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就必須精心設計語文問題,給學生創設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學生建構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引發學生合理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創設課堂設問情境
從語文學習的認知本質看,語文學習離不開情境。事實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本身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無論是對知識的理解,還是知識的運用,都離不開知識產生的環境和適用的范圍。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和理解語文。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還要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識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興奮和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此,筆者就語文課堂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策略做一簡單探討。
一、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學家斯賓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有樂趣”。烏辛斯基也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新穎別致,使學生學習有趣味感、新鮮感。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在理順了文章的思路,簡析了詩的悲劇內涵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劉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個突發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一出現,立刻“逗”起了學生更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高潮。由此而見,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增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設置坡度策略
心理學家把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稱為“解答距”。并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把它分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長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個級別。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應合理配置幾個級別的問題。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應象攀登階梯一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此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語文課堂的問題設置,最忌諱的應該是那些大而不當的問題,在學生的思維還未進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時機尚未成熟之際,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較為深奧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問題,這自然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境地。所以語文教師應根據“解答距”的四個級別,層層設問,步步加難,把學生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向求知的高度。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這個傳統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如果賞析就此打住,也是可以的。而從問題設置坡度考慮,筆者就進一步提出能誘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在面對這樣一個題目時,學生心理已經有了準備,不會感覺到無從下手。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了,做出了許多個性化的理解。
三、巧設懸念策略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的強刺激,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引發求知動機。例如在學習狄金森的短詩《籬笆那邊》時,在分析“上帝”這個形象時,在學生的思維先是都固定在“權威的代表”“正統思想的化身”,“別人思想行為的禁錮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來扼殺世間美好事物的冷面統治者”上面,為了使探索更為深入,不要一葉障目,我順勢提出一個疑問: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結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們真的不需要“上帝”嗎?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走向更遠更深。再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筆者提出了一個疑問: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有學生認為:兩顆星相距的確很遠,但是雖然因此而無法相見,但是兩顆誠摯忠貞的愛心卻始終相依相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們看來,這河漢也就“清且淺”了。而另外的同學卻認為: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墒悄歉糁拥呐@煽椗瑓s不能騎著牛兒來往。咫尺之間,卻無法傾訴衷腸,只能無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團圓。通過巧設懸念,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既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愉悅,又喚起學生參與的熱情。事實上,現階段所使用的語文教材在每一章中教師都可以有這樣的設置。只要教師巧妙使用,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會有很大提高。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情景一方面應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應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優秀的文章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與激勵。實踐也證明,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設問情境的創設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能在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更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和能力,養成好思好問的良好習慣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創新精神,從而為學好語文乃至各門學科都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礎。
作者簡介:馮玉霞,女,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