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是音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良好的歌唱教學對于實現音樂教育的整體目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能直接抒發感情,愉悅身心。而那些題材豐富、內容健康、形象鮮明的歌曲,能夠直接感染教育學生,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質,陶冶他們的情操,啟迪他們的心智,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本文從歌曲本身、教師、和現實生活三個方面,淺談淺談中學歌唱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歌唱;審美教育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歌唱教學是高中音樂課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歌唱教學對于實現音樂教育的整體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歌唱教學過程中貫徹審美教育的思想是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一、用歌曲本身營造歌唱氛圍,讓學生感受歌唱的美
音樂藝術自身就應是美的化身。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演的體態形態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這是其它學科難以比擬的。它既能陶冶學生情操,豐富想象、開發智力、活躍思維,又能激勵學生奮發圖強,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通過歌詞的內在旋律,深刻內涵以及所表達的情感來引導學生想像歌曲的意境,帶領他們進入歌的境界,再配上歌曲的旋律,讓優美的曲調與詩一般的語言完美結合起來,讓他們陶醉其中,感受音樂和歌曲的美。例如《烏蘇里船歌》這首歌曲,描繪的是勤勞的赫哲族人民在烏蘇里江上打漁,獲得大豐收的景象,歌頌了新時期少數民族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在欣賞這首歌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例如赫哲人的生活風貌,烏蘇里江的美景等等,讓學生對歌曲所描繪的情景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除了烏蘇里船歌之外,還有很多跟江水有關的歌曲,但是他們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例如《長江之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松花江上》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欣賞和學唱這些相關的歌曲,感受不同的藝術風格,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從而感受歌曲和歌唱的美。
二、用教師的范唱讓學生觀察歌唱的美
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有感情地范唱,能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聽覺體驗,引領學生進入美的意境,不但能引起學生對歌曲的喜愛,啟發他們學習新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能使他們對一首歌獲得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范唱這一教學手段,尤其在歌唱教學為主的綜合課教學時,教師自身范唱往往比播放錄音的效果更好,也更有利于教學。近在咫尺的教師的歌聲會更加親切,教師的要求會更加有說服力,同時課堂氣氛會更加融洽,從心理上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更近。教師在范唱時不要過多考慮自己的聲樂基礎,但一定要考慮準確與富有表情,其形式可以是無伴奏的也可以是有伴奏的,這可以根據教師自身以及歌曲的實際情況決定。有伴奏的范唱能為范唱錦上添花,它能充分發揮教師的表演才能,充分表現歌曲的氣氛,是比較理想的范唱。自彈自唱的范唱一定要注意音響效果,伴奏不能過響,伴奏彈奏的難度要根據教師的現有水平,編排合理的和聲音型,襯托出歌曲的氣氛和效果。
三、結合現實生活,體驗歌唱的美
情感的表現可體現在古典音樂之中,它也可在現代音樂之中。學生平日所接觸的是大量的通俗音樂。如在課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課上找一點時間,機會給學生們自己,用幾分鐘聽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可以放松他們緊張的神經,建立師生的溝通使學生的音樂情感得到自由的發揮。課前教師應對歌曲進行篩選把關。欣賞或學習流行音樂學生非常喜歡,如在學生考試后,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便心情沮喪,教師選擇了學習流行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成敗,使學生明白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能勇敢面對,幫助學生走出陰霾的心情,起到了情感轉化的作用。在汶川和玉樹兩次地震之后,有一首叫做《生死不離》的歌曲被廣為傳唱,教師完全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教同學們學唱這首歌,用自己的歌聲唱出自己對同胞的關愛,對祖國的信心。歌曲不僅能陶冶學生自己的情操,還可以同學之間相互影響,同學們欣賞水平和品味在不斷的提高,學生臺上盡情的表現,臺下真情相伴反響強烈,情感投入越多,興趣就越濃厚。學生的性格、愛好等方面有差異所以選取不同風格的音樂與之相適應,相信這一時刻他們會表現出最真美的自我。
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目的不是為了學會一首歌曲,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歌曲中發現美,并找出表現美的方法,通過教學準確表達歌曲的節奏、音準、旋律等,還要求在演唱過程中,從速度、力度、音色、演唱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造的過程,通過歌曲這一載體,在潛移默化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美的精神享受的過程。通過營造濃郁的歌唱氛圍來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歌唱來表現及創造音樂的美;理解多元文化,促進學生理解音樂的美.學習引導他們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和音樂表現技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演唱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學生真正的感受與鑒賞、體驗、表現和創造音樂中的美。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洪楓(1976—),湖南湘鄉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就職于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