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而語文素質教育就是依據人的發展和未來生活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質為根本目的,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形成學生的健康個性為根本特征的學科教育活動。根據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大力推行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途徑。我們應該把語文實踐活動當作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又是其繼續和補充。作為語文教學整體的一部分,語文活動注重與課堂教學銜接,對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起延伸和補充作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學科性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
一、語文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程資源的多元化,給予探索者很大的研究空間,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涉及的范圍極廣,有許多資源已經被利用得很好。我們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動腦筋,不斷開發利用好身邊的課程資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科書這一資源。教科書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依托教科書進行開展。每冊教科書一般都會安排兩到三個語文實踐活動,編者都會在此中給出一些建議性的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的實際情況有重點的開展活動。如結合蘇教版九上語文實踐活動“廣告多棱鏡”,筆者在學生中開展了“我為學校打品牌”廣告征集活動,讓學生發揮創造力,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結合蘇教版八下語文實踐活動“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圍繞學生心理健康和新時期的師生關系兩大校園熱點問題舉行班級研討會,并邀請任課老師參與討論。研討后將各種意見歸納整理成了《校園熱點問題研討紀要》。
(二)充分利用好現代視聽技術、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當今已是一個信息時代、科技時代,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是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比如可以開展網上讀寫與交流活動,指導學生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訪問一個教育類網站,在自己需要的欄目中閱讀有關文章,并將閱讀感受寫成文章互相交流。再比如,可以開展一次有意義的視聽活動,通過多媒體播放,教會學生聽和看的方法,提高他們搜索信息、處理信息、記憶信息和重現信息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好校園活動資源。學校每個學期都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大型集體活動,如果能把語文實踐活動和學校活動結合起來,也不失為一種省時有效的方法。如演講比賽、辯論會、書畫比賽、賽詩會、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都可以體現語文的實踐性。
(四)充分利用好地方資源。如筆者在教授《蘇州園林》一文時,充分利用了地方資源,將學生領進蘇州名園——拙政園,通過視覺的角度去領會葉圣陶先生在文中對蘇州園林特點的經典概括,并要求學生將園中的景致拍成照片、配以文字,開展了“走進拙政園”攝影美文展。通過這一活動,既讓學生走出了課堂,開闊了視野,也提高了學生欣賞美、感悟美、表達美的能力。此外,本人在教學中充分挖掘了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學生中開展了“尋找唐詩中的姑蘇”活動,一時間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誦讀唐詩的熱潮,無疑,這樣的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精神情操是很有幫助的。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教材中的一個亮點,對實施新課程標準來說,它的出現無疑是一項重大改革。從課程基礎理念來看,實踐活動對學生素質的整體優化,對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一)根據學生特點,確定每次實踐活動的目標。
雖然語文實踐活動亦強調統整性,但是在一次活動中想要提高學生方方面面的素質是不現實的。教師只有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自己知識能力的特點,確立實踐活動的目標。
例如,編者在蘇教版七上第一單元中安排了語文實踐活動“我愛文學”,筆者在教授這一環節時,考慮到學生們剛從小學升人初中,首先需要的是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我將本次實踐活動的目標定在“走近文學、走進文學”上。首先引領學生走近文學,帶著他們一同學習課文《為你打開一扇窗》,初步認識什么是文學;接著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課文《繁星》、《冰心詩三首》,通過對文章的直觀感受來欣賞文學的魅力;最后放手讓學生自行搜集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或者自己動手寫一篇得意的作品,在課上進行交流。通過朗讀、賞析、撰寫等多種方式帶領他們走進文學。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們對文學的熱愛,為以后的語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又如,在開展“尋找唐詩中的姑蘇”活動時,鑒于學生們對古詩誦讀意識的缺失,我將“搜集唐詩、誦讀唐詩,從而了解蘇州的歷史”定為本次活動的目標,通過搜集和誦讀數量的多少評出獎項,一時激起了學生對唐詩的無比熱情。實踐證明,此次活動的實施的確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二)重視教師的調控作用。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活動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學,應當在其中扮演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教師只有在活動中發揮啟發、咨詢、導向的作用,才不致讓活動放任自流,偏離正確的軌道。
1、分組調控
在開展蘇教版八下“市場新商品調查”活動中,我要求學生自由分組,結果發現學生往往也以“階層”分組,強強聯合,弱弱相幫,這樣就造成了班級中的一部分學生沒能組織起活動,他們的活動成果少得可憐。所以優化分組是活動前的重要準備,要讓人人都參與到活動中去,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質,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人的能力。
2、活動中的調控
語文實踐活動重在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是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調控。在開展“保護野生動物的一次活動”(蘇教版七下第四單元)中,許多小組采用了制作PPT的形式,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但我發現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把課件制作得更精美上,而忽視了制作內容。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進行調控,把學生引入正軌,引導他們更好地圍繞語文活動展開。
3、調控好活動結果的呈現
每次實踐活動課學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如評選獎項、公開展示等)進行活動結果的呈現,有助于讓學生長期保持對實踐活動的“熱度”。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經常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在可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開展活動一定要體現“對學生有利,對教學有利,對學校的整體教育有利”的三個有利精神,堅持長期性、趣味性、開放性、自主性、鼓勵性的原則,使語文活動科學有序地開展,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引進一池活水。
參考文獻:
[1]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與框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尤佳,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1996年8月參加工作,執教于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任教期間曾獲得蘇州市教壇新秀稱號、蘇州市先進德育工作者稱號,并獲得周氏德育基金獎勵。2008年參加蘇州市區直屬初中語文優質課評比獲得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