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力是創造的基礎,是創造的向導。歷史上很多科學家的發明都起源于想象,培養想象力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動機,發展創新能力的源泉。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更多地接觸自然界中的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豐富的信息,發揮其想象,從而培養創造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育;想象力的培養
想象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感知客觀事物在頭腦中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如何使學生具備這種能力是美術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美術活動始終離不開想象,想象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沒有它就無法進行藝術創造。那么,在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把興趣當作最好的老師。
落千丈興趣是一些學習的開端,沒有良好的興趣,在開始的時候就沒有了動力,和談以后的持之以恒?新的美術課程標準要求要充分發揮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所以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對教材的熟悉掌握自然不用多說,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注意興趣的培養,并把興趣作為一種引導,引領著學生們始終包含熱情的學習,在一種渴望中學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在教授學生們如何畫“面部表情”時,可以先請幾個同學走上講臺,按照同學們的指令表現喜、怒、哀、樂。同學們都被臺上這些夸張而又認真的表情所吸引,然后再請幾個同學上臺,描繪表演的這幾位同學的表情,看看哪一位同學畫的最像,同時教師自己也畫上一副,讓同學們有一個大致的參考。讓他們始終在中充滿興趣和樂趣的氣氛中進行學習,他們的熱情會最高漲,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完成的最圓滿。
二、在各種教學情景中感同身受。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藝術作品描繪的情境,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原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利用各種條件來創設各種情境,讓同學們在這個情境中感同身受,充分領會和感悟作品所要表達出的情感和意境,最終達到學生被藝術作品所陶冶和潤澤的目的。例如對于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欣賞,可能有很多同學都沒有走出家門,沒有見過大型的實景的山水,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一些輔助手段,例如可以先播放一些古琴曲,讓學生在聆聽中陶醉,產生聯想和想象,然后再來欣賞這幅作品,效果會好很多。對于作品所描繪的情境,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的,教師應當勇于突破教室的限制,帶領學生去原地切實的感受。例如我們要創作一副關于春天的作品,教師完全可以帶著同學們來到郊外和田野上,讓學生們感受春天的氣息,觀察春天的景物特征,這種第一手的感悟往往是最為關鍵的。學生在一個真切的情境中,想象才能有根基,不至于漫無邊際。
三、師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交流互動
這里所說的交流互動并非簡單的你問我答,而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是平等的交往、精神的相遇相知,是一個創造的行動。學生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的,其中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觀摩的部分,可以通過賞析、交流,激發起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潛能及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向同伴學習,具體的做法是:及時地介紹學生有創意的表現,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想象、創新、創造。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可把學生的優秀作品拿出來展覽,引導學生樂于觀賞,能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優點。欣賞、還可以利用各種機會組織學生參觀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畫展),或者請家長帶領學生前往參觀,讓學生到藝術的殿堂里去尋找、發現,幫助他們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激發和培養創新精神。
四、倡導多學科的綜合,開闊學生視野
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現實生活和自己的所見所感作為基礎的,沒有一定的容量的知識儲備,我們的想象就如同無源之水。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美術與其它學科的綜合,特別是文學和音樂,正所謂:“文藝不分家”。藝術與藝術之間都有相通的一面,注意與其它學科的融合,鼓勵學生積累知識,擴大視野,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個重要措施。如在欣賞鄭板橋的《墨竹圖》時,先讓學生試著分析自己對畫家作品的看法,教師再介紹鄭板橋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高風亮節的品格,然后要求同學將鄭板橋的四句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冗繁削盡賽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用毛筆或鋼筆寫下來,運用語文知識評述畫家的詩好在哪里,同學之間展開討論與評選,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鄭板橋的畫作、為人、品格的看法并評出寫的好的毛筆、鋼筆字體貼在教室中。這樣一舉多得,既領略了畫家的文采、欣賞了畫家的畫作,又受到其高尚品格的熏陶感染。
美術教育是一種形象造型與審美欣賞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著眼于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還著眼于想象能力的挖掘和創造力的培養。通過師生的情感交流、情境再現、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從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其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現代教學改革的浪潮中,美術教育就象陽光照耀下的一朵奇葩,愈來愈顯出它奪目的光彩。讓我們從點滴做起,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藝術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參考文獻:
[1]尹少淳著,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陳龍安著,創造性思維與教學[J],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3]高師編寫組,美術教育學[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扈巍 (1982—),重慶市開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就職于重慶市開縣陳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