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工程,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有其獨特之處。文章從多個角度對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進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措施。
[關鍵詞]精神文化;辦學理念;校風學風;人文精神;敬業精神;心理健康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包括理念、校風、學風、師生的精神面貌及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是校園師生的理念、信念、情操、行為、價值和道德觀念水平高低的標志。不同類型的高校其校園精神文化的特點是不相同的,因此高職院校要因校制宜,努力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
一、創建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校風,突顯校園精神文化的“職業”特色。
校風是一所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為作風,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風氣。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未來所從事的大多是各行各業的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具體工作,要使學生面向社會,適應市場,就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開拓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新路子,突現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注重實踐,做到學以致用,打造“職業”特色。可以采用請進來(請有成就的往屆畢業生、企業的勞動模范、人才部門的負責人向學生作報告)、走出去(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方式加強職業觀教育;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班會、出墻報、看光碟、聽講座、上網、參加社會實踐等方式了解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使學生在學習參與過程中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丑;可以把新生入學作為一種契機適時對新生進行校風的教育,比如在迎新生和軍訓期間要加強對學校校風的渲染,使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可以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活動,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二、以就業為導向,培育嚴謹的教學作風。
以就業為導向,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嚴謹、守信、誠實的職業素質,應該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所以要加強教學過程管理,通過教師評價體系,定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考評;通過落實教學質量全面管理責任制,明確教研室對教師教學質量管理責任,并把教學質量管理目標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從而保證教學計劃的嚴格執行。與此同時,還要強化考試考核和畢業環節等工作的管理。要求教師以嚴謹、嚴格的工作作風及良好的師德,高質量完成考試命題、監考、閱卷、成績評定等各環節工作;要求學生以刻苦、努力的精神搞好復習考試,以良好的考試紀律顯示優良的學風,考出真實成績,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學習計劃,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善始善終、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等良好的職業素質。
三、充分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將人文精神的培育貫穿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
人文精神是人類先進文化的精髓,反映著以人的自身發展為中心的社會要求和價值取向,體現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層面的追求,是現實人的生命價值的所在。美國之所以擁有那么多世界一流的大學,這些一流大學所培養的人才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廣泛的認可,是與美國大學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分不開的。美國的一流大學從管理者到教師再到學生,都把人文精神看成是一個個體所必須的基本素質,是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優秀的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因此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視不亞于對專業學知識的傳授。事實也證明,一個重視培育學生人文精神、注重學生人格健全、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大學,是有著長久生命力的大學,也是辦學成功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是意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香港科大雖然定位于培養高科技和商務人才,但依然設立了人文學院,并將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科大辦學僅十年就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高職院校要把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追尋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目前,高職學生的就業形勢較嚴峻,這與當前高等教育模式以及高校擴招等多種因素有關,但要想最終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整個社會一起努力增加就業機會外,還要靠學校在對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大力度切實有效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增強學生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過理性與信念的追溯,使之獲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國、立于天地之間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諦和享受人的尊嚴中,感悟人生的勝境。從近幾年高職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人文素質好的高職生就業狀況好于人文素質差的高職生。筆者曾看到過一篇報道:重慶一家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招聘了21名大學生。在隨后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公司陸續開除了其中的20名本科生,僅僅留下了一名女大專生。這些大學生被開除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與客戶吃工作餐時,夸夸其談,大聲喧鬧;席間張嘴吐痰,驚得客戶從凳子上跳了起來,自己卻像沒事人一樣;到外地搞促銷,不顧很多老員工甚至老總都只能睡在過道上,卻迅速給自己選定好房間,然后鎖上房門獨自看電視。學歷上并不占優勢的那位女大專生卻憑著勤奮和謙遜,笑到了最后。顯然用人單位并不是唯學識是舉,哪怕你是名牌大學的大學生。由此可見:要修學,更要修行。“修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即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文、史、哲和藝術等學科的教育來實現的,而這些方面的師資,高職院校十分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會比較膚淺,缺乏感染力,而且會使人文教育活動徒具形式,還可能出現不應有的錯誤。所以,吸引和培養人文素質教育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人文學科的教學中,要克服機械、死板、說教的教學模式,應當更多引導學生對如何做人、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如何處理各種關系等問題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將外在的各種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內化為自己的做人準則,建立自己的道德體系,從而奠定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同時,也要注重非人文學科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其善于在理論技術專業課的教學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將各種人文精神體現在具體的教學環節當中,并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事件,投入社會生活,是培育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
四、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學生敬業精神的培養。
(一)要發揮教師愛崗敬業的示范作用。
敬業精神培養不是單純依靠知識傳授,而更在于教師舉止之間的表現。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所表現出來的專業功底、備課狀況、講課情態以及對于學生的態度等,學生都能夠體會出教師對于自己職業的態度。那些功底深厚、備課認真的教師的敬業精神對學生有一種無聲的鞭策和引導作用,使他們在教師的敬業中感受到敬業的高尚。
(二)要培養學生對于自己專業的熱愛。
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與就業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要在學校期間培養對將來崗位的感情,必須首先讓他們喜歡自己的專業。培養對于專業熱愛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既可將枯燥的知識興趣化,也可將單調的理論講授與具體操作性實踐相結合;既可通過具體的實例淡化理論的抽象,也可通過實際過程的操作來對理論進行個性化總結和歸納,使枯燥單調的知識具有活性的、豐富的、趣味性的形式。
(三)要提高學生對專業技能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通過興趣產生對于專業的感情,并在不斷學習中將感情提升為一種愛好,才能打牢將來從事崗位工作的基礎,也才能真正地產生敬業精神。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如果能對職業的內涵、意義、評價標準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并能認清自己所學專業與將來從業,進而與社會事業和人類幸福之間的聯系,那么他就能激發起對學業的愛好、興趣(興趣并不是先天的,是可以培養的)和動力,進而將成才目標、成才之志落到實處,做到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每學期的實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具體工作崗位的新鮮感,對他們的興趣進行引導。在他們實訓的過程中,首先消除他們對走向社會的擔心,不斷地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獲得知識的同時,輕松愉快、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對專業的學習和技能的強化之中。
(四)實現敬業精神的文化提升。
校園文化建設中對于敬業精神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形成敬業觀念,因此,必須要把興趣、愛好層面的內容提升為一種作為文化精神的修養。其手段就是將興趣愛好,不單純地停留在具體的操作中,而是通過興趣愛好的引導進入對于專業知識所構成體系的深入鉆研和積累,對于專業崗位能力的精益求精和實際工作中的全身心投入,從而形成一種精神品性,這才完成了敬業精神的文化品位的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對敬業精神培養的途徑是具體的、豐富的。我們除了開展一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培養活動之外,還必須滲透到校園文化的其它環節,尤其是入學教育和就業指導當中,只有不斷地、反復地、多方式地進行強調和重申,才能使其成為學生的觀念,而敬業精神只有以觀念的方式的存在,才是最為深刻的。
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健全的人格發展。
(一)開展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模式。
從學校角度,為高職生在校學習生活創造與其他本科生平等的條件和待遇,積極開展有高職特色的學習、文體活動(尤其是突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增強高職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減小心理落差,使他們認識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正視自己、接受自己、善待自己,自主地防止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抓好入學、就業的兩個關鍵時段,做好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工作。
實際工作表明,高職生入學、就業兩個特殊時期是心理疾病原因產生的高峰期,身份的轉變和擇業壓力使其成為心理疾病多發期,同時也是做好心理輔導必須抓好的關鍵階段。因此,應該從學校角度加大在這兩個時期的心理教育工作力度,開辦系列講座和心理衛生課程,進校時做好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畢業時做好就業指導與服務,不但為他們減壓,更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樂觀的就業態度。
(三)教會學生尊重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層面上,更應該納入教學體系,滲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作為教師應首先尊重學生,然后利用課上、課下的每一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尊重自己,幫助他們抵制不良思想侵襲,消除自卑心理,保持樂觀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四)利用網絡資源,有效防止心理疾病。
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其成為學生溝通的一種主要手段,這恰恰是心理輔導所需要的最合適環境,使得網上咨詢和即時輔導成為可能。利用校園網建立心理衛生網站、輔導員信箱、網絡咨詢熱線、QQ聊天等,有效對地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建立自信,輕裝上陣,腳踏實地地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許慶書.關于高等學校育人環境建設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1(2).
[2]齊志明.校園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1).
[3]張書明.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及其對策.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1).
[4]胡寧.關于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寧波大學學報2003(8).
[5]唐永澤.高職院校尤其應當重視和加強職業觀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05(22).
作者簡介:王蕾麗(1965—),女,河北省保定市人,青海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從事語言教學及行政管理工作。