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礎上,確定教學內容與目標,接著進行設計,著眼于學生與文本,從學生的現實角度與發展角度出發,因人擬定教學因文設計教學,抓住人(學生)與文(課文),才能科學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才能有所發現。也只有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又尊重學生,教育學生。
[關鍵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關于語文教學的思考與爭鳴,已經有一個較長的時期了,可是至今為止,依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以為,語文教學,特別是初級語文教學(高等語文教育,自當另論),仍然該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情為重中之重,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因人定文,依文而教,以有助于將來對漢文化的傳承。靜思教學,得以下淺見,望有拋磚之效。
一、樹立以“普通的人”為基本陣容的教學思想
知識時代的經濟呼喚并依賴著教育,而教育的各個學科都是以語文(各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語文)為工具,去進行闡釋、演繹、歸納和拓展、延伸。這種學科思想早已為我國葉圣陶先生所闡發,亦即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之一。
語文教學活動屬實踐活動,實踐的要素如目的、意志和它本身的知識在其中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本應指導語文教學,但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常常習慣于課堂或課處的“大鍋飯”——“一鍋煮”。因而,“普通的人”中只有“少數冒尖學生為教師所注意”。在現行教育體制的管轄下,少數人升了“級”,而大部分由于知識尤其是書本知識級別而產生差異的“普通的人”從陣容中流向社會,特別是農村職業學校。正是因為“級別知識”的差異,“大部分”很可能成為那一級以后的“自然人”,除非繼續學習。
經驗型的語文教師眼中看到的是學生成績,時不時地忽視非智力因素;而學者型的語文教師看一個學生的情商甚至比智商重要,那是因為戰勝自然、擒獲未來而至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一個人情商的高低。從理智出發,人應該都有用,學校里的孩子沒有一個是壞孩子,弱智并非弱能。從美學角度看,“浮木”的美學價值不一定比紫檀木低,雖“朽木不可雕也”,但它可經后天的“加工”而置諸展覽廳,供人們鑒賞、玩味。在學校里,語文教師要面對全體學生,按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培養一個個未來社會的建設者。
語文是關于對人類生命過程中一切活動描述的符號和想象的科學。一位語文教師和一位班主任或一位校長不同,相對于學生,前者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開啟者,后者是約束于形式邏輯方面的管理者。在以語文為對象的學習過程中,假若一位語文老師以自己的思想去轄制即使是某一學生的求異思維,則熄滅了這一學生裝的思想火花,無異于“抹才”害命??傊覀兘虒W對象中的“人”,一個都不能少。
二、“以人為本”去揚棄來更新教學觀念
中國語文教學在孔子時代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等級觀念影響,竟在當時出現了“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說教。今天,這種觀念已被人唾棄,但人為地將學生成績分門別類,通過測試摸底排隊的做法仍司空見慣。這一點,還是孔夫了的“有教無類”觀念高明,雖歷經劫難而永葆青春,因為這種說法堅持了“以人為本”。
在教學上,“以人為本”的實質是教學雙方的人格平等。目前,一談教育,熱門的活題便是“素質”,甚而“創新”。說這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確定無疑,然而面對農村職業學校語文教育的現狀,如何加強素質教育,又如何去創新,應是我們思考的深層次的問題。
語文教學從它開始的時候起,就同時存在著它的教學觀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觀念被不斷地嬗變、揚棄,并被賦予新的內涵。在注重教育與人的發展的今天乃至未來,我們應該特別關注下列語文教學觀念:語文教學的年齡階段性、人格的差異和對策、人與自然的融合、語文教師的素養和“學會教學”、語文教學環境的創優。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應以體現人類社會的“真善美”為準則
語文教學內容,目前非但指語文教科書,還應包括廣泛的課外閱讀,這應該是無可爭議的。只有人才能言其創造,而生活這本大書是人的自下而上環境、創造環境,也是當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生活于同一地球的“教科書”。
語文和其他的知識一樣,應包括兩類:一類是可編碼的知識即語言文字,另一類是意會知識即文學知識等。這樣看來,中學語文最好是一本《漢語》,一本《文學》。文學作品的入選,有一種觀點認為,必須是經過起碼十年以上時間檢驗的真善美的作品。這種觀點無疑是對的,但有許多好的時文,以編輯深思熟慮后也可以當教材,因為時代在前進。只要是“繼承了我國仁人志士的傳統意識和民族心態,又注入了新時代思想的血液”的作品大抵都可在入先考慮之列。今天職業教育的語文教材已做到了這一點。
再說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的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是首當其沖的選擇。一套語文教科書,對于當今信息量相當豐沛的中學生是遠遠不足的。有人主張,課外閱讀時間應是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時間的兩倍,那么,到哪里去尋找課外閱讀的材料呢?這應該按年齡而大體框定。小學階段,可否以游藝為主,因為“兒童與成人的游藝形式,導致了文化趣味與文化追求的接近”。初中階段,可接觸一些文學刊物,輔以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為初中生已處于發育階段,對人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階段,鑒賞品味較高一級的文學作品,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藝術陶冶,以達到識別、向往“真善美”的境界。
作者簡介:張光明(1979—),男,河南省鹿邑縣人,2007年6月本科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00年8月參加工作,一直在河南省鹿邑縣教師進修學校從事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