相應困難。確實有部分實踐操作能力較差的學生沒有解決困難,教師可以在巡視中幫助她們解決繪制過程中形狀和顏色的處理,教師要鼓勵她們大膽嘗試,不怕失敗,堅決改掉一碰到問題就問老師的壞習慣。不過我知道臉譜的造型是本課的難點,很多學生在這一步會碰到困難,只不過是我沒有馬上批評她們因為造型不準而導致不美觀,不完善。確實有困難的我才手把手地給她作示范,幫忙繪制。這節課最后每一位學生都解決了困難,畫出了臉譜,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她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我讓每位學生都在自己思考、動手后獲得成功,并嘗到了成功的甜頭。整堂課師生關系融洽,老師又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沒有了師生之間的隔閡,使學生敢問、想問。使課堂在師生互動的環境下真正動了起來。
其次,美術教師由教科書的被動執行者變成為新課程的塑造者。
由于以往美術教學大綱下編寫的教材的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閉性,教師作為課程角色只是消極和被動的忠實執行者,連對教科書的自主選擇和重組尚且不可能,更不用說對校內外多種課程資源的自覺廣泛的開發和對課程發展的創造性研究。如今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我們沒有必要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應該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內容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采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對美術教科書作適當的\"裁剪\",不過究竟是取是舍,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目的及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如我要做期末總結時,我課前就告訴學生,我們隨便取材、內容、形式不限,試試從不同角度描繪物體。結果學生興趣特濃,參與積極性較高,連平時不喜歡美術的同學都積極行動起來了,這堂課的效果出奇的好,作業中我發現雖然繪制的形式不同,但因每位同學所觀察的角度、所表現的方式、所表現的技法不相同,有繪浪漫卡通者、有描陽光燦爛下的美好生活者、還有畫出元旦等節假日慶祝繁榮景象者……畫面效果各不相同,學生作業可以說是大面積豐收,我想這樣來拓深、拓寬美術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不是很有效嗎?
最后,美術教師由課程成績的裁判者變成為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
傳統型的美術課程評價,片面強化其甑別和選拔功能,教師扮演著終結性和惟一性的課程裁判者,致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被評價和被測試的消極境地。而新理念要求美術教師從關注\"人\"的發展著眼,重視課程評價的教育發展功能,從而促進教師評價角色轉向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經過實踐,我發現要這樣把握: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有時上課我給學生播放音樂,調動學生們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環境中自然輕松地增長了知識、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就有了表現的欲望與沖動。又如在學生的造型活動中,我尊重他們的個性,既可以用寫實的手法,也可以夸張、變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觀去表現,也可按主觀意識去表現。實踐證明,這樣有利于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都能創造出風格各異的畫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會給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中會參差不齊,為了挖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性及造型特點的不同,分別進行鼓勵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的張揚。即使作業畫得不好,教師也要找出其閃光點。在輔導學生過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畫得像不像\"來作為衡量的標準,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中的自由意識,那我們的后代將是克隆的后代。大名鼎鼎的沃爾特·迪斯尼小時的經歷就值得我們借鑒。他上小學時,曾把花朵畫成人臉,葉子畫成手,這神奇的幻想非但沒有得到稱贊,反而得到的是老師的一頓毒打,慶幸的是這并未讓小畫家夭折。今天,這樣的事不該再發生在我們教師身上。作為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說一句表揚的話,如:\"你畫的畫兒真棒!\"\"你這個地方畫得好極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師畫得還好!\",學生們會因此得到鼓勵,更會為每一個學生留下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對孩子們的一生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讓我們著眼于人的培養,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帶給我們新的思路。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兒童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新世紀的幼兒美術教育一定會有新的輝煌!
三、結語
我們要明確:針對學生的專業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己任,通過課程的優化設置,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推動,努力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過硬的崗位能力,創造一定社會價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愛玲《當代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M]新世紀出版社,1995.
[2]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陳美多(1979—),女,漢族,遼寧普蘭店人,普蘭店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教師,文學學士,在校擔任學前教育專業班主任和學前教育及美術專業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