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成績和城市中學語文成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還有農村家長的原因,作為農村語文老師應該清楚這些因素,根據學生實際,改進課堂教學,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練就終身受用的本領,促進學生自身人格的完成。
[關鍵詞]農村教育;語文改革;存在問題;改進辦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從根本上要求改變教學的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區教育課程改革歷時六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和城市學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中考語文成績平均只有82分,而交大附中平均98分,我們優秀人數只有一人甚至沒有,對這個問題,我們語文組也認真討論過,認為是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專業性不強,整體素質低。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素質教育,關鍵是教師。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是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就目前來看,農村中學語文教師隊伍的現狀制約著教學的改革。
1、專業性差,整體素質低。
就我了解的情況,大部分農村中學根本沒有國民教育的本科畢業的語文教師,語文科教師幾乎是臨時湊合。我們學校有二十個教學班,十二位語文教師,沒有一位本科畢業的,大專畢業三位老師,其余是師范畢業或其他學校畢業,本科文憑是通過各種渠道取得的,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很難適應新教材新課程的需要。
2、流動性大,好教師少。
由于城鄉中學環境的差異,生活待遇的懸殊,人際關系的影響,農村中學難以留住專業性極強的語文教師,在各項活動中涌現的先進教師時時被城鎮重點中學挖走,教學人員往往不夠,就從其他專業臨時調入,出現了龍魚混雜的局面。
3、教學研究空氣不濃,開拓創新,自我進取,業務學習意識淡薄,與現代教學改革所需差距大。
二、課堂教學活動缺乏生機。
1、重基礎知識,忽視聽說訓練。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應對考試,經常聽寫生字詞,古文詩句,忽視了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規定和要求,忽視了對新課程的全面了解。綜合性學習活動聽說訓練安排太少。在畢業班,大搞題海戰術,忽視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2、重視課內知識,輕視課外拓展。
教師把課內當做任務,課外當做虛設。為了完成硬性任務,加班加點補課,拼命死灌,一門心思撲在課本教參上,結果不僅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培養不出高素質,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人才。
3、漠視教學研究,缺乏經常性的培訓學習。
農村語文教師離家較近,家務事情繁多,參加研討機會少,也并不重視,學校教研活動也較少。一年之中難得一次培訓機會,很難準確把握教改動態。如果不參加今年的陽光師訓,我也難得和全區的同行一起討論語文教學和課件之間的關系的問題。
三、農村中學學生情況的復雜性影響著語文教學。
農村學生情況非常復雜,貧困生多,轉化難度大。大部分家長并不重視學習,從小給學生灌輸混的思想,學生學習應付。理解能力差,領悟能力差,表達能力差,自學能力差,學生中厭學情緒大面積產生,優生和差生的差就較大,這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的課改情緒,影響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我個人認為這是最主要的因素。
四、領導觀念陳舊,評價體系落后。
農村中學的教學領導,大部分是從從事教學工作的民辦教師轉正而來,很少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對教學改革的觀念理解不清,評價死板硬套,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挫傷了教師教改的積極性。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要擺脫目前的現狀,我認為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要轉變育人觀念,實現知識的更新換代,切實把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教育教學素質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效果和命運。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索然不能只怪學生,有的語文教師把好文章也會講死,講乏味。語文教材選的多是名家名篇,造成此種尷尬是因為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教學水平所致。作為年輕教師,更要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只有廣泛而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才會有開闊的視野,才會保持對時代的敏銳和對生活的新鮮感,并把這種感覺帶頭人帶進課堂,融入講授。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一種體驗和領悟,如此,才能挖掘出課文的內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自己應該是創新的楷模。藝術作品的教學當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想象、激勵學生的創造,要讓學生從樊籬中脫穎而出,從而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身體力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2、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建立以聽、說、讀、思、議、寫為主,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為核心的現代閱讀教學觀。要實現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就必須以語感的培養為核心來組織教學。既要提高語文素質,又要學做人,在長智力的同時養成好習慣,在練就終生受用的本領——語感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從而促進自身人格的完善。這種現代的閱讀教學觀的建立,從最大限度上開辟了語文學習空間,爭取了語文學習時間,拓寬了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很難想象僅靠幾冊課本和一天一節的語文課,學生就能學好語文,語文教學只有在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下,在學生廣泛的閱讀中才會產生活力。對于農村中學學生更要加強課外語文閱讀的總量,諸如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節目等。學生課外語文學習也納入語文教學軌道,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大有裨益,一個具有較高的語言感知力、領悟力和理解力的學生,無疑是一個語文素質較高的學生,許多文學愛好者的深切體會就是大量的語文閱讀能有效提高語文素質。三、改變農村學生家長就業觀點。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像過去國家統一分配,只要上了大學,就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畢業后必須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幾年大學擴招,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受我國用人制度的影響,許多農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還有個別學生在家閑逛,給周圍家長造成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當我們初中老師嚴格要求學生時,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成了他們的利劍,也成了學生的有力武器,弄得老師也找不到合適的反駁理由。他們看不到基礎教育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看不到在學生人格養成中的重要性。作為農村教師要努力改變學生家長的觀念,充分發揮他們的監督作用,鞏固學校所學知識,搭建橋梁,共同管理,促使每位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要擺脫眼下的這些實際困境,達到教學的最佳境界,語文教師必須徹底的解放思想,打破將死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民主,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激發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增強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一步擴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抓好課內,盯住課外,引導學生向生活,社會學習,再回到社會生活中去解決所與的實際問題,全面提高農村語文教學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蘇之康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研究》,2003.
[2]寒天主編的《特級教師教學藝術叢書》,1999.
作者簡介:任平利(1966—),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本科,陜西西安人,現在臨潼區斜口中學任教,從事語文教學工作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