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對現階段職業學校美術教育的現狀進行思考與分析,闡述針對當前職業學校美術教育存在的弊端從教育思想,教育體制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索。
[關鍵詞]職業學校美術教育;美術教育思想;美術教育體制;美術教育手段
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正逐步向輕型工業化國家邁進,必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門的職業人才,各種美術技能人才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但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這就要求要求職業學校美術教育者在新歷史條件下積極探索美術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體制及教育手段,以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
一、職業學校美術教育思想應淡化技能、強化思想
美術教育思想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美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20世紀以前,西方美術教育的看法是,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授繪畫技能。20世紀初,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對人的技能要求不斷變化,人們對美術教育目的的認識開始有了變化。結合對人的需求層次的認識和社會對職業技能的要求,當前美術教育的目的逐漸趨向共識,即美術教育有三個基本目的,分別是:第一個人愿望的滿足,第二文化遺產的傳遞,第三藝術社會角色的確認。傳統美術教育因為看重的是技能傳授,而技能隨著科技的發展,部分社會美術需求可由電腦軟件等技術代勞,故之前的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授繪畫技能的觀點不再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因此美術教育不再僅僅是生產意義上的技能傳授活動,也不再僅僅是作品制作的本身。在飛速發展的多元化的社會里,倘若僅以技法訓練為主來進行美術教學,教學思想呆板,教與學容易被技能技巧牽著鼻子走,學生的美術學習和個性發展受其影響,創造性才能也會被扼殺,美術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
在教學實踐當中,筆者逐漸認識到要完成美術教育的基本目標,教學思想上要側重于師生交流,如果沒有交流,學生的需求無從得知,前面幾個目標的完成也就無從說起。傳統美術教育將很大一部分美術教育時間和精力放在技能的教與學,容易忽視對學生思想的啟迪。當前職業學校美術教育中,受限于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課程教材、課程考核等客觀條件,在實踐教學當中美術教師主觀上偏好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技能教育,忽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去發現、判斷和體會。但過分強調技法訓練和研究,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壓抑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愛美的天性,使職業美術教育容易停留在基礎訓練層次上。
社會多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個性的張揚,個性是天性的存在的表現,同時也是社會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原因,職業教育發展緊跟時代發展需求,當前職業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學校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的發展,既需要美術技能的訓練,更需要學生個性的發展。
創新能力需要學生個性的理性發展。如果在職業教育中采用淡化技能、強化思想的美術教育思想,美術教師的定位就是由技能的傳遞者轉變為思想的傳播者,主要教學任務就可側重于幫助學生認識、發揮和應用其個性能力。淡化技能、強化思想的美術教育思想,充分考慮到了職業學校學生個性活躍的現實,對學生及其個性表現出了尊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對學生全面職業能力的養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也有利于長久不斷提高職業學校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二、職業學校美術教育體制應側重課程設置
教育思想依托于教育體制,教育體制的完善有利于教育思想的實踐。
近年來職業美術教育發展迅速,但美術教育體制存在缺陷。當前社會對未來職業人的需求的不斷變化,各職業學校知道要注重根據職業、行業對美術的要求開發專業課程。但在實際的職業美術教學過程中專業的差異性表現的弱。主要原因有:一是學生在校學習美術專業課程的時間少。由于側重美術技能的培養,以三年中專美術教育為例,一年級仍是素描、色彩、速寫等的教學,二年級才開始專業課程的訓練,相應美術史、美術理論、相關美術的幾個基本軟件教學也同步開展,到三年級學生就已經外出實習。二是美術教師的導向問題。目前職業學校美術教師對學生作品的做工很是在意,雖然有老師會在考評標準加入創意分,但有限。精致的做工,往往比精良的創意更耗時間,對于引導學生提高美術創作能力而言是舍本逐末,但職業美術教育體制中對教師考核的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對學生作業的考核上。
體制的轉變可從美術教學課程的設置上入手。了解了美術學習的基本目的后,職業學校可以適當弱化基礎課程、強化專業課程,即進行項目教學,將基礎課程的內容(素描、色彩、圖案、三大構成、字體等)化解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
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問題,原因多方面,其中重要一點是學習興趣不高,認為學習的東西將來用不到。這就與課程設置緊密相關,不容否認的是目前職業學校美術課程的教育內容仍存在美術老師主觀想當然確定的現象。職業學校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美術教學課程的設置,使之更加貼近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管理學專家彼得·德魯克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認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專業課程掌握的深度、廣度、精度關系著學生的前途。職業學校的美術教育者應積極調研當前區域經濟中職業、行業對美術的要求,根據市場情況確定培養方向、數量、質量和時間,對學生進行項目教育,盡量做到現在教的、今天明天用的。其中最為便捷的方式是由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根據企業直接對學校的教學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定單式幫助企業培養員工。
項目教學將美術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側重在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上,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教師教學。在實踐當中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既檢驗了老師的理論水平和課程開發能力,也全面提高了學生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和適應市場的能力。
三、職業學校美術教育手段應重在思想交流
職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工作要開展好必然要從職業教育的實際出發,與社會需要緊密相連,工作自然千頭萬緒,但占領導地位的工作仍是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即教與學的關系,是教育活動的基本關系。近年來職業學校學生普遍綜合素質下降、文化基礎薄弱、專業水平較差,給美術教師教學工作帶來難度,對美術教育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職業學校美術教育活動往往在教學關系上更多的體現為教與學的矛盾,如將矛盾處理好,教師代表社會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與學生身心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是推動學生發展的動力。
教育手段是指教師將教育內容作用于學生所借助的各種形式與條件的綜合,包括物質手段、精神手段。物質手段主要是進行教育是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包括教育活動場所與設施、教育媒體及教育輔助手段三大類。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絕大部分職業學校物質教育手段越來越現代,在職業美術教與學中缺乏的是精神手段。
精神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徑。在教育思想部分,筆者提出了美術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技能,而在于思想交流。師生間如無思想交流,老師不接受學生的學習反饋,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無視老師教育付出,傷害老師教育成就感。思想交流既是教育方法又是教育途徑。思想交流是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可以說,交流是教師教育思想延伸的重要精神手段,是教師的教育機智的體現,只有交流才能解惑,只有交流才能發展,只有交流才能讓學生將外在的教學內容內化。
職業學校美術教學的內容具有的美術設計性、美術勞技性、社會服務性三大特點要求教師必須改進承襲多年不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要多一些,教學手段要活一些。美術教師可以項目教學為中心,將勞技性教學溶入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具有社會服務性的案例內容貼近學生將來工作中面對的實際問題,通過問題與學生交流,注意把學生的心理導入到創作設計的狀態之中,有序刺激強化學生的創造欲望和思維活動,使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表現能力和社會實踐需要相結合。
四、結束語
職業學校的美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創新型美術技能人員,這要求職業學校美術教師改變教學思想,適應市場需求,完善自身教育手段,在實踐中開發課程建設,探尋最佳的美術教學方法,正確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美術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祝錦燕(1976—),女,江蘇靖江人,助理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