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標準的頒布和實行,幾年來各個課程的教育慢慢開始向著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的方向前進。初中社會包括歷史和政治兩大課系,這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課程如何能夠使學生將知識點熟記的情況下,豐富課堂氣氛和加強學生融會貫通能力的雙管齊下,是我們有待去探索的問題。本文就是針對初中社會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概述。
[關鍵詞]新課程;社會;教學;歷史與政治
新課程改革的頒布已經經歷了若干年,各個學校在這種新課改的發展中日益重視實踐教學和課堂知識的重要性,初中社會這門課程主要包括了歷史和政治兩門文科學科,這兩門學科的學習特征就是以歷史為脈絡向學生展示文化和政治的現狀,所以怎樣能夠在這門課教學上做到符合新課改的實踐教學要求,是廣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去探求的問題。
一、初中社會課程設置的教學理念分析
在這門功課上,有兩個重要任務,利用歷史和政治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新課程提出,“歷史和社會”要致力于培育學生的歷史感以及對自然、生命、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使學生繼續和弘揚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汲取歷史智愚,認同民族文化,具備開放的世界意識,形成積極向上和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
之所以將這門功課的教學理念放到這樣的高度去談,是歷史和政治都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袁騰飛在歷史課上說:現在的歷史劇我從來不看,為什么呢?因為這些皇帝皇后的喜歡自己喊自己謚號,比如在孝莊皇太后中大玉兒經常稱呼自己為“孝莊”,武則天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些都是目前某些劣質電視劇引起的歷史性的誤解,歷史課教學如果能像袁騰飛老師那樣,用幽默的話語生動的去指出生活中發生的誤解,其實歷史課的教學就能夠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而政治的教學時為了學生將來參和社會生活,能夠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并且政治課教學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所有學生的社會性發展,造就有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公民。因而“歷史和社會”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課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中心。初中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最高階段,代表著全民文化水準的基礎標準。因此,該階段的公民教育,不僅要學習常識性的社會、文化知識,而且要非凡關注“知識”背后的價值觀,注重培養學生有見識的行動能力。“歷史和政治”教學是促進公民的社會性發展、培養公民的福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重要課程之一。
二、初中社會課的教育策略分析
1、以教材為本,挖掘人文視點
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內容豐富,包括古今中外的歷史、哲學、地理、文學、藝術、科技、國際關系等,是文明的發展史的凝聚,其中對于歷史和政治的理論知識非常的豐富,布滿著人文氣息。所以,我們要從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視點,結合并利用當地的一些教學資源,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另外,“歷史和社會”教材中的仁愛、和諧、自省修身、謙讓禮儀等一些我國古代傳統美德,都是我們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視點。對這些人文視點的挖掘,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善于利用當地的一些教學資源,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組織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和紀念館所,通過這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心得身邊的事物所蘊含的人文視點,達到培養人文素質的教育理念。
2、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一個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在信息資源不斷更新,不斷擴容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會產生一些不利于中學生發展的知識,因此社會課程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中學生如何選取正確的、有價值的信息。讓學生收集資料是“歷史和社會”中新課程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但我們在一些學校布置的課程改革展示臺上,往往能看到學生們制作的精美的資料冊,但仔細分析這些精美的資料,我們發現不少教師沒有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認真閱讀,更沒有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的資料去分析和解決新問題。
教師可以規定各組確定在自己感喜好的古跡或者事件作為探究的課題后,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收集資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體的課件式的調查報告,推舉一人在課堂上代表小組發表本組的探究成果,各組組長要充分發揮各組成員的特長,會電腦的制作多媒體課件,會拍照的負責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組發言,保證每個成員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在此過程當中,每位學生都參和料的收集和整理,為小組出力,可以說,一份報告凝聚了全組同學的心血,是全組同學齊心協作的結晶,它既鍛煉了個體的能力,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三、小結
社會課程的設置對于初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的運用開發來說,都是極為有益的。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這兩個方面,社會課程都已經得到了成果。將來的發展筆者認為社會課程中應該多加入一些新的人文體驗類課程,在教育的選材上也盡可能去深化和創新,比如筆者認為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將來在社會課程上可以有一個專題,將世界上所有的先進科技成果和人文思想加入到課本中去,這才能體現出與時俱進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周勤.社會課程學習與探討[J].中學教育,2006,(5).
[2]余勝泉.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1,(6).
[3]粱瑞儀.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的研究[J].中國人文教育,2008,(6).
[4]王迎.社會課堂教學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2006,(4).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作者簡介:朱憲華(1954—) 男,浙江蘭溪人,浙江省蘭溪市永昌初中,中學一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