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已成為諸多教師的探討“課題”。而傳統的評價,由于它注重在教育過程結束時對教育活動及其效果進行價值判斷,或對教育對象進行資格認可,往往只有目標評價,而無過程評價,只有選拔性功能而無發展性功能,為此抑制了學生的發展,在這種評價體系的支配下,一再失敗的學生無法發現自己,激勵自己,從而進一步失去他們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部動力,帶來了差生多,差生越來越差的結果,顯然傳統評價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談談語文實踐中的鼓勵性評價。
[關鍵詞]語文教學;鼓勵性評價;模式
一、鼓勵性評價模式及功能
傳統評價只以分數為評價的唯一依據。鼓勵性評價除了分數以外還以個性的多方面發展,以及多方面素質為評價的依據,與素質教育目標相一致,它認為只要智力正常的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并且都有成功的愿望,“學不好”,“不要學”是非智力因素向題,是教育不當的結果;其次,在評價方法的改革上提出適應學習困難學生特點的以鼓勵為主要方式,以個體為參照標準的形成性評價,旨在培養學生成功心理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使無論哪一類學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取得基礎取得最大的成功。
教育評價是有發展和分等的雙重功能。而傳統評價只重評價的分等功能,忽視了評價的發展功能。鼓勵性評價不僅有“證明”的功能,而且人“改進”的功能。它著眼于學生發展,在評價中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力的發展;促使學生主動發現自己,主動發展自己。同時,也使教育者能正確認識學生,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激勵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奮斗的覺醒力。
二、鼓勵性評價與學生發展的支持性環境
個體的自我認識是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與自己地位相似者的比較而逐漸形成的。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自我意識的發生、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3~14歲是個體接受社會化影響最深時期。此時,個體注重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自我認識缺乏自身某種固定的價值標準,往往以外界的評價為轉移,所以自我認識很混亂,不穩定。鼓勵性評價對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學生自我認識能力低的特點,認為首先應佑護他們的自我意識不受學業的影響,必須提供一個支持性環境,即以學生的優點為支撐點,使學生始終對自己充滿希望。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杰和伯令綱在,《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和鼓勵能夠使孩子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感,會設法以同樣的行為再得到表揚和鼓勵,成為良好行為產生的致力。批評、訓斥、嘲諷、體罰、恐嚇這些消極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變得心情陰郁,畏首縮尾,毫無生氣。”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們的自信心,進取的銳氣,活潑的靈性,開朗的性格,就是由于父母和教師采取了鼓勵、表揚、贊美、寬容的教育方式,我們的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新一代人的風貌。
三、語文教學中的鼓勵性評價
語文教學是一門負載豐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重要學科。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修改品格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小班化教育的語文教學中,旅行鼓勵性評價、更有利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更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那么,在語文實踐中如何實施鼓勵性評價呢?
1、 以努力發現尋找學生的優點出發點
找學生的優點是鼓勵性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教師在語文實踐中堅持這樣的評價出發點是十分重要。長期以來,傳統的以學習成績提高與否為標準的評價成為一種教師指導、壓制學生,尤其是“差生”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學習語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績愈來愈差,從“單差”變成“雙差”。在語文實踐中,我堅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無全才”的思想,努力幫助學生發現尋找自己賴以進步的優點,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點燃前進的希望之火。
2、以鼓勵和表揚為基本點
在課堂教學中,常有些“差生”會做出與課堂教學不相稱的行為,教師由此狠批他們,久而久之,成為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心理學表明,有行為的問題的學生常常是學業不良而得不到教師和同伴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便通過一些極端言行,如違反課堂紀律等來表現自己,吸引別人的注意,宣泄內心受壓制的情緒,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批評、指責不僅效果不大,相反還會引起嚴重的尊重缺失感。因此,應從他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出發,多加關心和幫助,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
3、以學生個體為主要評價參照標準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實踐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應強調學生原有基礎的發展,充分重視個體參照標準,即使“差生”,只要他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發展,不斷得到正確評價,就會促使他產生自我的效感,不斷發現自己,逐步增加內動力,從而不斷接近、達到、乃至超過社會參照標準。在語文實踐中,我采用了分層評價的方法,如寫字和作文評價中,根據學生實際制定A、B、C多級評價標準,允許學生自愿進入某一個級別,達到這一級別的標準后,可進入上一級別,以稍高一點的標準予以評價。這樣使每一類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他們的努力是能看到的,他們的成功是能實現。
作者簡介:武亞麗(1977—),女,漢族,澤州縣高都鎮人,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