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學生黨組織在高校黨組織建設中一直占有著重要地位,發揮著戰斗堡壘的作用,是各大高校貫徹黨的精神、執行黨的決議的前沿陣地。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工作難度也隨之日益加大,本文試圖從媒介素養教育方面展開,對如何創新思維、開拓思路、卓有成效地開展學生黨組織建設工作進行分析,并認為基層黨建工作已成為了高校管理者們所面臨的嚴峻課題。
[關鍵詞]黨建;媒介素養;教育理念;教育方式
一、媒介素養的內涵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當時主要是傳統學者針對大眾流行文化對傳統的沖擊而倡導的一個教育理念。隨著大眾傳播的興起,媒介素養教育也引起了廣泛關注,開始在歐美國家受到重視。1992 年美國媒體研究中心界定,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
我國引進媒介素養這個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目前也處于穩定發展階段。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卜衛給媒介素養教育下的定義為:它是培養公民媒介素養的教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學習判斷媒介訊息的意義和價值;(3)學習創造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4)了解如何利用大眾媒介發展自己。
二、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1、 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與歐美、日本等媒介素養教育開展較早,發展較充分的國家相比,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才剛剛起步,大多數當代大學生從來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的相關教育,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根據上海、新疆、陜西等地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所做的調查他們在媒介接觸動機和行為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點,目的相對單一,媒體消費僅僅處在娛樂的低端層次,對于媒介道德規范認知還比較模糊,傳播學領域的政策法規不夠了解。在媒介資源的使用上,也表現出較低的能力,不會利用先進的媒介獲取知識信息,利用媒介平臺發布信息的能力也較弱。所以說,媒介素養教育在當代大學生中的開展已經十分迫切。
2、媒介素養對于學生黨建的重要意義
在信息化大潮面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今高校政治工作的要求,在學生黨建工作中也顯得力不從心。由于市場利益的驅使,現代媒介日益以市場需求而進行工業化生產,呈現出低俗化和娛樂化的狀態,甚至出現一些與黨和國家政策相悖的輿論宣傳。這些消極的媒介信息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傷害,一些學生黨員在不良信息的誘導下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急功近利,大說假話、套話,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生了動搖。加強對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無論從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是大有益處的,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篩選有效信息、規避有害信息,提高社會生活能力。更從根本上杜絕邪教思想、反動言論對學生的毒害,同時加強了學生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把握住了話語權。
三、創新媒介素養教育方式,靈活多變的建設基層組織
1、建立媒介素養科學培養體系,強化理論教育,提高學生黨員媒介素養水平。
課堂教育是培養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文化素養的最佳陣地,對于課堂教育,是應該一直狠抓不放。作為大學課程設置之一,可以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科結構的單獨模塊,有條件可以成為全校學生特別是新聞傳播類科系的必修課程,讓學生懂得傳媒“擬態虛擬”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明確大眾傳媒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使學生黨員在理論學習中自覺的提高自身認識媒介、利用媒介的水平,通過現代化的傳媒,發揮“黨的喉舌”的宣傳作用。
2、重視第二課堂教育,在實踐中發展前進。
第二課堂,一直是大學生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拓展自身素質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成功邁向社會的奠基石,并且決定著學生今后長時間的人生道路。單純的理論學習遠遠不能滿足立體化的媒介教育需要。為學生提供深入傳媒行業第一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工作中親身感受媒介傳播的規律準則,在實踐中感知,在感知中得到熏陶,是媒介素養的根本。學生黨建工作,就是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把黨的訊息帶到各處,在實踐中走向前進。
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是當下高校教育的新領域。對于媒介素養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設中的具體方法和實踐也在探索當中。但是無論怎樣,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應該形成一種全面的、立體的教育模式,促成高效、合理的教育格局來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隨著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深入研究,我們會挖掘出更多好的思路和方法,也只有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大學媒介環境和高效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王世誼.當代中國基層黨建問題新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石國亮.論如何深化高校黨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1).
[3]陳震.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大學學報,2003(5).
[4]王玉明.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分析[J]當代傳播,2006,(04).
[5]宋小衛.西方學者論媒介素養教育[J]國際新聞界,2000,(04).
作者簡介:陳妍(1983—),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浙江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黨建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