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商教育與智商教育一樣,對大學生成才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重視智商教育弱視情商教育的傾向,對此,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大學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筆者分從國際國內競爭需要、我國高校教育目標要求、學生智力開發等幾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大學生;情商教育;社會競爭;綜合教育目標;先進文化建設
一、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競爭的需要
隨著信息經濟時代到來,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加激烈。而綜合國力的競爭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從國內來看,當今社會生活得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發展迅速、變化負責、競爭激烈,對于個人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則有成功與挫折同在的后果。要應對競爭壓力,就需要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適應力。面對競爭,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具備良好的情商素質,對于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來說,是其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構成他們良好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必備素質之一。卡耐基談及他對人才的基本看法時認為,堅定的信念加上良好的組織能力和一定的專業技能是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有時,堅定的信念與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因素甚至比專業技能更重要,它能有效彌補來自專業技能的不足。在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始終認為“為道”在價值地位上要高于“為學”。老子提出“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大教育家孔子則則提出“君子”式的教育目標。這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現實的啟發意義。社會競爭越激烈專業分化必然越精細,然而,專業技能的高度分化又必然決定著社會關系的高度綜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越來越深,就像國與國關系一樣,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不借助他人而實現自身發展。
二、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學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對大學生進行情商教育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德智體三方面的內容說,都包含著豐富的情商因素;而德智體三方面的發展也必須以心理素質為主要內容的情商教育為前提,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情商素質,德智體諸方面才能更好地發展,在進行教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本身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使這些教育活動的內容更加生動和具體。
在大學生綜合素質中,智力是大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因條件,沒有相當的智力水平,個體就不能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和實踐。但是,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人,由于其他個性品質的差異和心理素質水平的不同,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大不相同。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從1921年開始對1528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了整整半個世紀的跟蹤研究,發現早期智力超常的兒童,并不能保證其成年后具有杰出的創造才能和卓越的成就。那些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大多是意志堅強,執著追求,具有優良心理素質的人。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智商差異并不明顯,不同的人之所以會在實踐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情商水平的不同,包括意志力、學習習慣等因素。因此,大學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以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發揮,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發揮創造能力的目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具有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這些情緒能使人的記憶力增強,觀察力提高,而且能活躍思維,充分發揮心理潛力,使人精力充沛的去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獲得智力的高度發展。此外,在社會活動中,健康的心理也容易使人交往順利,適應多變的環境,融洽人際關系,保持心理平衡,從而在智力活動中創造出價值更高的成果。
三、提高情商水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要求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情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就是要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人格有多種因素組成,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人的許多性格特征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如熱愛集體、樂于助人、公正無私、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緊密相連,沒有健康的人格很難形成優良的品德,因此要培養大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就必須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求大學生應具備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在外還要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經常在各種機遇中進行選擇,不斷迎接失敗和成功的經驗。所有這些都必然加重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看,由于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的連續學習生活經歷和大學校園的特殊環境,使大學生的心理處于迅速發展和趨于成熟且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具有既豐富又矛盾的特點,心理品質的發展表現為不平穩和不平衡。例如,一些大學生因為生活的一帆風順和在科學文化知識上的優勢,常常帶有優越性和盲目自信的特點,但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又容易產生自卑感,變得消沉失望。有的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面情感豐富而復雜,另一方面情緒的變化迅速而強烈。由于自制力較差,常常造成情緒的動蕩和心理的沖突。還有的大學生由于自尊心較強但處理不好自尊和尊他的關系,往往產生人際關系上的矛盾。大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心理與生理的機能紊亂而影響健康。因此,在大學階段,不斷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要求。
作者簡介:楊普春(1979—)男,山東菏澤人,寶雞文理學院哲學系教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道家道教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