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文采教學訓練要從微觀入手,著重訓練學生譴詞造句的能力,巧用、妙用修辭的能力以及合理聯想與想象的能力。學生只有提高了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出彩。
[關鍵詞]作文文采;選詞煉句;使用修辭;聯想與想象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實行“基礎等級”、“發展等級”兩分法,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既要立足于題意、結構、文體等基礎能力的訓練,又要從文章的深刻、豐富、富有文采、力求創新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部分學生寫作基礎相對較好,但作文常難以擺脫呆板僵化的怪圈,文章缺乏文采與神蘊。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強調了文采對表現文章的重要意義。他說:“情者文之經,辭者文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①因此,增加學生作文文采,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和競爭力,越來越多地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關注。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及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為高中作文文采教學訓練要從微觀入手,對此提出幾點看法:
一、慎重選詞煉句,提升語言表現力。
高中作文,要慎重選擇詞語,必須做到簡明、得體。要訓練學生正確地使用詞語,要因文、因人、因地選詞,正確使用口語與書面語,正確區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等。選詞煉句是彰顯文采的基礎。如描寫夜晚母親勞作時的情形,學生寫道:
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蛋,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如此憔悴。
原是一句表現母愛的優美文句,因不當地使用了口語色彩濃重的“臉蛋”一詞,使整個句子的意蘊大打折扣。
作文文采訓練,還可以結合“選用、仿用、變換句式”這一知識點,訓練學生駕馭文句的能力。只有適當地變換句式,才能使文章搖曳多姿。如長句與短句的結合,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主動句與被動句的結合等。這樣才能體現出語言的變化美。這種錯落有致的文句,也為表情達意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如在一次仿句練習中,要求學生以“友誼”為主題寫幾句話。學生寫道:
友誼是春天的花朵,友誼是夏日的清泉,友誼是秋日的微風,友誼是冬日里的陽光。
友誼是春天那最美的花朵,有什么能掩蓋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友誼是冬天那最溫暖的陽光,又有什么能阻擋那真誠的安慰?友誼是夏日的清泉,是秋日的微風,是坦誠,是真摯,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愫。
可以發現第二句句式富于變換,錯落有致,有著較強的旋律感。在高中作文文采訓練中,如能將各種句式綜合運用,靈活搭配,就會大大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二、綜合使用修辭,增強語言的意蘊性。
美好的文章離不開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文章有了修辭的潤色,才具有文采,才具有可觀賞性。人們常說無喻不成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鐘嶸在《詩品》中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②《考試大綱》要求必須掌握的八種修辭格中比喻也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此用好比喻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腐朽為神奇,不僅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形象性,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打動人心。如學生習作:
蔞蒿青青,嫩嫩的就像剛出世的嬰兒,躺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掐一片嫩葉,就會泣出白色的乳汁,在陽光下,白色的乳汁像趕趟兒似的聚成了一粒粒油菜籽大小的珍珠。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蔞蒿的嬌嫩與可愛,富于生活氣息,給人以美感。又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寫荷葉美,這樣寫道: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
文句中,作者不僅運用了比喻,還使用了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寫出了荷葉動態的美和嗅覺、聽覺、視覺的和諧統一,的確是巧用修辭的范例。除了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也能夠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排比內容集中,氣勢較強,節奏鮮明,長于抒情。對偶句式整齊,音調和美,表意凝煉。在高中作文文采訓練時,一定要求使學生準確、熟練地使用常見的八種修辭手法,讓修辭為學生作文添上絢麗的一筆。
三、培養聯想與想象能力,增強作文文采。
要想文章富有文采,文句有意蘊,還必須借助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能力,這是貫穿于語文教學始終的。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語言的描述、場景的設置、懸念的創設來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可以從設改寫、擴寫、補寫、續寫訓練中切實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又與擴展語句,壓縮語段等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練習要求學生擴展“燕子飛翔”這個句子,使其豐富具體。學生寫道:
美麗的燕子在藍色的天空下,自由地飛翔著。
天空像籠罩著灰色的布幔,越發陰沉,一只燕子像流星一般掠過地面,又箭似的射上天空,歡快地叫著,飛翔著。
第一句只加了一些修辭成分,第二句的聯想與想象顯然要開闊得多。因此在擴寫、改寫、補寫、續寫訓練中,還應要求學生綜合使用語言表達技巧,使聯想豐富,想象合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句有意蘊。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中說:“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③即那些命意淺顯的作品,大都缺乏意蘊,可見文句的意蘊性在表現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中國歷代文論選》 王文生 郭紹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0).
②③《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 顧易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2).
作者簡介:張正茂( 1981—), 男, 漢族, 安徽池州人,學位:教育碩士,工作單位:廣東省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政工部,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作文教學分層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