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應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環境,分析人物在此環境下的所說、所做、所想,并且對這些內容進行連貫思考,從而認識人物的本質特征。此外,還應注意引導學生以發展的觀點評價人物,允許學生用自己的眼觀點評人物,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人物形象;環境;情節;細節描寫;以生為本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人物形象是作者表現主題思想的代言人。因此,鑒賞此類文章,要重視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環境,分析人物在此環境下的所說、所做、所想,并且對這些內容進行連貫的思考,從而認識人物的本質特征。
在這里,我將以小說為例,談一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環境是小說人物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時間和空間的范圍。引導學生閱讀時,要注意作品的環境是什么樣的,對主題的表現、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如魯迅小說《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生活在封建、迷信、落后、冷漠無情的社會,對這一社會環境就要做深入分析。可以設計一下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如“‘魯鎮’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在那里表現出怎樣的世態風情?”“魯四老爺是一個怎樣的人?”“祥林嫂周圍的其他人對其態度如何?”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分析后,如能正確理解“魯鎮”環境,那么對主人公祥林嫂這一形象及其悲劇命運根源也就不難把握,從而也就正確理解環境與人物命運的關系,最終能認識到作品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質。
小說往往以情節取勝,把握故事情節也是分析了解人物形象的關鍵。作家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在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刻畫性格。可以說,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欣賞人物形象時還要從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中的動作、內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劇,就是由一個個事件連綴起來,她的性格也在情節的發展中豐滿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在具體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復述“祥林嫂”的故事,并提醒學生注意每個事件中祥林嫂的性格變化。這樣,一來可以鍛煉學生的表述能力,二來可使學生熟知內容,把握思路,在情節的發展中領會人物性格的發展。
綜上所述,分析人物形象,就應該從環境描寫、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入手。其中,環境是重點,因為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要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得以展開。另外,分析人物形象,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入手,如人物語言、行為、肖像、心理等的細節描寫。這就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的“所說、所做、所想”的問題了。
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性格的展現,是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老舍說:“對話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的介紹。”欣賞小說人物語言的過程,就是把握人物性格的過程,好的人物語言,共同的特點是高度個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如《祝福》中,關鍵人物魯四老爺的話不可不讓學生琢磨。在臨“祝福”時祥林嫂死了,四叔便“且走且高聲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種謬種!’”這話學生在反復閱讀和思考后就不難明確: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革和破壞他所信奉的統治秩序的行為。
人物的行動描寫,對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行動描寫往往在細處著筆,有著其他說明性語言所達不到的效果。如《荷花淀》中,夫妻話別部分,當聽到丈夫要到大部隊去了,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這足見她,一個溫柔善良的女性對自己丈夫的關心體貼。所以,對這一“震動”的“手指”,就要提醒學生多留一個“心眼”了。
人物的肖像描寫,是較快捕捉人物性格的途徑之一。如《祝福》中,特別描寫了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之前三個時期的外貌。從臉色的變化到眼珠的呆滯無光,是歲月滄桑在祥林嫂身上烙下深刻的苦難的印記,說明祥林嫂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成了垂死的人。只有在其“間或”一動的眼珠子中,才能感覺到她原來還是個活物。作者魯迅先生緊緊抓住“眼睛”這一心靈的窗口,讓讀者深刻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及其悲劇命運,也就更能讓讀者品味小說的主題。
人物的心理描寫,無疑是作者通過人物的內心活動來展現其性格特征的。如《邊城》一文中對翠翠細膩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那“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無由得之”的一種情無所依的心態,從而也讀懂了濃縮湘西文化的純真年代。所以,通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也是必須的。
通過以上所述的諸多途徑,可以引導學生鑒賞人物形象,但要注意一點,社會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復雜的并且是發展變化的,這是由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的。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審視人物形象,以發展的觀點來評價人物。如讀《祝福》,應認識到魯鎮上的人既是“殺害”祥林嫂的幫兇,又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讀《裝在套子里的人》,應認識到別里科夫既是封建沙俄專制制度的維護者,又是這個制度的受害者。
作為一名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反饋。那么,作文語文教師的我遇到什么問題了呢?在《邊城》一課的教授中,問及學生一問題:翠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一學生回答:一個天真的白癡。一時無語,很難用責備的話語去指責這位學生的曲解,因為這里有“時代差異性”。于是,在課堂總結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翠翠能生活在現代都市嗎?為什么?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真心希望學生能在《邊城》中看到現代文明。
從這些教學反思中,我想到了新的教學理念中語文教學所強調的“以生為本”。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教師們明明知道語文具有“不確定性”“不唯一性”的特點,卻也總是固執地在追求著一個“同”:同一的標準同一的答案,甚至同一的教學公式。而往往忘了可以“同”中求“異”。所以就理解人物形象來講,學生就只能停留在老師灌輸的印象,而少了自己刻骨銘心的印記。因此,既然我們提倡“以生為本”,那就尊重學生張揚的個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讓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每個人物形象身上所隱藏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