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充當著學生人生導師的重要角色。溝通作為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筆者從培養溝通意識、了解溝通對象、確定溝通內容、完善溝通方式等四方面著手,就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方法問題展開論述,詳細闡述高校輔導員如何在溝通的每一個環節上進行具體操作,通過良性的溝通循環達到思想育人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輔導員;溝通;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
當今的80、90后大學生,普遍缺乏溝通意識,往往在進入大學前家庭和社會就沒能很好地塑造其良好的溝通意識,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采取適當方法,從頭培養溝通意識。在溝通循環的眾多環節中意識是基礎只有解決了溝通意識的問題,才能很好地開始溝通之旅。無論學生的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只要主觀上有了積極主動的溝通意識,那就等于有了打開溝通之門的鑰匙。作為輔導員,引導學生建立溝通意識的同時,也應自覺地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教育觀念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為學生做好教育、引導和榜樣的作用。作為溝通主體的大學生,有了溝通意識,就會積極主動去與輔導員溝通,這有利于解決自己遇到的艱難或困惑,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輔導員可以通過開展專題溝通活動、引導學生寫大學生活日記、開展良性溝通共筑溝通平臺座談會等來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建立良好的溝通意識。
二、了解溝通對象
輔導員的主要溝通對象是大學生,在溝通循環中了解溝通對象的特點是進行良性溝通的前提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高校輔導員應多關注表現一般、默默無聞的學生,而不是那些優秀的或最差的學生,一般學生恰恰是輔導員溝通的一個盲點。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更多不同層次的高中畢業生,進入了大學校園,筆者根據自己和學生的溝通經驗將學生分成以下兩種類型:
(一)壓抑冷漠型,一部分學生因為高考失利,導致自身對現有學校環境和師資力量抱有不滿,并未能在進入大學后轉變觀念,鉆死牛犄角,一味抱怨外在環境,這樣的學生可能出現溝通不暢和學習情緒低落等問題,并容易和輔導員及同學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極可能情緒冷漠、感情壓抑。
(二)自暴自棄型,高中時代的佼佼者,進入大學后自己曾經的優勢喪失殆盡,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困難,產生不自信和對未來感到迷惘,對繼續深造和就業失去希望,有自暴自棄的傾向,迷失自我,外在表現郁郁寡歡。
三、確定溝通內容
在溝通內容上,要做到準確、全面、深入。在進行溝通之前,輔導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了解溝通對象的特點和具體情況,更應該確定溝通內容,明確切入點,切勿眉毛胡子一起抓,要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行千里的道理。例如大學生的性格特質,愛好專長,心理波動,疑難問題、精神困惑等等,還要考慮用什么方式與學生談心,用什么話語開導學生,希望學生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能給學生哪些幫助等等,這些都是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內容,需要輔導員認認真真思考,做到胸有成竹。
四、完善溝通方式
時下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方式五花八門,既可以進行直接談心,也可以利用手機、網絡等進行虛擬連線,還可以通過第三方媒介進行交流。筆者認為,目前還是以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溝通方式為主導,適當輔之以虛擬連線和通過第三方媒介的溝通方式。以上三種溝通方式并行不悖,既可以同時運用又可以單獨發揮功效。面對面的溝通,占主導地位,可以拉近輔導員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溝通變得相對簡單易行。畢竟輔導員可以根據溝通主體——學生的日常行為動態和思想波動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生,還能讓學生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幫助,這是其他兩種溝通方式所無法取代的。當然,手機,網絡等虛擬連線早已成為現當代人溝通不可缺少的方式,優勢在于可以避免面對面交流所遇到的尷尬和兩難,收到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至于第三方媒介,多是通過與溝通主體關系密切的特定角色進行信息傳遞和滲透最終達到溝通目的,這種方式較前兩種趨于間接,也許針對特殊學生群體更加有效。但無論是上述哪種方式,既然溝通是一種雙向互動行為,那么作為高校輔導員,就不僅要作一名說教者,更要作一名傾聽者,用發自肺腑的愛心和誠信去打動、感化學生,只有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才能收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在創建和諧校園的大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方法至關重要。能否實現溝通的良性循環,使循環中每一個環節成功有序進行,更多地取決于輔導員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透徹領悟溝通的方法要領。相信只要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溝通工作一定會得以順利進行,思想育人的目的一定能夠通過輔導員的辛勤努力成功實現。
參考文獻:
[1]楊揚,沈燎.淺談高校思政輔導員的溝通藝術.科教文匯.2008(8).
[2]仇大園.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初探.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6(12).
[3]費汝海,趙紅英.大學生有效溝通重要性的現實剖析[J].教書育人,2007,(6):63-65.
[4]曾偉.當前大學生的特點與思想政治狀況及其教育對策[J].科技信息,2007,(16):31-32.
[5]吳江,孫艷華.輔導員如何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87-89.
作者簡介:孫博,(1982—),男,河北省唐山市人,唐山師范學院基礎教育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