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以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結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的教學方式、語言藝術及其成功的經驗,就以如何借鑒“講壇式”的教學方式來完善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豐富個人的語言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意見。筆者認為,靈活借鑒“講壇式”的教學方式和語言藝術,一定會得到學生的歡迎。
[關鍵詞]教育;個性;語文;教師;語言藝術
一直年以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就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雖然它的播出時間錯過了黃金時段,但收視率仍一路攀升。欄目主講人易中天、于丹因此而成名。這必然引起我們對這個不靠帥男靚女、不靠華麗包裝而走紅的欄目產生濃厚的興趣,引發出許多的思考。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這樣的興趣和思考是很有意義的。
語文教師靠什么去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呢?靠的是教師個人的素質所展示出來的教學個性。而教學個性是對語文教師個人魅力、教學素質、教學境界的集中表現。實踐證明,缺乏個性的語文教學課不成其為一堂好課。
很難想象,在科技信息時代,學生還能耐著性子,墨守成規地坐在課堂里聽一堂枯燥乏
味的語文課。他們有一種期待,期待語文教師給他們帶來一個獨特的、全新的課堂,一個能夠有所發現、有所體驗的課堂,一個驚喜不斷、成功不斷的課堂,一個師生共創的、情趣盎然的課堂。遺憾的是,這種期待常常使他們大失所望。因為不少教師的語文教學缺乏個性,他們語言困乏,生澀、枯燥,甚至裝腔作勢,擺出大學問家的架子,但講起課來還是照本宣科,嘮嘮叨叨。這怎能使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呢?這不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說,“將人所共知的、現成的、無需理解力的、沒有生命的知識反復嘮叨,甚至人為地制造難點,自我迷惑,愚弄學生,這樣的教師白白辜負了自己的生命”嗎?
面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尷尬狀況,真有點讓人汗顏。所以易中天、于丹的成功也真讓人折服。那么他們的成功給語文教師帶來哪些啟示呢?本人認為,除了學識淵博以外,他們的語言藝術對完善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提高課堂語言藝術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用幽默的語言激發興趣
語言幽默,是易中天教授的一大特色。如在講《品三國經典語錄》中,易教授說
“大概因為袁紹這個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個帥哥,然后他三個兒子當中小兒子最帥,于是袁紹就認為老帥哥的接班人就應該是小帥哥,荒唐嘛,這不是荒唐嘛!”
“(袁紹)整天在家里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半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袁紹要另立新君,有一次把曹操請來喝酒,喝著喝著他掏出一個玉璽,估計是袁紹自己私刻的,跟曹操商量(一只手掂量著,作私語狀):‘你看……這東西,啊……怎么樣,咱哥倆干吧……’”
又如講述赤壁之戰曹軍疾病暴發流行之時,易教授說:
“曹軍得了非典與禽流感。”
諸如此類詼諧幽默的語言,在易教授的講座中比比皆是,濃郁的現代生活語言被易教授運用于講述古代故事,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讓我們耳目一新,在輕松愉悅之中對歷史事件銘記在心。我想,如果將易教授這種語言方式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一定會精彩絕倫,豐富我們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
但如果你認為易教授在講授古代故事時加入大量現代詞匯,是為了迎合、取悅觀眾的好奇心,那么你錯了。易教授沒有嘩眾取寵之心,更無胡編亂造之嫌。他的“品三國”中每個幽默的發揮,都是有證可考,有據可查的。易教授著書立說,亦莊亦諧的風格已經修煉形成了幾十年,走上“百家講壇”后,只不過是把這一向的風格淋漓盡致地發揮罷了。易教授曾說,要讓觀眾自始至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聽完你四十五分鐘的一堂課,你只有費盡心機,精心設計。何時講正史,何時抖個包袱,何時插入一個生動的故事,一并娓娓道來,讓自己的課起伏生動,跌宕多姿。這樣,不是使聽眾與講授者都處于一種愉悅的狀態中嗎?這不也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一種狀態嗎?
可是,有人認為能具備這種幽默語言的,非專家教授莫屬,中學教師只能聽而生畏。是的,幽默的語言要以學識為基礎,但對于科技信息時代的語文教師,針對現有教材,是完全可以達到這種幽默程度的。易教授不是也需要費盡心機,精心設計嗎?
其實,備課是關鍵。我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生聽課的情況:怎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怎樣使他們始終保持一堂課的興趣,如何使所授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如何消除歷史的隔膜,如何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等,備課時都要作認真的考慮。不過,適當加入一些現代詞語、流行詞匯來消除時間的隔膜只是一種增加語言的幽默感,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的手段,所以必須符合課文的內容和風格,禁忌插科打諢式的庸俗。其次,語文教師應像易教授那樣,費盡心機,精心設計,對講授的內容要廣泛查閱資料,搜尋課文(特別是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對流行文化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要多方考究。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厚積薄發。絕不可草率從事。
二、以有趣的故事引領學習
語文教學改革了幾十年,改去改來還是跳不出那套固定的教學模式:解題、時代背景、作者簡介、劃分段落、分析課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布置作業等。教師們似乎已經習慣于這種模式,用之于多種課文的教學也不無收效,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模式還真有很大的生存空間。然而,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則是違背其教學規律的,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必然受到遏制,從何而談創新精神和獨特體驗呢?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于丹老師趣解經典那一個個鮮活的范例讓我們記憶猶新,很值得我們借鑒。
她在講《論語》心得的時候,每解讀一則論語名言,都要穿插一則她精心選擇或編輯的中外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在原本枯燥乏味的論題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甚至“點石成金”的作用。況且,這些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的小故事、小插曲,在于老師柔聲細語、娓娓動聽的談吐中,常常讓聽眾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凈化和震撼。難怪那么多聽眾“搶座”,爭先恐后地聽她講課呢。
當前,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創造性,表現在教師引領下的多元解讀和教師指導下的文本處理。作為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如果能借鑒于丹老師的教學方式,多積累一些意蘊豐厚的小故事、震撼心靈的小寓言,點綴在課文的講解之中,在有趣的故事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定會感到妙趣橫生,意趣盎然,這樣的課一定能磁吸般地抓住學生,受到學生歡迎。
有的人認為要學習于丹老師的教學風格和語言藝術是難于上青天。不錯,要達到她現時的藝術效果,是會讓人質疑的。但如果我們了解到于丹老師讀研時從國學大師啟功,刻苦攻讀,恭謹勤奮,對啟功先生的治學精神和教學藝術尊崇備至的精神,你就會以自己的職責為重,揚鞭策馬,知難而進了。
誠然,對于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而言,興趣引導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教師語文教學個性帶來的魅力,無疑也是激發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但是,課堂教學與電視傳媒畢竟是有區別的。電視滿足于娛樂功能,如果過度崇尚“講壇式”的語文教學,也許會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某種傷害,甚至走向歧途。要知道,我們提倡借鑒講壇式教學的優點,并將它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是為了完善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豐富我們教學的語言藝術,不能視為教學個性化的全部。所以,借鑒講壇名家的教學方式和語言藝術,還需要把握一個度。語文教學領域中有很多東西需要嚴謹的態度,不是好奇心、娛樂欲所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