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俗通譯》(后文皆簡稱《風俗通》)是漢末學者應劭所撰的一部古代雜史類專著,其以聲訓為其主要訓詁方法,訓詞和被訓詞之間,大多數在聲、韻兩方面都有一定聯系,這為我們從語音角度探求命名之由,進而探索漢末風俗人文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關鍵詞]聲訓;《風俗通義》;探索解析
“《風俗通義》,隋書經籍志入之雜家”[1]內容以考釋議論名物、時俗為主,記述了許多有關東漢社會風俗的情況,為我們研究當時生活狀況、民風習俗、用語習慣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東漢末年,‘王室大壞,九州幅裂,亂靡有定,生命無幾’(《風俗通.序》)漢代儒生經過黨錮之爭的鎮壓迫害,多數人隱居不仕,以教授著述為志,獻身于學術。”[2]聲訓也正是在這鎮南關氛圍中盛行的一種專門研究名原的訓釋法。兩漢時期,隨著經學的興起和發展,訓詁學也興盛起來,聲訓理論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和興盛起來。[3]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聲訓的研究,主要分為兩條途徑:(1)內部研究——對聲訓性質、范圍的界定;(2)外部研究——對專書的聲訓分析、同聲訓密切相關問題的探討。[4]其中聲訓的專書研究主要集中在《說文解字》、《釋名》、《爾雅》、《孟子章句》、《廣雅書證》、《白虎通義》等訓詁專著的研究上,其研究的內容、方法和角度均有不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而相對較晚同時期專著《風俗通》研究涉及則較少一些。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風俗通》一書,大量使用聲訓的手法訓釋名物,這對于我們通過聲訓的探究,了解當時的語音、社會風氣、習俗有積極意義。歷來學界對聲訓材料的研究通分別從訓詁和音韻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本文以《風俗通》為依據,從訓詁的角度入手,研究應劭在《風俗通》中所使用的聲訓訓釋方法,為以后進一步從音韻方面探究作鋪墊。
一、聲訓的確認及意義
簡單來說,“‘聲訓’就是因聲求義,即通過語音尋求語義。”[5]詳細來說,“是用音近義通的詞來作訓,因為訓釋詞與被訓釋詞之間有詞音的關系,所以被稱作聲訓。但是,聲訓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顯示讀音,而仍是為了顯示意義。如《說文解字》:“衣,依也”,是同音互訓;又如《說文》豈部:“愷,康也。”是雙聲互訓;再如《說文》人部:“僑,高也。”是疊韻互訓。”[6]也就是說,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起義也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它所依據的原理是聲義同源。何九盈先生又認為“聲訓,古人也叫‘諧聲訓詁’。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詞去說明被釋的詞的來源,也就是以詞的語音形式為先決條件來說明兩詞之間的語源關系。”[7]本文主要采用王寧先生的觀點,認為聲訓是探求命名之由的訓釋方法,它更多的目的為了顯示被訓詞的意義。因此,下文集中對“某,某也。”的聲訓詞條作了統計整理。
二、《風俗通》聲訓應用分析
《風俗通》全書共有聲訓詞105處,(其中含佚文47處),主要集中出現在原文的《黃霸第一》、《聲音第六》、《怪神第九》《山澤第十》等章節。特別指出,考慮到佚文的權威性和可信性,本文的研究僅以原文的58處為依據探討。
本文綜合陸宗達和王寧兩位先生在《訓詁方法論》、《傳統字源學初探》、《論字源學與同源學》,王寧先生的《訓詁學原理》,后世學者魏宇文《釋名》研究綜述等著作及論文中反映的對聲訓分類的概括,結合《風俗通》的語料特點將訓釋詞和被訓釋詞的關系概括為以下幾類:
1、以音同音近為訓
(1)皇者,中也,光也,弘也。《黃霸第一.三皇》11.
《說文解字》:皇,王部,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胡光切
中,丨部,內也。從口。丨,上下通。陟弓切
光,火部,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古皇切
弘,弓部,弓聲也。從弓厶聲。厶,古文肱字。胡肱切
通過查閱《廣韻》對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分類表[8]可知皇屬匣母唐類韻,中屬知母東類韻,光屬見母唐類韻,弘屬匣母東類韻;訓釋詞和被訓詞皆屬于唐、東韻,這是音近字為訓的典例。
(2)巡者,循也。《山澤第十.五岳》376.
《說文解字》:巡,辵部,延行皃。從辵川聲。詳遵切
循,彳部 循行順也。從彳盾聲。詳遵切
通過查閱《廣韻》對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分類表,可知巡屬邪母諄類韻,循屬邪母諄類韻;訓釋詞和被訓詞同聲同韻,這是音同字為訓的典例。
類似的音同音近為訓還大量的散見于各章節中,共24處,占總數的41.3%。還有如:“霸者,把也,駁也。”
2、以同聲符字為訓(同源字為訓)
例如:春者,蠢也,蠢蠢搖動也。《祀典第八.祖》327
蠢蠢動搖者,為之春也,“春”是“蠢”的源詞,“蠢”因“春”而得名,此處又以派生詞“蠢”訓釋源詞“春”。
類似同源字訓釋方法的,在《風俗通》中出現16處,占總數的27.6%,還有如:“祖者,徂也。”《祀典第八.祖》。
三、《風俗通》聲訓局限與不足
由上述聲訓的訓釋方法地分析可知,《風俗通》中聲訓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而非單一的,可見聲訓是一個復雜的現象。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其《風俗通》中聲訓本身也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1、一個詞往往有幾個聲訓
如在《黃霸第一.三皇》中有:“神者,信也。”而在《怪神第九.序》中有出現了“神者,申也。”一個言其信,又一個言其申,顯然是兩種不同的訓釋。
按照劉熙在《釋名》里面的解釋,同一事物的名稱來源,應該只有一個,但是本書中,同一個詞在同一本書中,存在兩個或多個訓釋詞,即可理解為存在兩個或多個意義不同的訓釋,這顯然不夠嚴密、科學。
2、將復音詞拆賽解釋
《黃霸第一.三皇》中對伏羲的闡釋如下:“伏戲,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類似的例子同樣出現在《黃霸第一.三皇》對神農的闡釋中:“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后世我們都知道,只是兩個指人的名稱詞,實為一個語素,像這樣拆分來解釋,顯得牽強附會。
這些詞本為連綿詞,聯綿詞是單純詞,只含有一個語素,在《風俗通》中像上例這樣把聯綿詞拆開進行單個詞的訓釋,只是純粹移植了探索單音節詞的方法,卻忽略對聯綿詞結構的分析和把握,這樣得出的結論必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3、純粹是聲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上胡亂加以聯系,參進了讖緯迷信的說辭,也是不科學的。
如:《黃霸第一.三皇》中“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左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9]因此,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要有揚棄精神,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研究、分析。
就其根本而言,聲訓是一個與詞義和文化背景都緊密聯系況且復雜的問題,理解古人的聲訓時不能簡單地只探究詞義而忽略當時復雜的文化背景,而應該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和研究。從文化角度對某些聲訓進行重新審視和研究,是一個嶄新的領域,但是也需要多方求證,多角度地分析才能避免誤解和歧義。另外,音義關系是聲訓的核心問題,在學習和研究《風俗通》中的聲訓過程中需要我們重點和準確地把握。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由于材料的極限和東漢時期語音材料的有限性,現在我們關于語音的研究還不成熟,將在以后的學習中對聲訓詞之間的語音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1981:2.
[2]李建國.漢語規范史略,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73.
[3]張艷艷.《說文.女部》聲訓研究[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理論版,2008:10.
[4]陳秀利.20世紀90年代以來聲訓研究綜述[J].黑龍江:佳木斯大學學報,2007:9.
[5]王繼洪.《釋名》聲訓體例初探[J].
[6]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105.
[7]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8]楊劍橋.漢語音韻學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72、83.
[9]李建國.漢語規范史略,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72.
[10]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7:314.
作者簡介:孟心,女,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