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作為主體的主動發展過程,需要以科研帶動教師培養,并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教師的專業知能為基礎,以行動反思為導向,以對實踐經驗的持續探究為途徑,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專項研修;評價考核機制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阻力:內驅力不足
內驅力一詞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來的,以表示激起行為機制的原動力。人的內驅力可分為兩大類:由饑餓等生理需要而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一內驅力,又稱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級的內驅力;由責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會性需要所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二內驅力,又稱社會的或高級的內驅力。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動力來源于第二內驅力,而內驅力不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阻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種是“雖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領導表揚不激動、批評不生氣安于現狀的自滿心理的教師;一種是自感底氣不足,與名優教師距離相差太遠,認為可望而不可及,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的教師;一種是目中無人、夜郎自大,批評不得、表揚不起致使同事關系緊張而孤立自我,自以為是的自傲心理的教師;一種是沒有追求、沒有干勁,把教師的職業只看成一種純粹謀生手段,甘愿落后的自庸心理的教師。“爭天下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對上述教師應采取“攻心為上”的“心本管理”,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成才氛圍,喚醒教師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此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以科研帶動教師培養
1、實施教師的專項研修。“教師專項研修”是指教師以個人或集體(2—3人)為單位,在確定某一專項內容后進行研修以提高個人造詣獲得較多成果的一般過程。這一活動的實施要求教師立足課堂,基于課標,重點研究教材與考試,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層次與水平,應積極拓展教材,高于教材。學校從校本研修入手,讓教師廣泛參與各項課題的科研工作,使課題立項立足于校本,促進教師的科學發展。教師可選擇適合于自己特點的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參與課題研修,提高理論水平。
2、實施教育敘事研究。學校根據教師專業成長不同階段的需要實施相應教育敘事研究。其中六年以下的青年教師,根據他們教學經驗的不足和科研水平的不足,以立足于課堂為主要目標,主要是進行描述性敘事研究。我校提倡師師相互聽課、相互探討,通過活生生的教學案例,培訓年輕教師的基本教育教學技能,引導他們淺層次的敘事研究,鼓勵青年教師寫好“教學后記”、“教學日記”等。
(二)為青年教師營造成長空間
眾所周知,一個新教師要成為一位名師,要在一線錘煉多年,可謂是“吹盡狂沙始到金”。老教師是財富,是一筆豐富學校內涵的寶貴財富;新教師是資源,是推進學校長效發展的終極資源。如果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學校就得不到持續發展。根據我校師資配置的實際情況,高級教師和6年以下青年教師的比例各占專職教師的1/3,為此學校確立“抓兩頭促中間”的戰略定位。為此,學校領導層不再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而是成為服務者,為教師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的培養空間和發展平臺。如為了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學校定期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及時了解青年教師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緒,排解困難、疑惑,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聘請專家名師定期開展系列講座,進行學術引領,專業指導,不斷提升業務素質;定期舉行各類教學技能的比賽,提升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建立青年教師成長檔案,注重其發展軌跡,提供提升的參考依據。
(三)建立多元的評價考核機制
推行教師評優評級制度。為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整體水平,調動教師積極性,發揮教師創造性,努力促使教師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多出成果,同時為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真正實行“優勞優酬”的分配制度,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為此,學校根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堅決向一線教師傾斜,尤其是名優教師傾斜,切實體現優秀教師的價值,激勵教師爭先創優、脫穎而出,起到穩定和吸引人才的作用。①制定教師培訓保障制度,有針對性的目標與要求,有具體的措施和保障培訓落實的經費。當然,無論是其職前培養的孕育時期,還是在職培訓時期,都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密切地與我國教育改革的方針政策聯系在一起,與學校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與身邊的教學,與生動活潑的學生的變化聯系在一起。②制訂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性評價標準,形成定期檢查、督促、考評制度,納入學校對教師的目標考評,形成學校有要求、教師有新的專業發展目標的格局,并不斷完善、修正個人階段性發展計劃,真正的從“要我發展”轉變到“我要發展”的本位上。③制定競爭激勵機制,用好教師培訓專項經費。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技能比賽、展示活動,公平競爭,表彰優秀,并給予一定的獎勵。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改進、提高和發展,增強信心,鼓足動力,激發創新,激勵成才。
雖然學校開展了一些校本研修、教學反思等活動,但基本基于校內同層級教師的橫向支援,明顯缺少了縱向的引領,讓教師覺得專業發展的方向、目標和要求不很明確,教師缺少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責任和動力,活動顯得有些盲從和茫然,教學方法、教師素質、教學質量還是不盡如人意。教師發展的實踐觀,歸結成一句話,就是在實踐中,通過實踐,為了實踐,與教育實踐的密切聯系是發展的基本手段,而教學教育實踐的變化,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學校逐步形成相應的策略,以教師的專業知能為基礎,以行動反思為導向,以對實踐經驗的持續探究為途徑,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施海文,女,浙江樂清人,大學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樂清市雁蕩海島寄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